天天看點

買基金看不了實時淨值了?網傳基金實時淨值估算功能将逐漸下線,業内人士稱對投資者有利

作者:華夏時報
買基金看不了實時淨值了?網傳基金實時淨值估算功能将逐漸下線,業内人士稱對投資者有利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耿倩 胡金華 上海報道

“部分銀行APP和公募基金APP基金實時估值功能不見了,想看基金的淨值還要去專門查,有點麻煩。但是不知道這個功能下線對我們投資者影響是好還是壞?”6月20日,上海一名王姓投資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達了他的疑惑。

的确,早在6月初,行業曾讨論的基金公司和第三方代銷機構即将下線基金淨值實時估算功能一事,已經在近期逐漸成為現實。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不僅中國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工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國銀行等下線了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大部分公募基金的直銷APP也悄悄下線了該功能。

據公募基金内部人士透露,這是根據監管要求做出的決定,監管表示基金實時估值功能将下線,相關機構需做好投資者解釋工作。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基金實時估值推出的目的是為了給基金投資者觀察和監控基金運作情況提供參考。但由于實時估值測算的淨值和實際淨值存在一定的誤差,且存在明顯的時滞性和片面性,除易引發基金投資者與管理者的争議外,還易引發短期炒作和過度投機行為。将該功能下線實際上是對投資者的一種保護。

銀行、公募下線基金實時估值功能

6月16日,三家銀行同時下線旗下APP基金實時估值功能。

6月15日,中國建設銀行網站釋出《關于下線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的公告》。公告稱,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個人服務,進一步優化基金産品展示,提升客戶體驗,自6月16日起将下線代理基金電子管道的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

6月16日,光大銀行官網釋出《關于下線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的公告》。公告指出,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個人服務,進一步優化基金産品展示,提升客戶體驗,該行于2023年6月16日起下線個人手機銀行的基金實時估值展示功能。

無獨有偶,平安口袋銀行也在其APP上公告,因盤中估值與真實淨值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保障投資過程使用資訊的準确性,請以基金公司實際披露的淨值為準,計劃于2023年6月16日0點下線盤中估值,屆時不再提供估值及相關提醒服務。

截至目前,除以上三家銀行之外,還有工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甯波銀行等多家銀行機構下線了自己APP的基金實時估值功能。

另一邊,多家公募管理人的直銷APP也悄悄下線了該功能。據統計,截至發稿,華夏基金、嘉實基金、招商基金、華安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等多家公募直銷APP已經下線淨值估算功能。

但與此同時,螞蟻基金、天天基金、理财通等頭部第三方平台依然沒有下線該功能。

在天天基金網站上,《華夏時報》記者發現仍然可以開啟基金淨值估算功能。但在開啟前,天天基金在官網上提示,“淨值估算資料按照基金曆史披露持倉和指數走勢估算,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實際以基金公司披露淨值為準。”

談及銀行及基金公司下線基金實時估值功能的原因,财經評論員張雪峰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可能是由于市場波動較大,實時估值難以準确反映基金的真實淨值,進而誤導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基金淨值估算是各機構、平台提供的一個參考服務,基金的發展應走向透明開放,取消淨值估算減少了資訊透明度,也減少了基民盤中觀察基金表現的工具。柏文喜指出,但下線實時估值有利于減少基金投資者與管理機構間的沖突,倡導價值投資和減少投機的同時,也有利于穩定目前股市低迷所引發的基金大面積贖回的局面,避免股市流動性支援不足問題。

利于維護市場穩定和廣大基民利益

在獨立國際政策研究員陳佳看來,短期内基金實時估值功能下線是出于維護市場穩定和廣大基民利益。他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該功能下線原因多樣,根源還是目前的市場體系結構、淨值算力水準、機構風控能力,以及基金整體格局與市場現存的基金淨值播報機制不契合。一旦銷售平台上估算的淨值出現嚴重偏差,将産生極大的金融市場波動風險。

原則上來說,金融産品若能實作實時精準估值,對投資者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目前絕大部分普通投資者不具備專業分析技術和工具,很難從其他間接名額來推算金融資産實時價值。陳佳進一步指出,但是金融資産估值的實時計算功能是極為嚴苛複雜的過程,基金淨值在目前還無法真正實作估算的資訊公開。

實作真正的估算資訊實時播報或将産生内部風控違規問題。國内公募基金多年來采取的是未知價申購贖回原則,按照該原則,t+0當天收市後的淨值才是确認當天申贖份額的基準。陳佳表示:“如果基金公司提前公布淨值播報,不僅違背未知價原則,還極易造成内部風控違規。因為原則上隻有基金經理本人才第一時間清楚實時變化方向,其他有關基金淨值的資訊若被真實公開,也就意味着内部防火牆的失效,更何況這類資訊很容易形成單邊市場預期,造成恐慌和交易踩踏。這也是各大公募基金公司直銷管道、基金三方代銷管道紛紛下線基金淨值估算功能的機制性原因。”

另一方面,監管對第三方基金機構播報淨值進行強監管下線還有一定技術原因。陳佳介紹,估算金融資産淨值對算力要求極高,一項金融資産的交易價值一旦涉及了衍生品層面,其複雜程度立刻将會以指數級别暴增。目前,資本市場複雜程度已經一日千裡,交易品類、頻度和規模更是指數級爆炸,很多基金所挂鈎的資産市場的資金池複雜度超乎想象,要精準到交易精度這個級别,并精準到能夠指導廣大投資者的區間内,隻能靠最新一代AGI算力。但達到這種算力需要天量成本,而且其中可能會涉及嚴重的客戶隐私和金融安全問題。

此外,基金淨值估算功能下線還存在現實監管需求。陳佳稱,國内基金淨值播報相關主體的市場結算清算優勢不明顯,金融科技算力優勢不強,再加上基金行業近年來格局加速變遷,不同體量機構業績高度分化,中小型基金加速承壓内卷嚴重。一些機構迫于形勢開始加大線上流量經營,以網紅模式開展變相投顧業務,打擦邊球搞監管套利的亂象屢禁不止。第三方代銷平台利用擦邊手段違規播報所謂“淨值”的操作案例依然活躍線上上的小群體中,基金淨值估算功能下線勢在必行。

除了對基金淨值播報下線“治标”,陳佳建議,還要對基金市場金融科技創新、大衆服務水準和線上平台優化進行系統性提升來“治本”。一方面要利用目前強大的新一代強人工智能AGI提供的非凡算力,在中資自研和風控合規的基礎上實作高度拟合的精準結果。這不僅可以提高基金機構的金融科技水準,還能指導全行業的科技向善發展。

另一方面,要對如何保持資訊公開透明,合理維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進行更深入、更切實的研究。陳佳指出,随着個人投資者和私募投資者投資技術的高速成長,第三方機構對基金淨值估算有着越來越強的現實影響力。基金機構要綜合考量如何“化險為夷,變堵為疏”,不斷引入“外腦”将其轉化到基金投顧業務的創新機制中去,才是實作中國式現代化基金行業高品質發展的正道和王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