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減"後,父母的焦慮如何減少?

作者:光明網
"雙減"後,父母的焦慮如何減少?

繪制黃金

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庭作業和校外教育訓練的工作量。"雙減"政策自今年7月底正式落地以來,讨論無窮無盡,幾乎每一項"雙減"政策都會跟着一輪口型同步,老師、家長、學生、教培機構從業人員,每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各自表達自己的觀點。

拭目以待,為什麼不呢?焦慮,焦慮。整頓教育訓練機構市場混亂,使家長免于陷入教育"内在體積"的焦慮,但教學機構的"手杖"卻被拆除,家長們新一輪的焦慮出現了。仔細觀察,焦慮隻有一個核心問題:擔心孩子的完全放松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

有家長認為,失去教學機構,經濟條件允許家庭要求輔導"一對一"輔導,而普通工薪階層的人負擔不起補習費用,擔心差距會拉大;

在"雙減"政策實施到一半後,學校正試圖将"雙減"政策付諸實踐,孩子們的課業壓力得到了明顯緩解,隻是家長的焦慮還沒有找到一席之地。

"雙減"是一個無止境的話題

10月18日15時20分,河西區解放南路一所國小。

離學校還有10分鐘,街上到處都是父母接送孩子,他們以35人為一組,談論着除了這些之外的所有事情 - 你的孩子回家後會做什麼?他在課堂上感到"飽"嗎?他還在上網課上嗎?這些話題從學期開始就一直在談論,現在學期過半,這個話題仍在持續的熱議中。

有家長說:"我的孩子回家就是去玩,完全放松,既不做作業也不補習,這學期感覺她特别放松。另一位家長回答說:"給她買一些練習冊,雖然老師不放作業,但是我們的父母要注意一下。我的孩子每天晚上必須花1個小時進行審查和預覽。"

兩人的談話越來越多,那裡的幾位家長就教學和教育訓練機構存在的原因進行了"辯論"。有家長說:"不補習班總能感覺到缺點是什麼。過去,孩子們的日程安排很滿,學校馬上送到補習班繼續學習,雖然辛苦,但也很值得。現在,沒有補習班,他整天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另一位家長說:"我的孩子沒有上過補習班,總覺得父母花錢,占用孩子的休息時間是不值得的。然後一位家長插話說:"要看孩子,有的孩子吸收得好,錢值得;人們是否聽認真、專心緻志的孩子,并使用補習班?"不知道是哪位家長說了這樣一句話,"辯論"突然停止了,但仍然沒有定論,預計第二天"辯論"還會繼續。

幾分鐘後,第一批學生放學後在老師的指導下下到分發點,一個"老師再見,同學再見",每人跑到家長那裡。家長抱着孩子的小手,首先要問的肯定是:"家裡還有作業嗎?"

學校老師沒有因為"雙減"政策放寬對學生的要求,一位班主任放學後采訪了兩位家長。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點 - 他們從長假回來時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他們經常在課堂上分心。老師說:"我們從課堂上注重效率,這節課要講幾點知識,你可能會錯過幾分鐘的分心。現在家庭作業有時間限制的要求,是以家庭作業是内容的本質,你去上課,家庭作業一定很難。"

從老師的警示可以聽見,"雙減"政策來看,學校的教學工作确實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講課要求,學生需要投入到聽課上,家長也要跟上學校的步伐,是否要改變過去的舊方法,适應現在的新政策?

有理由"平躺"但沒有勇氣

"雙減"并不意味着懈怠,那麼大學就得看結果了。媽媽每天都在小玉的耳邊說這句話。小宇今年國小四年級"雙減"政策落地,他人生最大的變化就是在家的時間也變得多了。

從去年以來,小宇的課後課就沒有中斷過,因為媽媽堅信這樣一句話:"一兩年能玩,三年就開始爬山""為了幫助孩子,讓他在登山過程中安裝一個"小馬達",媽媽咨詢了一些校外教學和教育訓練機構,給小宇選對了課程,甚至在剛剛過去的暑假裡,小宇都沒有休息。

突然,"雙減"政策來了,課後課程線下取消,線上課程可以有條件進行,隻有周一至周五,不允許休息日。在小宇看來,這個政策實在是太"解竄"了。"我不想去補習班,特别是在周六早上,當我被我母親叫來的時候,"他說。"八九歲的孩子,每天在'祈禱'補習班關門。不加掩飾,夢想真的成真了,而且來得"太晚了,無法阻止"。

小宇因為"雙減"政策的支援,他可以有名的在家休息,但媽媽經常對他說:"越是減輕負擔,越要鉚足學習,你的同學們都在黑暗中打吧。"媽媽的話似乎有些道理,小玉不敢跟媽媽吵架,網上課還是沒有減少。

"很多家長都說,'雙減'政策給了家長和學生一個'平躺'的理由,但我沒有勇氣'平躺'。小玉媽媽說:"我也希望孩子沒有壓力進入高中、大學,但以後還不用看到錄取結果?"她特别想擁有'超能力'來預測未來,先看看未來的孩子是怎麼處于一種狀态的,省時間後悔。

每個父母都不能把賭注押在孩子的未來上,為了不讓孩子落後,一定會盡一切努力。"閱讀和學習肯定是現在和未來的,這是最終的答案。小玉的母親明白這一點。

"雙倍減免"後的周末。

一方面,教育部門大力實施"雙減"政策,特别是在提高教育品質、減輕在校學生負擔方面,另一方面,線下課程的教學教育訓練機構已經停辦,線上上課時間和教學内容有限,這意味着周末時間真的是給孩子。但父母們正在發現新的問題:如何改善孩子的周末生活,讓他們在周末面臨無所事事的狀态時,在周末領先一步。當孩子從繁重的課後輔導中解脫出來時,家庭教育是主動填補空白,還是想出一個可行的教育設計?

有的家長還是遵循問題海的政策,學校減輕了負擔,但家長卻不給孩子減輕負擔。到了周末,一疊練習題出來,"全優短跑"《黃岡班練習》《53天練習》等課本外面的練習冊由家長自己買家,雖然學校不再發行這樣的練習冊,但家長們卻争先恐後地在全網搜尋題目。至于這些鍛煉題是否與他們每天學到的東西相比對,家長們并沒有太在意它們,隻是覺得多做一點沒有壞處。

相應的是完全放松,孩子隻要拿着手機或平闆電腦,就可以安靜地玩一整天。

關于周末"雙減"之後,網上有相關讨論,有網友表示:這顯示了制定"雙減"政策的良心。父母平日工作繁忙,總是抱怨沒有時間陪孩子,過去每個周末、節假日,孩子都比平時忙,但現在孩子不忙了,周末的時間都留給了家人,父母可以有效陪伴,真正提高了孩子在家的時間品質, 但有多少父母真正關注它呢?

記者在采訪中也聽取了家長們的意見:無論是出海戰術,還是完全放松,還是像過去一樣送孩子去補習班,核心是家長想辦法"逃"親自陪孩子。似乎接送孩子很忙,似乎擔心孩子的未來,但本質是避免陪伴,但連他們都沒有意識到。更有家長指出,今天充滿了焦慮,因為沒有合适的選擇。過去,錢仍然可以購買服務,但現在隻有父母與孩子一起度過周末。

當父母願意花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時,周末的方式是無窮無盡的。比如陪孩子去博物館、圖書館,陪孩子去體育場踢足球,陪孩子看電影,聽音樂會,都是豐富節日生活的好方法。

為什麼父母更容易減壓和焦慮

"今天收到教學和教育訓練機構的通知,将以前報名參加乒乓球課程的文化課程換掉,這難道不是開玩笑嗎?"一位家長在微信上說了這樣的話,立刻引發了家長們的熱烈讨論。家長們,你說一句話,我說一句話,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梳理這些陳述,你會發現一個明顯的标簽——焦慮。

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被抛在後面。"雙減"政策落地,如果我們都把一碗水端平了,那也很好,但是家長擔心其他學生趁機"彎腰超車",他們的孩子本來想讀名校,但是因為此時的松懈,讓其他學生追趕,當後悔為時已晚。

焦慮二,這些年已經習慣了校外教育訓練,突然受到限制,心裡放不下。在這個群體中,大多數家長将校外教學教育訓練機構視為"救命稻草",在他們看來,學校教授的知識隻能"飽滿",要想吃"好",就得"開個小爐子"。現在,"救命稻草"被砍掉了,父母焦慮的"情感稻草"被點燃了。

焦慮三,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在讨論中,家長們談到了高中和高等職業的選擇,家長們明确表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能上高中來選擇更高的職業職位,在他們看來,孩子的高等教育意味着缺少更多的職業選擇。産業勞工平庸嗎?藍領不是比白領好嗎?父母既不同意也不否認,但他們為孩子設定的"圓圈層"并不止于此。

焦慮四,參考對象越來越模糊。過去,當校外教學教育訓練機構全面開工時,家長都有參考對象,很多"随波逐流"的家長跟着注冊。當時,家長們認為孩子去比孩子好,隻要把錢投入,父母的責任就去做。但現在,學生的自學模式發生了變化,沒有參考對象,家長想投資卻不知道扔在哪裡,突然心裡就不底了。這時又回到了焦慮的第一層,一旦自己的孩子被抛在後面,該怎麼辦?

焦慮五,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飛行員"。在微信群中,一些家長明确闡述了"雙減"政策背後的深刻思考,也建議其他家長要開放格局,視野要放大,用開放的視角去觀察這樣的政策。家長們表示:國家政策出于我們确定性的支援,而現行政策的有效性正在顯現,但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成為"試點",如果能從自己的孩子身上嘗試出來的"經驗"當然是快樂的,害怕嘗試是"教訓"......

仔細看看這些父母的資訊,雖然不乏片面的話語,但一句話貫穿了孩子未來的煩惱。這種焦慮什麼時候才能完全抛開?恐怕理想狀态是沒有競争,但有可能嗎?

要解決焦慮,你需要認識到現實

近幾個月來,兒童教育的話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可以看出,教育的話題是一個全國性的話題,尤其是"雙減"政策正式實施後,從學校教育到校外教學教育訓練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适應這種變化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出現了焦慮,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為此,記者采訪了天津市社會心理學會主管、天津市新帆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賈曉波教授。

賈曉波教授認為,教育改革從全球視野出發,就是要確定教育的公平性。近年來,學科型校外教學教育訓練機構的興起,讓很多孩子變成"雞",讓很多家長為此煩惱,身心疲憊。家長們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來讓學生"呆在裡面",因為害怕被抛在後面。但結果如何呢?也許考試成績更高,但它是否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出台了"雙減"政策來扭轉局面,家長們突然覺得過去的教育方式正在改變。過去,無論孩子有沒有學習困難,家長都會趕緊送他們去補習班,趕上補習班就像找拐杖;賈教授說:"這種焦慮源于校外教學和教育訓練機構留下的空白,家長無力自行填補,或者不知道該去哪裡。"

"雙減"政策隻實行了幾個月,目前仍處于适應和完善階段。賈曉波教授認為,減少焦慮需要政策的不斷完善,政策完善的過程要讓老師、家長和學生都感到腳踏實地,也需要家長認識到現實。

"有必要現實地看待你的孩子,并早一點計劃未來。"很多焦慮的産生是因為父母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沒有對孩子設定太高的期望,"賈說。此外,要積極與學校老師溝通配合,做好後勤支援,不要把焦慮傳遞給孩子。"

賈教授還提醒大家,當父母真正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時,焦慮自然會減弱。

(記者 易健)

來源:今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