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欣賞《題破山寺後禅院》時,這些基礎的律詩知識,您未必清楚

前言

《題破山寺後禅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比較特殊的五言律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初建于南朝齊梁時期。因為寺廟在破龍澗旁,故又稱"破山寺"。

欣賞這首詩,需要這首詩創作上的幾個特點,又有助于了解唐人的五律。

1、半拗句

律詩必須使用律句,即符合格律要求的句式。律句有四種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有些字平仄均可,例如這些句式記作: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也有所謂的拗句,出現拗句以後,有的需要救拗,有的不需要救拗。例如萬籁此都寂,屬于可救可不救的半拗句:仄仄仄平仄,這是仄仄平平仄的變格。

半拗句如果救的話,就是把對句的第三個字一定選擇平聲:中平平仄平(但餘【鐘】磬音)。

欣賞《題破山寺後禅院》時,這些基礎的律詩知識,您未必清楚

2、何謂偷春格

常見的五律,中間二聯必須對仗,但是也有首聯對仗,中間有一聯不對仗的現象。例如這首《題破山寺後禅院》中,首聯對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頸聯也對仗: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但是颔聯不對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這種對仗的方式,又如梅花在春天來臨前開放,是以被形象地稱為偷春格。

欣賞《題破山寺後禅院》時,這些基礎的律詩知識,您未必清楚

3、何謂三仄尾

中平平仄仄,有一種句式變格被稱為三仄尾:平平仄仄仄。

這首五律中,有兩處三仄尾:

清晨入古寺, 平平仄仄仄。

山光悅鳥性,平平仄仄仄。

三仄尾是律句經常使用的變格,不屬于出律。清鹹、同年間詩人清代董文渙《聲調四譜》中提到三仄尾時說:

“唯上句三字拗仄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連平亦無夾平之病。

康熙己未進士趙執信也在《聲調譜》也講到: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詩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則為落調矣。蓋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三仄尾在初盛中晚唐律詩中,都很常見。例如王勃《秋日别薛升華》:無論去與住;杜甫《初月》:微升古塞外;劉禹錫的《歲夜詠懷》:彌年不得意;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惆怅無因見範蠡。

甚至在試貼詩中,也允許出現三仄尾。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徐牧,《省試臨淵羨魚》中:

慚無下釣處。盛唐時詩人敬括《省試七月流火》:前庭一葉下。

欣賞《題破山寺後禅院》時,這些基礎的律詩知識,您未必清楚

4、押韻的今古不同

古詩的押韻,與今天發音不同。唐朝詩人押韻,大多使用官方認可的唐韻。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根據隋朝的《切韻》編著195部《唐韻》。宋朝時,官方根據《唐韻》改編了206個韻部的《廣韻》、《集韻》。

後來《平水韻》把唐韻、廣韻、集韻中可以通押的鄰韻合并起來,改為今天普遍使用的106部。

《題破山寺後禅院》使用的是【侵】部:林、深、心、音。

這個韻部與十一真(合并了唐宋韻諄、臻兩部)、十二文(欣)、十三元(合并了 魂、痕兩部)是不可以通押的。

唐宋詩,基本符合平水韻,我們欣賞唐詩,可以比照平水韻來辨識唐詩的押韻。從押韻的規則可以看出,古人對于押韻是非常嚴格的,在科舉考試中,押錯韻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欣賞《題破山寺後禅院》時,這些基礎的律詩知識,您未必清楚

5、版本的不同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禅院》流傳到今天,出現了很多版本,每一種版本都有個别字有所不同。

其中颔聯常見版本是: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但是很多古籍中寫作:竹徑通幽處。

例如宋朝胡仔在《苕溪漁隐叢話前集》中轉《洪駒父詩話》:

歐公又愛建‘【竹】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數語,竟不能得,以為恨。

宋朝範成大《吳郡志》中,也寫作【竹】徑通幽處。

第二句也有“初日曜【照、朗】高林”幾種。

尾聯,亦有“萬籁此都(俱)寂,但(惟)餘鐘磬音”的不同。

版本不同,大部分是因為傳抄刻印時有誤,也有一些作品,詩人自己進行過修改是以會留下不同版本。

讀曾季狸《艇齋詩話》,看到關于呂本中一首詩兩個版本的故事:

東萊《濟陰寄故人》〔柳絮飛時與君别〕有兩本者:東萊少時作,後失其本,在 臨川,因與學徒舉此詩,亡之,遂用前四句及結尾兩句補成一篇;已而得舊詩,遂兩 存之。〔落花寂寂長安路〕者是舊詩,〔千書百書要相就〕者是追作。

東萊先生(呂本中)年輕時作了一首《濟陰寄故人》,可是後來原作遺失了,自己隻記得前四句和後兩句,于是當作填空題,自己又新補上了幾句。後來原作又找到了,于是這首詩出現了兩個版本。

至于《題破山寺後禅院》這麼多版本屬于哪個原因,後人就很難知道了。

結束語

常建是王昌齡同榜的進士,二人在開元十五年(727年)金榜題名。 在初唐和盛唐的初期,很多人作律詩,都沒有後來中唐晚唐那麼标準。

例如李白、孟浩然喜歡作一些通篇不對仗的五律,崔颢那首有争議的《黃鶴樓》一半古體一半近體。

常建的五言律,也經常有這種現象,例如《宿王昌齡隐居》、《送李大都護》、《潭州留别》中有三平調:隐處唯孤雲、碛裡多愁陰、山月清猿吟。《送陸擢》第三句是古體:南山高松樹。

在常建流傳下來的幾首五律中,相對來說《題破山寺後禅院》還算是比較守規矩的。

@老街味道

白雨齋詞話中,作者提到了幾條,填詞不可不知的道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