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咨詢一份,詩人發過來不少作品,有七絕,有律詩,還有五絕。雖然明顯超量,但是作者态度非常好,那麼就一并看看吧,不過就不做詳析,重點看看問題。
作品其實都還不錯,那麼我們來看看如何挑毛病。

因為标注了“七絕”,那自然先看格式,但是詩人沒有标注韻腳,不過讀詩讀多了,一打眼,就知道肯定是新韻。
像第三首作品韻字為“急”,“值”,一看就是入聲字。因為他的其它作品都是平聲收尾七絕,這種情況下基本上不會使用入聲韻來寫仄韻格律詩。
用這樣的字入韻,如果不标注新韻,是很不合适的。
詩讀多了,基本上會對入聲字有直接反應,由此可以判定這都是新韻作品。
同時這三首詩反映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位朋友跟着專欄學習,還沒有到了解孤平的詩病階段。
“花謝葉繁果漸紅”、“半是運單半貨值”,他用“運單”代指“運費”,很明顯對相替規則很清楚,并想辦法遷就,但是“葉繁果漸紅”、“運單半貨值”都是典型的孤平“仄平仄仄平”。其實是很容易避免或者做出拗救的,但是詩人卻沒有任何改正的意思——這隻能說明他缺乏這方面的意識。
何況“半是貨單半貨值”這種表達,又拗口,又很難讓人一讀之下理順他要說的内容。
孤平是需要做出拗救的,既然大的平仄關系都遵守了,何必留下這小小問題讓人诟病?
要麼就還原成“平平仄仄平”,要麼就使用“仄平平仄平”做出拗救。
這是格律上的問題。
但總的來說,沒什麼大問題,學會孤平拗救,就能過關。
再來看看他的這首七律:
一夜寒潮到凜秋,鄉間蘋果正催收
先前冰雹傷無數,賣價偏低幾許憂
城裡兒孫總忙碌,家中父老少閑休
平坡高塂嫣紅色,卻叫農人淡淡愁
這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韻“十一尤”部的七言律詩,第五句“兒孫總忙碌”使用了錦鯉翻波。平仄嚴合,沒有問題。
從内容和表達方面來說,這首詩我認為非常不錯。
語言簡單明白,詩意有轉折。有寄托,有表達。
沒有當代人胡寫瞎寫的虛浮僞古,我很喜歡這首作品。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語言白話是可以的,甚至很好,不過就要小心那些介詞、連接配接詞,太通俗會讓整首詩失去韻味。
比如颔聯裡的“先前”,和對句中帶有古文色彩的“幾許”形成很強烈的對比。
這其中有一個度,平直淺白的度,是需要詩人的詩心和大量的文字練習才能準确把握的。值得注意的是,最容易流俗的往往就是這些無關緊要的詞——或者說你認為無關緊要的詞。
我這裡假設一下,如果是收蘋果——我沒經驗啊,冰雹大概是什麼時候落的,咱們可以把它細化,而不用太流俗又寬泛的“先前”。
比如說假如是某個節氣前,咱們可以用“節前”,這樣就把語境和“幾許”統一起來。
新古詩一定要注意這一點,語言是新的,如何透出古意,是有意思的修辭方法。但是如何在一個句子中,一首詩中保持整體文字意象的統一性,則是所有文學作品的文理要求。
這并不代表都用古詞,而是适當加強優選。
這首七律我是很喜歡的,因為有内容,有轉折,有想法,不虛浮。
問題不大,隻不過可以更好。當然這僅僅是建議。
我們再來看看他這幾首五絕。
五絕确實要難寫一些,但是如果意境清空,留白做好,五絕也是最有味道的作品。
總的來說,這幾首五絕還是不錯的。
隻不過第三首《春深白頭翁》的最後一句,很明顯有些想當然湊韻的意思。
“相厮便是家”,應該是表示隻要相守就是家吧?
可是“相厮”是不通的。“厮”是什麼意思?就是“互相”啊,是以才會有“厮守”一詞——互相守着。
“相相便是家”?這明顯不通嘛。
不能夠為了合平仄這樣處理。還不如出律呢,“相守便是家”——簡單明白。
當然,肯定也還有其它字詞可以斟酌,讓它既合律,又有意思。這裡就不多說了,留給作者和朋友們自行斟酌。
總的來說,這一系列作品都很不錯,有詩心,但是在詩病知識上還要加強了解。然後在寫詩的過程中要使用不熟的字詞時,切忌想當然地進行處理。
也就是說對格律而言,這位朋友基本上沒問題了,問題都是詩病、語病。
隻要堅持把專欄看完,詳細了解,再增強閱讀,多讀古人的好作品,一定可以寫得更好。
以上為複。
附回報:
老師您好,謝謝您這麼仔細一首一首地指導,這些意見我會反複看,反複琢磨,認真學習專欄,打好基礎。眼前我有這麼一個小問題:凡是用新韻寫的,就一定需要在标題後面的括号裡标注上新韻嗎?除了這個問題,就不能再占用老師您的時間了。
另外,再表達一句,很高興能與老師這樣直接對話,很高興能得到老師這樣的指導,感謝
答複:
最好是标上,像第三首入聲字做平聲入韻這種情況就比較特殊,會讓很多讀詩的人産生誤解。
學習寫詩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也會逐漸地往平水韻和新韻兼備過渡的,因為詩詞賞析對于古詩詞創作出意境實在是太重要了。
想學好古詩詞,不做賞析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在大量閱讀賞析的過程中,使用韻腳這種問題會随着你的經驗而逐漸擺脫原來的新舊韻之争的想法,會逐漸妥協,因為你會發現,詩的内涵和意境重要性,遠超一些初入門時學習的規則限制。
當你已經超越了那個層次了,自然就不會在乎這些小問題。格律也不過是為了讓詩好讀,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一點。至于用什麼韻,是細枝末節的事情。
這是慢慢養成的一種習慣,咱們寫詩還不都是為了讓人讀懂,好讀?
否則的話對于個人表達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