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咨询一份,诗人发过来不少作品,有七绝,有律诗,还有五绝。虽然明显超量,但是作者态度非常好,那么就一并看看吧,不过就不做详析,重点看看问题。
作品其实都还不错,那么我们来看看如何挑毛病。

因为标注了“七绝”,那自然先看格式,但是诗人没有标注韵脚,不过读诗读多了,一打眼,就知道肯定是新韵。
像第三首作品韵字为“急”,“值”,一看就是入声字。因为他的其它作品都是平声收尾七绝,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不会使用入声韵来写仄韵格律诗。
用这样的字入韵,如果不标注新韵,是很不合适的。
诗读多了,基本上会对入声字有直接反应,由此可以判定这都是新韵作品。
同时这三首诗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位朋友跟着专栏学习,还没有到了解孤平的诗病阶段。
“花谢叶繁果渐红”、“半是运单半货值”,他用“运单”代指“运费”,很明显对相替规则很清楚,并想办法迁就,但是“叶繁果渐红”、“运单半货值”都是典型的孤平“仄平仄仄平”。其实是很容易避免或者做出拗救的,但是诗人却没有任何改正的意思——这只能说明他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何况“半是货单半货值”这种表达,又拗口,又很难让人一读之下理顺他要说的内容。
孤平是需要做出拗救的,既然大的平仄关系都遵守了,何必留下这小小问题让人诟病?
要么就还原成“平平仄仄平”,要么就使用“仄平平仄平”做出拗救。
这是格律上的问题。
但总的来说,没什么大问题,学会孤平拗救,就能过关。
再来看看他的这首七律:
一夜寒潮到凛秋,乡间苹果正催收
先前冰雹伤无数,卖价偏低几许忧
城里儿孙总忙碌,家中父老少闲休
平坡高塂嫣红色,却叫农人淡淡愁
这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言律诗,第五句“儿孙总忙碌”使用了锦鲤翻波。平仄严合,没有问题。
从内容和表达方面来说,这首诗我认为非常不错。
语言简单明白,诗意有转折。有寄托,有表达。
没有当代人胡写瞎写的虚浮伪古,我很喜欢这首作品。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语言白话是可以的,甚至很好,不过就要小心那些介词、连接词,太通俗会让整首诗失去韵味。
比如颔联里的“先前”,和对句中带有古文色彩的“几许”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这其中有一个度,平直浅白的度,是需要诗人的诗心和大量的文字练习才能准确把握的。值得注意的是,最容易流俗的往往就是这些无关紧要的词——或者说你认为无关紧要的词。
我这里假设一下,如果是收苹果——我没经验啊,冰雹大概是什么时候落的,咱们可以把它细化,而不用太流俗又宽泛的“先前”。
比如说假如是某个节气前,咱们可以用“节前”,这样就把语境和“几许”统一起来。
新古诗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语言是新的,如何透出古意,是有意思的修辞方法。但是如何在一个句子中,一首诗中保持整体文字意象的统一性,则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文理要求。
这并不代表都用古词,而是适当加强优选。
这首七律我是很喜欢的,因为有内容,有转折,有想法,不虚浮。
问题不大,只不过可以更好。当然这仅仅是建议。
我们再来看看他这几首五绝。
五绝确实要难写一些,但是如果意境清空,留白做好,五绝也是最有味道的作品。
总的来说,这几首五绝还是不错的。
只不过第三首《春深白头翁》的最后一句,很明显有些想当然凑韵的意思。
“相厮便是家”,应该是表示只要相守就是家吧?
可是“相厮”是不通的。“厮”是什么意思?就是“互相”啊,因此才会有“厮守”一词——互相守着。
“相相便是家”?这明显不通嘛。
不能够为了合平仄这样处理。还不如出律呢,“相守便是家”——简单明白。
当然,肯定也还有其它字词可以斟酌,让它既合律,又有意思。这里就不多说了,留给作者和朋友们自行斟酌。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作品都很不错,有诗心,但是在诗病知识上还要加强了解。然后在写诗的过程中要使用不熟的字词时,切忌想当然地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对格律而言,这位朋友基本上没问题了,问题都是诗病、语病。
只要坚持把专栏看完,详细理解,再增强阅读,多读古人的好作品,一定可以写得更好。
以上为复。
附反馈:
老师您好,谢谢您这么仔细一首一首地指导,这些意见我会反复看,反复琢磨,认真学习专栏,打好基础。眼前我有这么一个小问题:凡是用新韵写的,就一定需要在标题后面的括号里标注上新韵吗?除了这个问题,就不能再占用老师您的时间了。
另外,再表达一句,很高兴能与老师这样直接对话,很高兴能得到老师这样的指导,感谢
答复:
最好是标上,像第三首入声字做平声入韵这种情况就比较特殊,会让很多读诗的人产生误解。
学习写诗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也会逐渐地往平水韵和新韵兼备过渡的,因为诗词赏析对于古诗词创作出意境实在是太重要了。
想学好古诗词,不做赏析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在大量阅读赏析的过程中,使用韵脚这种问题会随着你的经验而逐渐摆脱原来的新旧韵之争的想法,会逐渐妥协,因为你会发现,诗的内涵和意境重要性,远超一些初入门时学习的规则限制。
当你已经超越了那个层次了,自然就不会在乎这些小问题。格律也不过是为了让诗好读,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一点。至于用什么韵,是细枝末节的事情。
这是慢慢养成的一种习惯,咱们写诗还不都是为了让人读懂,好读?
否则的话对于个人表达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