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根據日月運作位置、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到了秦漢年間,完全确立。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對中國人的農耕文明有着巨大的影響。

1

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每個人和整個人類社會,都始終生活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當中。空間是固定的、具體的,而時間則需要通過某種辦法加以測定和辨別。人們測定和辨別時間的參照物最初是自己感覺到和觀察到的物候和氣候的變化。什麼時間月圓了、月缺了;什麼時間天長了、天短了;什麼時間冰化了、河開了、風來了、雨來了;什麼時候氣候轉暖,冬蟄的昆蟲蘇醒了,大地可以耕種、種子可以發芽、莊稼可以生長了;什麼時候候鳥飛來了、飛走了……這些氣候和物候的變化,就被我們的先人用來作為早期測定時間的依據。

時間是世間一切物質存在的重要方式,時間概念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人們為了要更準确地衡量時間、計算時間、記錄時間,就要進一步選擇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環性的參照物。于是,太陽、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等,就成為了優選的參照系。人類很早就學會觀察日月星辰,用以測量時間。大約在紀元前五千年,人們利用指時杆觀察日影。紀元前11世紀,已經有了關于日晷和漏壺的記載。詳細記錄時間的鐘表的發明,大約已經是13世紀下半葉的事情了。

協調和規範各民族或國家群體内部公共時間制度的,是各國實行的特定曆法。世界現行的幾種曆法最為普遍的有:以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作為參照物的太陽曆,或稱陽曆,大陸當今使用的所謂公曆就是這一曆法。作為我們傳統時間制度組成部分的二十四節氣的制定,也是以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作為參照物的。除陽曆之外,還有以月球圍繞地球旋轉周期為參照物的太陰曆,或稱陰曆。大陸自夏代就開始使用、後經漢武帝太初元年加以修訂的兼顧太陽曆和太陰曆确定的曆法,是陰陽合曆,即我們所稱的“夏曆”、“農曆”、或俗稱的“陰曆”、“舊曆”。這樣說來,我們所遵行的夏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是既參照了對月亮的觀察,又參照了對太陽的觀察而制定的曆法。

我們的民間傳統節日體系,例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清明和冬至等,都是依據過去千百年來通行的陰陽合曆而确立的。這種曆法在我們的心目裡和在我們的實踐活動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們對光華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陽倍感親切和極盡贊頌之情一樣(人們把月亮和太陽神格化,編創出大量的神話傳說就是最好的說明),對使用了幾千年的陰陽合曆我們同樣有着深深的鐘情和依戀。

為了準确反映一個對從事農業生産極為重要、同時又準确标志寒暑往來規律的計時辦法,人們将一年365天平分為24等分,分别給予一個名稱,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等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辨別制度。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兩分、兩至這兩個最重要的節氣:春分、秋分(晝夜長短相等)、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在某些曆史時期,某些節氣的名稱與今或有不同,但在漢·劉安著《淮南子》(公元前141年)中,就明确有二十四節氣名稱的記載了。各個節氣(包括節氣、中氣)都已有明顯的“物候”作為标志,即所謂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一節氣三候)。

我們古代的先人發明節氣,把自然界的變化、動植物呈現的狀态以及我們人體内部功能的狀态和變化都反映出來,而且相當準确:雨水,草木萌動;霜降,草木黃落;立秋,涼風至等等。這些都是從人們對自然界的細膩感覺出發而形成的,展現出對于客觀規律的準确認知,相當科學。

以上展現在我們中國人生活中陰曆陽曆合并使用的時間制度,各有其科學依據、計算方法和曆史發展程序。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互不關聯、彼此相悖,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交錯使用、互為補充,形成了協調并用、多元而統一的時間計算體系。這個多元而統一的時間制度就是我們中國人生産生活節律和節日體系的背景。

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體系與其他某些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有些民族的節日體系是以宗教人物或某些社會名人的紀念日作為核心而制定(當然在設定這些宗教節日時,有時也不得不考慮要“挂靠”有悠久曆史的民族文化傳統),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則主要是以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為核心而建立的。

比如,我們中國人和月亮有着特别親密的情感關系,我們的一些節日和地球視角月亮的圓缺有關,這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見的。上元、仲秋、除夕乃至人日、七月七、臘八、臘月二十三,我們都會聯系到月亮的狀态。中國人對月亮的這種特殊的情感,是把月球這個天體看成與人間世界雷同的一個所在。那裡有巍峨的建築——廣寒宮,那裡有神聖的植物———砍不倒的桂樹,那裡有可愛的動物———搗藥的白兔,那裡有從人間飛到天上、升格為神的嫦娥、吳剛,那裡是人間的縮影,人間的美化。

對于月亮這樣一個天體,我們一往情深,月亮成為我們象征體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對象。我們依據這一象征,紀念和慶祝着一系列重要節日,月望的元宵節、中秋節,月半弦的七夕和臘月廿三,月朔的除夕和大年初一,等等。我們的這一節日體系,已經化為我們民族文化靈魂的一部分,也成為我們民俗傳統根基的一部分。“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思親,沒有親,六親不認,無朋無友,不愛社群,不愛家鄉,民族将何在?國家将何在?民族性,是節日的本質品格之一。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2

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說到二十四節氣體系的創立,春秋時代,我們的先祖就曾用土晷測量日影的方法,确定了白晝最短、最長和長短相等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時間節點。秦代又确定了四季開始的四個時間節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漢代,二十四節氣的完整體系便徹底确立下來。從地球的視角觀察太陽,将太陽按黃經運作的軌迹劃分為360度,每運作15度所經曆的時日即為一個“節氣”。運作360度,共經二十四個節氣,即每月兩個節氣。在每一個節氣下,更細分為三候:初候、二候、三候,每五日一候。例如,立春三候的表征是:“初候東風解,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既是氣候變化的一個時段的标志,其開始的日期和時分同時也是氣候物候變化的精确的時間節點。

二十四節氣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由于中國地域的廣袤,南北東西氣候物候的變化有顯著的差異,二十四節氣交節的時間并不一緻。是以,涉及二十四節氣的農諺便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人們會根據所在地域的特點,總結出關于自然變化的認知并具體規劃勞作的程序。例如,東北的諺語說“清明蛾子谷雨蠶”或“大暑蛾子立秋蠶”,而在浙江則說“清明孵蛾子,立夏見新絲”;在種大田的甘肅張掖說“彭祖活了八百年,田要種在春分前”,而在種水田的長江流域則說“不到清明人不忙,立夏點火夜插秧”。我們看到,在諺語中,廣大農民對節令和地域的把握是具體而精準的,并沒有把一個地區的經驗看成是不變的刻闆教條套用在另一個地區,而是因地制宜地總結出适宜于地方特點的自己的諺語。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制度,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各農業社群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進行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家庭和個人的衣食住行等各項活動。圍繞二十四節氣每一個時令節點,人們在組織生産和生活活動的同時,還使生産和生活各個領域的傳統知識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相關儀式中得到儲存、保護和傳承。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祖輩發明的時間制度,是中國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一直指導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活動,也是親善自然、道德修為,提升認同,建構和諧的有效手段。

春季,許多地方有迎春、鞭春、唱春、拜春等儀式活動,祭祀春神,開始農事。立夏,在杭州一帶,有吃烏米飯、登高等傳統活動,旨在強身健體。立秋,湘西花垣苗鄉慶祝“趕秋節”,人們舉行儀式,唱苗歌、打苗鼓,共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到了“霜降”節氣,在廣西一些地方,則有“壯族霜降節”,舉行儀式歡慶豐收,感謝天地自然的恩賜。

俗話說,“冬至大于年”。冬至時節,浙江三門等地向有祭冬習俗。社群群眾舉行祭天祭祖儀式,莊嚴而隆重。感恩社會,敦睦族親。三門祭冬習俗,千百年來,連綿不斷,延續至今。

順天應時,循時而動,融入了中國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諧、珍視生命的民族精神。人們為了便于記憶,還編成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二十四節氣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候選項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送出申請書的機關是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民俗學會和若幹地方社群。中國送出的申報書所給出的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簡要說明是:“中國古人将太陽周年運動軌迹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指導着傳統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20年這一申請已獲準許公布。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響亮的贊歌。中國人關于時間制度的這一發明,成為整個人類知識寶庫中受到普遍關注的珍貴遺産。它作為人類認知自然、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個曆史性高度,必将被世界各國群眾所尊重、所關愛、所保護。

二十四節氣,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3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時間架構的一部分。雖然外國也有自己命名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這些時間節點的認知,但是能再細分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使生産生活與自然結合得如此緊密的,則是我們中國人,而這一時間制度的确立對于我們的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觀察自然變化、記錄自身生活時間過程的一種發明,它是構成中國人時間制度的一個重要内容。起初,我們并沒有更準确的衡量物來記錄我們生活的時間節點和所經曆的事件過程,後來有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這樣的方法來說明事件的時間節點和計算人們的社會程序以及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生命程序,把它當做是一種時間制度,用以測定和記錄所有事物變化節點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程序的标志。

其次,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它是我們在面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和自然對話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非常精細的、科學的認知方法,是我們對于自然認知和實踐的記錄手段。

再次,因為有了節氣這種時間計算方法後,它作為一種時間制度就進入了中國傳統節日的體系之中。比如清明節,到現在依然是我們民族傳統節日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之一。清明的内涵也是有多種的,從踏青、郊遊的層面來看,清明是一種讓人走向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節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就是把現實和曆史聯系在一起、把我們自己與先人聯系在一起,這就建構了一種曆史傳承的關系。

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二十四節氣顯然是一種具有特定科學内涵、具有重大借鑒意義的創造,這是在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大背景下,人類可以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個很好的典型範例。

最後,當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時候,無形中提升了它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增進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事例,也必然會增進我們的民族認同。民族傳統節日本身就是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如同每到過年,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回家過年一樣,要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是以說,民族傳統節日體系是民族認同非常重要的一個标志。而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先人發明的一種時間制度,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代表作,今天被放在了一個明顯的地位,特别予以彰顯,讓整個人類社會關注、共享、保護,不僅提升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同時,也是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個标志。

可能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城市裡的人與農業生産活動相距遙遠,那麼我們還需要二十四節氣嗎?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會遵循什麼樣的時間架構,我們現在按星期來安排工作和生活,其實這是工業化社會的産物,是一種人為安排的機械的生活節律。二十四節氣則是認識大自然的變化、順應大自然的變化、利用大自然的變化而制定的時間架構,它的科學價值和豐富内涵多彩意蘊,提醒着人們要回歸自然,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加入像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時間架構。現代人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漠視自然已經太久了,而要了解自然,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時間尺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十四節氣設定的深層寓意和功能,在于調整我們人類群體同自然的關系,就拿清明節和端午節來說吧:在二十四節氣當中,清明節這一節氣成為人們廣泛開展的民族傳統節日。清明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是其後的第一個節氣。陽春三月,萬物萌生,天氣清靜而明潔,一切生物(植物、動物也包括人),萌發出強烈旺盛的生命力,是以有“少女遊春”等等說法。踏青、春遊,同時祭掃,是其相當普遍的節俗。直到今天,國内許多民族尚存有三月三歌墟和男女交誼之類的活動。正因為有了夏曆,它使清明這一節氣與大自然之間有了親和呼應關系。

再說端午節。四、五、六3個月為夏季,五月是仲夏之月。寅月為歲首(正月),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巳為四月,五月即午月。午月午日,故曰“重午”、“重五”。午月午日午時(12時),日在中天,是以端午節又有“中天節”之稱。是時陽氣盛極,陰氣初生,故又稱“惡月”。在這危機潛伏的重要關節,當然要小心過渡、平順過渡。邪氣萌動,當須避之。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如沐浴蘭草湯、登高、采藥、戴香包、系五彩線、龍船競渡等,借助于艾、菖蒲、艾人、艾虎、艾旗、蒲劍、雄黃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以送瘟神。同樣,也正有了夏曆,端午節也告訴我們要與大自然保持緊密的聯系。

二十四節氣還激發了人們的審美情趣,曆代詩人圍繞着二十四節氣創造了無數廣為人知、脍炙人口的佳作。廣大群眾也創造了無數内涵豐富的二十四節氣的民間諺語。

湖南的農諺說:“節分二十四,候有七十二。”諺語作為人類智慧高度概括并以口頭形式廣泛流傳的、短小而精準的語言形式,雖說是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豐富的創造和積累,但是,居住在廣闊地域上的、曆史悠久和文化積澱深厚的中國人則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各類諺語。有涉及生活知識的諺語,有講求倫理道德、行為規範的諺語,有寓教于樂的諺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反映了中國人生活的全部側面。其中,尤以反映中國人祖祖輩輩農業生産活動的農諺最為珍貴。農諺鮮明地展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人對于自然規律的尊重和利用,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同時,又把自己的勞動和生活有序地安排在時間的程序中。這是我們中國人祖祖輩輩創造和傳承的寶貴的口頭傳統,這種升華為精準短語的農業生活經驗,是規律的總結,也是勞動生活的指導,最鮮明可感地刻畫出中國人的勤勞、智慧的影像。

◎本文原載于《人民政協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