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國最偉大的現象學家

作者:博學多才的溪水V

1908年3月,梅洛-龐蒂出生于法國西海岸的一個天主教家庭。

幼年喪父,18歲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習哲學專業。

在大學時,他深受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影響。

1929年,梅洛-龐蒂聆聽了胡塞爾的著名演講,此後胡塞爾哲學對梅洛-龐蒂産生了重要影響。

可以說,胡塞爾的後期思想構成了梅洛-龐蒂現象學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梅洛-龐蒂應征入伍參加抵抗運動,退役後傳回巴黎教書。

194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行為的結構》出版,1945年他的《知覺現象學》出版。

而後,他與薩特、波伏娃等人一起創辦了《現代》雜志,但因為政治上的分歧,他和薩特分道揚镳。

1952年,梅洛-龐蒂在法蘭西學院擔任哲學教授職務,1953年1月15日,他發表了就職演講《哲學贊詞》。

1961年,年僅53歲的梅洛-龐蒂因中風猝然離世。

雖然他在這個世界上隻停留了53年,但其思想卻影響深遠,他被稱作“最具創造性的法國現象學家”,其著作《知覺現象學》和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一起被視作法國現象學運動的奠基之作。

梅洛-龐蒂有一部名為《知覺現象學》的著作。“知覺”是他哲學中的核心概念,他認為:知覺是哲學家的絕對知識。就是上面說的1945年出版的那本書。

機械生理學的視角強調的是知覺的客觀性。

主觀主義的視角強調的是知覺的主觀性。

梅洛-龐蒂采取主客同一性的角度闡述知覺。

他認為,知覺是主客體之間非常模糊的存在經驗,是主體和客體還未被分化、還未被人為的意識加以區分,即主客最初交融于一起時的一種存在經驗。通俗了解就是,你在意識到“這是一棵樹”之前,你與這棵樹最初的接觸體驗就是知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