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衆号:椰子旅行日記
走60個國家,縱覽世界
"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
"是的,暴風雨來了。
"看看這個城市,他是沃爾特!"
20世紀70年代,在物質娛樂匮乏的時代,二戰經典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給中國人帶來了強烈的心理沖擊。這是一代人小時候最喜歡的外國電影,也許不是!
我很慚愧地說,作為一個90後的人,如果我沒有來到波黑,我根本不會知道這部電影。直到巴爾幹之旅開始,我才翻開網際網路來彌補它。
這是一部南斯拉夫戰争劇情片,于1972年在匈牙利上映。北京電影制片廠于1973年翻譯了沃爾特的《薩拉熱窩保衛戰》。這部電影講述了遊擊隊領袖沃爾特的故事,他憑借自己的個人技能,在一些英勇的遊擊隊員将間諜帶入内部狀态後,成功地挫敗了敵人的陰謀。
這部電影既有槍戰、武俠、間諜、偵探電影的元素,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畫面非常視覺沖擊,令人興奮,令人心碎。沃爾特毫無戒心的戰鬥,清真寺裡的槍戰,火車車頂的戰鬥,汽車和機車的追逐,武器列車的爆炸,手術室裡袋子的掉落,以及阿茲拉,一個美麗的女遊擊隊員,在敵人的探照燈下被槍殺,以及香和玉香的死亡場景, 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電影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反映,許多台詞甚至在當時成為熟悉的詞語。例如,标志:"空氣在顫抖,好像天空在燃燒。"是的,暴風雨來了"("Vazduhtrepti, kao da nebo gori。"Sprema se oluja...")。。。影片主角沃爾特的獵物和沃爾特的拳頭,也失去了一個年輕人!現在9000之後大概不會知道,這部電影已經成為他們父親那一代的銀幕記憶。
薩拉熱窩是這部電影在全國家喻戶曉的名字。事實上,她一直是巴爾幹半島的明珠。歐洲第一輛有軌電車不是在倫敦,不是在巴黎,而是在薩拉熱窩!世界上第一座擁有電燈的清真寺不在伊斯坦布爾,而是在薩拉熱窩!但薩拉熱窩的美妙之處并不止于此。這是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由于複雜的曆史文化成分,有三個民族的組合,有4個宗教場所,以及各種不同時期和風格的建築。我們可以在200米範圍内看到清真寺,天主教堂,東正教教堂甚至猶太教堂,以及街道兩端的奧斯曼土耳其建築和奧匈帝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更何況,這麼多年過去了,盡管經曆了戰争的洗禮,城市的布局并沒有太大變化,我們依然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街盡頭的場景。這一次,讓我們帶着電影《沃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鏡頭穿越這座城市。
巴什恰爾希亞·巴薩爾希亞
薩拉熱窩的老城區建在巴斯卡亞周圍。薩拉熱窩在中世紀隻是一個小定居點,在土耳其人占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之後,他們看到了山谷兩岸較平坦的地區,并建造了一個新的城市薩拉熱窩。這座城市最初的中心是這個巴斯卡。
巴斯卡亞建于1462年,至今仍保留着其500年曆史的外觀。現在,它是舊城區的一條步行街,也是薩拉熱窩遊客最受歡迎的地方,他們在白天編織和熱鬧。兩邊的奧斯曼帝國古建築,暮色中幾隻鴿子的飛翔,以及街道上煙霧缭繞的阿拉伯水域,似乎都把我們帶回了數百年前的奧斯曼時代。
石頭鋪滿了舊城區的街道,街道和小巷,商店和工藝作坊排列着土耳其風格的金屬工藝品,陶瓷,珠寶,裝飾品和寶石。而漫步在著名的銅匠街,在那裡我們也意外地發現了電影中老鐵匠的兒子!所有路人都沖進了店裡,店主熱情地拍了一張照片,描述了他們青春的回憶!
加齊哈茲維伯格清真寺,加齊哈茲維伯格清真寺
Gez Hussere Berg清真寺位于薩拉熱窩舊城區的中心。它是在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波斯尼亞總督加齊·哈茲維·貝伊(Gazi Husrev Bey)的主持下建造的,建于1531年波斯尼亞戰争期間,當時作為波斯尼亞大象的清真寺成為目标并遭到嚴重破壞。清真寺的修複工作直到1996年戰争結束後才開始進行。它現在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最大和最重要的曆史建築和伊斯蘭宗教中心。在寺廟的陵墓中,波斯尼亞曆史上許多最偉大的人物都睡在這裡。
影片中,老遊擊隊制表師為了懲罰"假瓦爾特",代替"沃爾特"到清真寺合璧,在玉真寺院子裡被殺。沃爾特沖向清真寺,透過鐵栅欄看到制表師的屍體躺在地上。這段錄像是從Gezi Hussere Berger清真寺拍攝的。
鐘樓薩哈特庫拉
鐘樓建于1667年,毗鄰Gez Hussere Berger清真寺,這是清真寺的"宣傳大樓"。時鐘來自意大利,是鎮上唯一的公共時鐘。直到2012年,原來的機械裝置才被電子裝置所取代。
在電影中,裡瓦爾特在狙擊了上面的德國人後,用一根粗繩子從鐘樓上下來。許多人仍然記得的驚心動魄的鏡頭是從鐘樓拍攝的。
黃色堡壘, 黃色堡壘
黃堡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防禦工事,由粗糙的石頭建成,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八角形。它在1883年和1903年進行了兩次維修。如果你正在尋找一個座位來拍打城市,它絕對是最好的地方,很多人會來觀看日落。如果你熬夜到日落後,你會聽到穆斯林的祈禱,這也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體驗,當穆斯林祈禱聲穿過薩拉熱窩的雲層時,如此安靜祥和,這是薩拉熱窩最好的時刻之一。
但觀景台下方形成的白色墓碑卻引人注目。該墓地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奧匈帝國,後來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内戰後被埋葬,大量穆斯林在戰争中喪生。波斯尼亞第一任總統阿利娅·伊澤特貝戈維奇(Alija Izetbegovic)也被埋葬在那裡。
最後的經典:德國軍官對繼任者說:Sehen Sie diese Stadt?達斯·伊斯特·沃爾特!)(看看這個城市,他是沃爾特!)。德國人在這個山坡上俯瞰英雄之城薩拉熱窩。
沃爾特雕像斯波梅尼克·瓦爾特魯
在Skenderija橋的果嶺上,沃爾特的白色大理石雕塑靜靜地矗立着。
這部電影的主角弗拉基米爾·佩裡奇·瓦爾特(Vladimir Perić Valter)于1945年4月5日晚在争取城市自由的最後一戰中喪生。到目前為止,許多粉絲也會跑去為英雄獻花圈。
沃爾特的形象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它肯定不是憑空捏造的。沃爾特·佩裡西奇(Walter Perisic)在他的曆史上确實有這樣一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26歲的佩裡克是薩拉熱窩地下組織的上司人。他是南斯拉夫共産黨員,在戰争期間擔任遊擊隊的營長。佩裡克不僅勇敢,而且極其冷靜诙諧,成功地上司了地下組織。然而,佩裡克并沒有在戰争中幸存下來。1945 年 4 月 5 日,佩裡克在解放薩拉熱窩的戰鬥中英勇犧牲(被迫炮擊)。
維耶奇尼察舊市政廳
在離這些景點不遠的地方,河邊有一座黃褐色條紋的建築脫穎而出。摩爾風格的市政廳最初是在奧匈帝國統治期間建造的,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改建為國家圖書館,但在波斯尼亞 - 黑塞哥維那戰争期間發生了文化災難。1992年8月25日晚,市政廳被塞族人縱火焚燒,導緻圖書館90%以上的藏書被燒毀。直到戰後重建,在歐盟的協助下,它才于2014年5月9日重新對外開放。
花
絮凝物
事實上,這部廣受歡迎的經典戰争電影有一個未知的悲劇:
這部電影的導演克瓦瓦茨是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導演,他不僅拍攝了《沃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你一定很熟悉《啊朋友再見》這部經典電影《橋》,還由他執導。
在1992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内戰期間,三個族裔群體被殺害,塞族部隊包圍了由穆族控制下的薩拉熱窩四年。Kerwavac住在薩拉熱窩時是穆斯林。在圍攻期間,1992年66歲的克爾瓦瓦茨活餓死了!
Kervads的死是一個巨大的諷刺。薩拉熱窩沒有被德國人摧毀,而是幾乎被自己的人民摧毀! !
下一期,讓大家開始一場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