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字号炒肝店 天興居

老字号炒肝店 天興居

  “天興居”炒肝店是由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創業的會仙居與1930年創業的天興居于1956年合并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六年的曆史。

  “會仙居”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前門外鮮魚口開業,創始人劉永奎。最初,會仙居是個小酒館,經營黃酒和花生米、松花蛋、鹹鴨蛋等小菜。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會仙居”由劉喜貴經營,先後增加了白酒和自制的醬肉、火燒、白水雜碎。将白水雜碎中的心、肺去掉,隻用豬腸和豬肝。他們先将鮮肥的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再用清水加醋洗淨,去掉腸子的腥臭味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炖,鍋上蓋一個比鍋小一圈的木鍋蓋,使腸子既能熟透又不跑油,保持肥美的味道。腸子爛烹之後切成半寸長的小段,俗稱“頂針兒段”。鮮豬肝洗淨後用刀斜片成柳葉狀的條兒。他們在佐料上也很下功夫,先将食油熬熱,再放入大料,大料炸透後放入生蒜,蒜變黃時立刻放入适量的黃醬,炒好後放入罐中備用。另外,再熬出些上好的口蘑湯。制作炒肝時,先将切好的熱腸段放入沸湯中,再放入炒好的蒜醬、蔥花、姜末和口蘑湯;之後再将切好的生肝條放入湯中,馬上勾芡,芡勾得稀稠适度;最後灑上一些搗好的蒜泥,炒肝便制成了。

  該店在出售炒肝時堅持賣一鍋,做一鍋,使炒肝滑嫩可口、味道新鮮。他們還在江西景德鎮訂制了一批直徑隻有七厘米左右的小碗;盛上炒肝後,宛若寶盞含晶,稀稠适度,色澤喜人,香氣撲鼻。吃時不用筷子,不用勺,隻需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邊轉着喝,真是别有風味。這裡既物美價廉,又服務周到,很受顧客歡迎,生意日漸興隆。到民國補年,“會仙居”從一間平房發展到兩層樓房,還在二樓增添了馄饨。

  在民國19年(1930年)由洪瑞、沙玉福二人合辦的新炒肝店創立。

老字号炒肝店 天興居

  洪、沙二人十幾歲就在飯館學徒,煉就一身真本事,煎炒烹炸烙樣樣都行。閑下來的時候,兩人常在一起談論飯館的事,萌生了自己開飯館的想法。也是天意,不久,前門外鮮魚口路北的一家刻字鋪不甚失火,生意幹不下去了,準備将殘存的鋪面賣出去。洪、沙二人知道消息後到現場一看,正合心意,此處是繁華的商業區,于是托人買了下來。經過整修、籌備,當年秋天就開張營業,經營炒肝、包子、火燒、炸丸子、溜肉片、水晶肉等大衆快餐,字号就叫“天興居”。

  “天興居”對面就是以賣炒肝出名的會仙居老店,買賣正在興旺時期。洪、沙二人敢在有名的會仙居對面開飯館,竟然也賣炒肝,沒有點氣魄是不敢的。

老字号炒肝店 天興居

  俗話說藝高人膽大,他們認為隻要認真選料,精心制做,加上二人的紮實基本功,準不會倒台。他們不怕多花錢,進料都選最好的,制做精心,從不馬虎。如炒肝用的豬肥腸,不洗幹淨就有異味,他們安排專人專門洗腸子,洗之前先去掉腸頭和腸尾,然後用堿水浸泡揉搓,再用鹽水洗,最後在清水中加适量的醋洗,這樣才能去掉腸子的腥臭氣。把洗幹淨的腸子放進鍋煮,開鍋後,要換水再煮。先用旺火煮大約1小時,再改用微火煨。這樣煮熟的腸爛軟、不跑油、鮮美好吃。把煮好的腸用刀切成半寸長的小段,豬肝洗淨後切成寸長的柳葉形。大料事先必須過熱油炸,再與大蒜、黃醬煸炒。在制做時先熬一鍋鮮口蘑湯,放入肥腸段,再投入炒好的黃醬、豬肝,稍後勾芡,最後在炒肝上撒一層生蒜泥。嘿,吃起來那叫香。

  天興居不僅炒肝作得“色味形”具佳。那包子、火燒也做得很有特色。

  這樣一來,天興居的名聲後來超過了會仙居。會仙居的老主顧也漸漸被吸引到天興居來吃炒肝。然而天興居并沒有就此裹步不前,繼續在經營上下工夫。在佐料上用上等好醬油代替黃醬,用剛問世不久的“味之素”代替口蘑湯。環境不斷改善,設雅座、裝電話,服務員一律都是年青貌美的小姑娘。當時一提天興居,全北京城沒有不知道的--炒肝炒紅了北京城。

  1956年公私合營,“會仙居”與“天興居”合并,在“天興居”的店址,稱“天興居”。由原“天興居”經理的後代沙德亮任經理,由“會仙居”做炒肝技術最好的師傅掌竈,還專門設了洗腸子工廠中的房間,使北京炒肝的傳統風味得以繼承。

  1992年被北京市商業委員會及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确認為“北京老字号”,1997年天興居炒肝榮獲“北京名小吃稱号”,在1997年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中再次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