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關老北京“三山五園”中,大部分人不太了解的幾點問題

有關老北京“三山五園”中,大部分人不太了解的幾點問題

大家好,我是京師玩兒主,提到北京的三山五園,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目前對它們的定義就是: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一批曆史文化遺産的統稱。不過今兒個,要和您講的重點不是這些,而是要和您來聊聊和它們有關的、一些少為人知,甚是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不太清楚的幾個小故事。

老北京的“三山五園”,在曆史上,曾有過多種不同的分法兒,這您知道嗎? 單說“三山五園” 這幾個字,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最早的出處是在哪裡?當時它們所指的是哪些景緻?和現在意義上的又有何差別?目前所說的“三山五園”,它們的前身兒是什麼?它們的發展、演變的過程是什麼?建立 “五園”時,最早建的是那兒個?它們之間建造的先後順序和出處是什麼?清朝時,隻有“三山”、“三園”的說法兒,後來什麼時候出現“三山五園”的呢?在老北京,對它們的“真正的叫法兒”(清末期),應該是“五園三山”,這是為什麼?還有就是您聽說過“西山九院”嗎?等等這些問題,您在我下面的文章裡,都能一一找到答案。

關于“三山五園”這一組合名稱的由來,有部分學者認為,“三山”和“五園”原本是兩個獨立的稱号,前者是有官方正史記載過的“官稱”,後者是民間所用的“俗稱”。這兩個詞,到後來,也就是到了清朝末期,才被人們合在一起使用的。首先咱先來說下“三山”這個詞,它在北京的曆史上,早在明代就有記載,到了清代順治年間,官職中設立“提督三山員外郎”,所管理的,正是“三山”的事務。不過大家這裡要注意一下,此時的“三山”,并不是後來“三山五園”的“三山”,而是指房山馬鞍山、順義牛欄山、懷柔石徑山這三座山。現在意義上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這一組合,是在乾隆年間才出現的。在乾隆十八年所寫的《鳳凰墩放舟自長河進宮》這首詩中,即“四面波光動襟袖,三山煙霭護壺州”中,所描寫的“三山”,就是這三座。

下面再說說“五園”一詞。其實“五園”在清代,始終沒有成為固定的官稱,史書記載中倒是有“三園”一說。這“三園”,就是康熙三十一年改名為的靜明園;乾隆十一年,命名的靜宜園;還有乾隆十五年,命名的清漪園。這之後,“三山”、“三園”倆詞,便出現頻率很高,成為内務府管理下的官稱與官職,并常常出現在官書與官員的記載中。總之,清代時,官方稱謂中,隻有“三山”、“三園”,沒有“五園”,更沒有出現“三山五園”的固定稱謂。它們應該隻是民間,對京西這些皇家園林的泛稱。

關于“三山五園”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早在唐代,當時這裡就已有吉安、香山二寺。據《宛署雜記》中記載:“妙高堂,在宛平縣西四十裡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但由于年代過于久遠,具體事項,一時也難以考證了。到了遼、金兩代,北京西郊已逐漸成為帝王将相們的遊幸之地,并在此興建了一大批園林和建築。遼太宗天顯年間,中丞(官職名)阿勒吉,在此修建宅院,後捐給了香山寺,進而形成現在現在香山寺的雛形。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世宗又将香山寺和吉安寺合二為一,加以擴建,賜名大永安寺,并修建香山行宮。金章宗時在玉泉山興建泉水院,作為避暑之所,後人稱之為章宗的“西山八院”之一,這西山八院是指:1聖水院:其位于鳳凰嶺,現稱黃普院。2香水院:位于妙高峰山上,現為法雲寺,裡面建有醇賢親王奕缳的墳。3金水院:位于陽台山,現稱金山寺。4清水院:位于陽台山南麓,現稱大覺寺。5潭水院:位于香山山坡上,就是現在雙清别墅的位置。6泉水院:位于玉泉山上,現稱芙蓉殿。7雙水院:位于石景山雙泉村北。8靈水院:位于櫻桃溝村北部,現稱栖隐寺。而玉泉山泉水院山下的“玉泉垂虹”,則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到了明代,許多達官貴人在北京的西郊,又修建了多處的私家園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清華園和勺園。由此就可以看出,後來清代時期的“五園”并不是“一日之功”建成的,而是在衆多前朝的皇家園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清乾隆皇帝登基後,其在雍正時期修建的圓明園的基礎之上,添加并建立了長春園、和绮春園,并由它們共同建成圓明三園。同時乾隆爺還改建并擴建了,玉泉山上的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和清漪園,至此,可以說“三山五園”達到了其鼎盛時期。而除了我們熟悉的“五園”之外,在全盛時期,自海澱鎮至香山,還分布着如西花園、熙春園、鏡春園、淑春園、鳴鶴園、朗潤園、弘雅園、澄懷園、自得園、含芳園、墨爾根園、誠親王園、康親王園、壽恩公主園、禮王園、泉宗廟花園、聖化寺花園等九十多處,皇家離宮、禦苑與賜園。這些園林和“五園”一起彼此成景,互為資借,連綿二十餘裡,蔚為壯觀。

說到老北京的“三山五園”,準确的說,它們是在清朝中後期,才出現的“名詞兒”。在民間,對它們曾經有過三種不同的分法兒,目前對它們公認的分法為:三山是指萬壽山、香山、玉泉山;五園是指靜宜園、清漪園(現在的頤和園)、靜明園,此外還有附近的暢春園和圓明園。第二種分法認為,五園的範圍不包括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這三個園。而是另指圓明園、長春園、绮春園(三者後來合稱為圓明園)、暢春園和西花園(兩者後來合稱為了暢春園)這五座園林。第三種分法則是将暢春園排除在外,認為:圓明園、長春園、绮春園以及春和苑(又名春熙院,乾隆後期至嘉慶朝,陸續拆分為淑春園(漱春園)、鳴鶴園、朗潤園、鏡春園,現如今在北京大學校園内)和熙春園(鹹豐朝拆分為熙春園和近春園,在今清華大學校園内)才是“五園”,這種說法的理由是五園及三山都是供皇帝遊幸的,而暢春園為皇太後居住的園林,不應包括在内。

關于“三山五園” 這一提法兒,首次出現于文書記載的,是在清鹹豐十年,也就是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那一年。一位名為鮑源深的學者所著的《補竹軒詩文稿》中,它記載了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京西皇家園林的場景,即:“九月初,夷人焚五園三山,圓明園内外勝景,悉成煨燼矣。”這句話是我們見到最早的關于“五園三山”的記載。由此可見,當時這些景緻,被統稱為“五園三山”,而不是“三山五園”。到了1900年,“三山五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使得圓明園等昔日輝煌無比的皇家園林再也無法重制當年的盛景。

三山五園中的暢春園,最早興建于康熙二十九年,原址前身兒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外祖父,明代武清侯李偉,所修建的私家園林,也就是被當時人們譽為“京師第一名園”的“清華園”。它也是清康熙帝,在北京西北郊修建的第一座避暑行宮。命名為“暢春園”,寓意“四時皆春”“八風來朝”“六氣通達”之意。

玉泉山的靜明園,最早的建築,是金朝金章宗時期修建的玉泉山行宮,又名芙蓉殿。清康熙三十一年,對原有玉泉山行宮翻修擴建,将原先“澄心園”改名為“靜明園”。其為頤和園的附屬園景。新中國成立後,靜明園由機關使用。

圓明園,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其後,将它賜給了四皇子雍正。經過雍正至鹹豐五朝皇帝的不斷拓展與完善,建成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大型皇家園林。它是在三山五園中規模最大的。曾被譽為是“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

香山靜宜園,先開始是作為清康熙皇帝的行宮,在乾隆十年,對其進行擴建。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現已開辟為香山公園,成為京西著名的旅遊觀光之地。

萬壽山清漪園,就是頤和園的前身兒。清乾隆十五年,其為慶祝皇太後六十壽辰,而修建。光緒十四年(1888年),更名為“頤和園”。整個園林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吸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雖然在五園當中,它建造的最晚,但頤和園所展現出的皇家氣派,卻是最為出色的。

從清朝以來,三山五園,按照最終擴建完成後的順序,即為:先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暢春園,再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靜明園,接着有了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的圓明園、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靜宜園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清漪園。

三山五園,是中國曆史文化遺産中璀璨的明珠,它們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集大成者,是世界造園史上的傑作。其中的每座園林,不僅因為造園手法各具特色,還因為其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記憶與傳統,承載着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見證了中華民族百年來的榮辱與興衰。

那好了,今兒就先和各位聊怎麼多,咱們回頭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