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琉璃廠得繞前門、宣武門
在以前的講座中,我陸續呈現了元大都設計者、施工總指揮劉秉忠,明朝正統年間修建北京城的最大功臣、越南人太監阮安,明正統年間北京保衛戰的大功臣于謙,明朝嘉靖年間建設北京外城的總負責人、為了建設北京外城貢獻出生命的陳圭,前幾期介紹了朱啟钤先生。前面四位都是建設北京城的功臣或保衛北京城的功臣,唯獨朱啟钤在北京主政期間,是拆了内城的五座甕城,但他拆正陽門甕城是為了緩解交通,拆其它四座甕城是為了建設北京的環捷運路。在我國近現代史上,朱啟钤先生第一次對北京舊城作了科學規劃和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改造, 使北京城的變化,成為現代城市規劃史上的經典。大家都尊稱朱啟钤先生為近代北京城市建設史第一人,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位為北京城的發展嘔心瀝血、盡心盡力的大功臣。 在袁世凱當政期間北京還發生了要“拆城牆建城門”的事情。清朝政府到了光緒晚期,朝廷對于京城居住的旗人們每個季度供給的俸祿錢糧就捉襟見肘了,發放錢糧的數量大打折扣,等到1911年清朝政府垮台,徹底斷供。清朝滿族人進京以來,朝廷是不允許旗人做工、經商的,隻能當兵、當官,或為朝廷服務,後來在朝廷不能按時發放俸祿的時候,就允許旗人們自食其力了,可是旗人們遊手好閑慣了,不能自食其力,旗人們就失去家庭生活的經濟來源。在政府有差事幹的,或學了點手藝的,還能湊合着養家糊口,家裡有經濟實力的還可以通過出租房屋,俗稱叫吃瓦片,或者靠花家裡的積蓄,而原來就沒有什麼家底兒的,沒有一技之長的,隻能仰天興歎。有些年輕點的,就出去給人賣苦力,年歲大,隻好靠變賣家裡的一些值錢的物件,包括古玩字畫等等來過日子,家裡有積蓄的,坐吃山空,也得靠變賣家裡的物件來過日子,那時候八旗家庭賣值錢的古玩字畫等物,一般是去北京南城琉璃廠。
在元朝這裡開設了官窯,是燒制琉璃瓦的官窯,尤其在明代建設紫禁城的時候,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燒制各種琉璃制品的規模,琉璃廠就被列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
自從明嘉靖32年(1553年)修建外城,這裡變為城區,城裡是不适宜燒窯,而且紫禁城已經建造好了,平時就是修修補補的事了,琉璃制品的用量大為減少了,于是朝廷就把琉璃廠遷至在元朝就開始為朝廷燒制琉璃制品的門頭溝琉璃渠,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琉璃廠經營古玩字畫的生意則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住在這一帶,是以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後來到了清朝康熙後期,官方為了皇宮的安全,為了減少内城的閑雜人員,朝廷将在内城的一些書店遷移到這裡,琉璃廠的文化氛圍就更濃厚了,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榮寶齋、清秘閣、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有不少的字号一直流傳至今,當時琉璃廠有很多店鋪兼有收購古玩字畫的業務,而且在北京城也是非常有名的。

1930年從西向東拍攝的琉璃廠東街
民國時期琉璃廠裡的寶仁書局
民國期間琉璃廠的古玩店
琉璃廠舊書攤
現在的琉璃廠
就在清朝垮台的前後,旗人的家庭去琉璃廠賣古玩字畫的人越來越多,可八旗人員基本上都是在北京的内城居住。那時候北京内城的南城牆還在,還沒有開和平門的門洞,是以從内城去琉璃廠,隻能是往西出宣武門,或者是往東出正陽門,然後再拐到琉璃廠那條街上,很不友善,而且這些旗人被生活所迫,去琉璃廠賣祖上傳下來的古董,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如果懷裡抱着挺大的瓷器,繞着繁華的街道走,非常狼狽和尴尬。于是,這些旗人就希望政府能在朝向琉璃廠的城牆上開出一個門洞來,友善出行。
2.
廠甸廟會興盛一時
當時希望政府在朝向琉璃廠的楠城牆開門洞的還有其他一些人士。民國初年,每年春節期間,逛廠甸廟會成為了時尚,廠甸本是在東西琉璃廠相交路口的北邊,往東一拐的一條往北的小胡同。廠甸廟會始于清乾隆年間,按老北京的習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在廠甸以及周圍地區開辦集市,叫開廠甸,熱鬧非凡。
廠甸胡同西側原來在遼代時就有一個叫海王村的小村落。1917年,市政府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公園叫海王村公園,叫公園其實是有十來畝地的一個大院落,院子裡周圍一圈是房子,院子裡種植了花草,堆起了假山石,砌了荷花池、還建了噴泉。
海王村公園平日沒有多少人來逛,而到了春節,看到這裡挺寬敞,則成了廠甸廟會的主會場。公園裡聚集了上百個各式各樣的攤位。外面的街道兩邊則是舊書攤、字畫棚子,在廠甸廟會期間是人山人海,孩子們都在這裡買好吃的小吃,好玩的玩具;女人們在這裡買胭脂、口紅、頭油和各種首飾;男人們在這裡買書買字畫,非常熱鬧。到解放後,因為海王村公園規模太小,不像個公園,平時也沒什麼人逛,就給拆了,就建了現在的中國書店。
我小時候春節逛廠甸,就隻是廠甸的那條胡同了。後來,北京市政府看到每年的廠甸廟會人太多,有發生危險的可能,就把廠甸廟會取消了,改成了在北京城的幾個地方分散辦廟會了。
民國時期,平時海王村公園冷冷清清。
民國時期,春節海王村公園大門外人很多
民國時期,春節期間海王村公園人山人海。
民國時期,春節期間的海王村公園裡。
1950年代的廠甸廟會
1950年代的廠甸廟會,賣兒童玩具的攤位
3.
前門外的商人反對開辟新城門
在民國初期,要從内城去逛廠甸的人,也是要繞道走,很不友善,希望政府能夠在琉璃廠、廠甸的北邊拆城牆建城門的請求就通過袁世凱身邊的人,反映到了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耳朵裡。袁世凱一聽,這是小事一樁,當時就點了頭了。
可是沒等實施,立刻有正陽門附近的商人組成的反對的人就找上門來了。他們擔心,如果開了城門洞,以後從内城的人都從新城門走了。其中一些财大氣粗、手眼通天的商鋪的老闆,他們理直氣壯的找到了總統府,說我們都是奉公守法的買賣人,多少年來一直是照章納稅的,要是開了這座門,以後大家夥都不走前門了,我們的生意可就冷淡下來了,我們繳納的稅款也肯定要大幅度減少了。
1910至1915之間的地圖
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1915年北京環捷運路通車,這張地圖上有京張鐵路,沒有環捷運路,看地圖還沒有開和平門,在城牆裡有北新華街這條路,當時沒有名稱,而且還有一條小河,600多米長的小河上就有9座橋,仔細看小河從城牆下面流向琉璃廠方向,可是在城牆外,朝琉璃廠、虎坊橋方向當時還沒有路,前門寫着共和門,進出内城走宣武門或前門,要是在兩座城門之間再開個城門,走前門的人肯定就少了。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道地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每周六晚上8點,趙老師準時在舊京圖說讀者群開講老北京。】
來源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人 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音頻整理 亮亮
文字整理 玉東
編輯 黃加佳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