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韓愈的十一則典故

關于韓愈的十一則典故

叩齒庵

韓愈來到潮州後,有一天在街上碰見一個和尚,面貌十分兇惡,特别是翻出口外的兩個長牙,韓愈想這決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長牙。韓愈回到衙裡,看門的人拿來一個紅包,說這是一個和尚送來的。韓愈打開一看,裡面竟是一對長牙,和那和尚的兩隻長牙一模一樣。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齒,并沒說出來,他怎麼就知道了呢?韓愈立即派人四處尋找那個和尚。見面交談後,韓愈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靈山寺的大颠和尚,是個學識淵博的人。韓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賠禮道歉。從此,兩人成了好朋友。後人為紀念韓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誼,就在城裡修了座庵,叫“叩齒庵”。

關于韓愈的十一則典故

設水布

古時候,潮州韓江裡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紮杉排,一會兒跳下江,一會兒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濕了幹,幹了又濕,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風濕病。于是他們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邊挑水、洗衣服的婦女,看見放排工赤身裸體,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過後,放排工隻好穿上衣服。韓愈來到潮州,聽聞這件事後,他跑到江邊實地檢視放排工紮排和放排的情形。韓愈認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濕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後,他讓人到江邊通知放排工:今後紮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隻在腰間紮塊布能遮羞就好了。這塊布後來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農民勞動時帶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性情中人

韓愈性格開朗豁達,與人交往,無論對方發迹或是潦倒,他始終态度不變。年輕時同孟郊、張籍友善,二人聲名地位還不高,韓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贊揚推崇他們。張籍終于得中進士,榮獲官祿。後來韓愈雖然身份顯貴,每當辦完公事的閑暇,便同他們一起談話宴飲,論文賦詩,和過去一樣。而他對那些權豪勢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顧。韓愈很善于誘導勉勵後進,留在家中做賓客對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顔悅色毫不在意。他總以振興名聲教化、弘揚仁義為己任。幫助内外親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吏部開鎖

韓愈曾任吏部侍郎,當時吏部的吏員中令史的權勢最重,因為是吏部過去常關鎖着,等待選補任命的官員不能到吏部來見面。韓愈上任後,将關鎖放開,任憑候選官員出入,他說:“人們之是以怕鬼,是因為見不到鬼;如果能夠看得見,那麼人們就不會怕鬼了。”

鸢飛魚躍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連州知州石炳璋從陽山拓韓愈真迹,将“鸢飛魚躍”四字刻于燕喜亭右後側的卧龍石上,後有何健的楷書題跋:“韓公大字世罕見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陽山,得四字于土人家,為之勒石。”韓愈“鸢飛魚躍”石刻見于山東濰坊十笏園、廣東潮州韓文公祠、廣西賀州小西湖、肇慶七星岩等地,影響頗廣。

過馬牽山

韓愈到任潮州時,正逢潮州大雨成災,洪水泛濫,田園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視,隻見北面山洪洶湧而來,于是他騎着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勢,又看了地形,吩咐随從張千和李萬緊随他的馬後,凡馬走過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為堤線的标志。韓愈插好了堤線,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築堤。百姓聽了十分高興,紛紛趕來,豈料一到城北,就見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條山脈,堵住了北來的洪水。從此,這裡不再患水災了。百姓紛紛傳說:“韓文公過馬牽山。”這座山,後來就叫“竹竿山”。

驅逐鳄魚

韓愈被貶到潮州做刺史時,當時潮州有一條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魚,成為當地一害,許多過江的人都被它們吃了。一天,又有一個百姓遇害了。韓愈憂心忡忡:鳄魚不除,必定後患無窮。于是韓愈下令準備祭品,決定親自去江邊設壇祭鳄。韓愈擺好祭品後,對着江水大聲喊道:“鳄魚!鳄魚!韓某來這裡做官,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們卻在這裡興風作浪,現在限你們在三天之内,帶同族類出海,時間可以寬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還不走,絕對嚴處。”從此,潮州再也沒有發生過鳄魚吃人的事情了。人們把韓愈祭鳄魚的地方稱為“韓埔”,渡口稱為“韓渡”,這條大江則被稱為“韓江”,而江對面的山被稱為“韓山”。

夢吞丹篆

韓愈在年少之時曾有一夢,夢中有一個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迫強行吞下丹篆,旁邊還有一人在拊掌大笑,頓時覺得驚恐不已,随即便醒來了。

醒後,韓愈隻覺胃中似乎猶如有物體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記上其中一兩字,筆法非凡。之後得緣見到孟郊,總覺得似曾相識,細想之下才驚奇地發現,孟郊就是那個夢中在旁大笑之人。此事在《異人傳》中有記載,在《龍城錄》中的記錄也較為詳細,據說韓愈醒後“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旁笑者”。

夢事中所講的“丹篆”即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書之,筆畫呈雲迥篆書。韓愈明确反對佛教信仰,但頗信道教丹藥。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實際上并無興趣。對于韓愈夢中會出現“丹篆”,可了解為兩點:第一就是韓愈對文學的追求所産生的夢魇,他追求一種與衆不同的書法,筆勢特别,是以在夢中以人們常見的“丹篆”顯示了出來;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韓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據秦漢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來的。一個文學家和思想家,其行為思想皆可影響其睡夢中的境況,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關于此夢是韓愈在受人矚目之後對人所講述的,是以也不排除有附加成分。夢中孟郊在旁拊掌而笑,也當屬鼓勵,非嘲笑。大概是韓愈潛意識中希望有這樣一位朋友,以至于後來見到孟郊,并與其關系密切後,就很自然地把夢中“拊掌而笑”者同密友孟郊聯系起來了。

誤傳相貌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載:世人畫韓愈像,臉小且美髯,戴紗帽。這其實是南唐的韓熙載,在北宋時還有當時所畫的韓熙載像儲存,題詞非常明确。韓熙載谥号文靖,江南人稱之為韓文公,是以世人便誤以為是韓愈。韓愈身體肥胖而少胡須。此後,韓愈配享孔子,各州縣孔廟所畫的都是韓熙載。後世無法辨識,一直認為韓熙載的畫像為韓愈。

風流成性

據記載,韓愈縱欲且妻妾成群,以緻性功能大為衰退。他經常服用壯陽藥,古代的壯陽藥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韓愈聽他人建議,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雞,等公雞長大後再食雞肉,使公雞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進而間接獲得硫磺的壯陽功效,可是這樣吃多了還是使他死于此。宋陶谷《清異錄》記載:“昌黎公逾晚年頗親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攪粥飯,啖雞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靈庫’,公間日進一隻焉”,但是,“始亦見功,終緻絕命”。

退之投書

據李肇《唐國史補》記載:韓愈曾與客人共登華山,到達山巅後,發現四周險峻異常,估計沒有辦法邁步。在驚恐萬分的情況寫下遺書,發狂大哭。華山所在的華陰縣縣令想盡辦法,才将其救下。

後來,有山西百歲老人趙文備遊到“韓退之投書處”,有感韓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後人又于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詞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以後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對一哭一笑,又表現出另一種心态,并做詩雲:“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哭一笑傳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獨立嶺上但長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