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再把“丞相”和“宰相”當成一回事,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在中國的曆史上文臣們大多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宰相,為什麼是宰相而不是丞相呢?也許我們很多人有些疑惑,宰相和丞相不是都指的一種官職麼,兩種稱呼在很多電視劇裡都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其實很多人都了解錯了,二者的意義是有很大差别的。

别再把“丞相”和“宰相”當成一回事,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在春秋末年齊景公設定左右相,從此“相”就作為一個官職出現在了曆史中。到了戰國時期,秦惠文王又設定了相邦,這一官職是作為“百官之長”存在的。秦武王即位後又設定了“丞相”這一官職,丞相分為左丞相、右丞相,是僅次于相邦的兩個官職。

在秦國,最出名的相邦就是呂不韋,在呂不韋之後秦國就再也沒有人出任相邦這一職位。等到秦二世胡亥登基之後,他又将趙高立為了中丞相。這時候的秦國是有左、中、右三位丞相官職的。

别再把“丞相”和“宰相”當成一回事,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到了漢朝,劉邦又重新确立了相邦的職位,并且将名字改為了相國。很多人以為蕭何是漢朝第一位相國,其實不是。漢朝的第一位相國是韓信,而蕭何則是漢朝第一任丞相,官位上是低于韓信的。

到了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即位,在呂後的授意下相國這一職位又被廢棄,僅保留丞相一職。東漢時期的著名丞相曹操、東魏的丞相高歡等人都是曆史上著名的權相。而到了隋唐時期,丞相這一職務就很少被設立了。

别再把“丞相”和“宰相”當成一回事,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從上面我們可以了解到,丞相是一種具體的官職,是負責相應的事務的,在秦漢時期還是二把手的位置。那麼宰相在中國古代又代表着什麼呢?

宰相在中國古代是除君主外,掌握了中央最高權力的臣子統稱。“宰”就代表着“主宰”,周公姬旦就曾被稱為“太宰”,在封建時代早期,宰相就是擁有最高行政權力的人,做到了真正的一人之下,大權在握,這時的宰相的相權是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的。

别再把“丞相”和“宰相”當成一回事,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東漢初期,皇帝有意壓制相權,丞相、相國這類的官職沒有再設定,把持朝政的一般是“大司馬”、“大司徒”這類人,但是沒有可以稱為“宰相”的實權人物。直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封為“相國”,以及後來的曹操為“丞相”,才又讓臣子獲得“宰相”的殊榮。

到了唐朝的時候,三省六部制得到有效的實行,宰相的權利進一步被分化,但是唐朝的宰相很多。貞觀三年,唐太宗的中書令李靖、宇文士及,門下省侍中王珪,秘書監(參豫政事)魏征,尚書省左右仆射房玄齡、杜如晦,這六位都可以說是宰相,但是他們的權利都被牢牢地禁锢住了,再也沒有權傾朝野的存在。

别再把“丞相”和“宰相”當成一回事,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宰相是作為一種制度長期存在的,無論是秦朝的相邦、漢朝的相國、丞相、唐朝的仆射、宋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些人都可以被稱為宰相。丞相是在曆史中具體存在的官職,在很多朝代中是沒有丞相的。

這下大家明白了丞相和宰相的差別了吧,如果你穿越回古代,是否也會有宰執天下的夢想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