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進軍江東時,曾與太史慈有過一番惡鬥,從此有了決議收複太史慈的心思。據《三國志?太史慈傳》中記載,劉繇戰敗之後,太史慈就跟随他一同逃到了豫章郡的蕪湖一代,自命為丹陽太守繼續收攏隊伍跟孫策對抗。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當時孫策已經攻占了宣城以東的大部分地區,還剩下泾縣以西的六個縣沒來得及收并,“惟泾以西六縣未服”。為了積極對抗孫策,劉繇命太史慈進駐泾縣,招募還沒有歸附的勢力建立防禦,“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孫策得知這一消息之後大喜過望,随即親率大軍出征,在泾縣擒獲了太史慈,“策躬自攻讨,遂見囚執”。孫策抓獲太史慈之後,親自為他松了綁,并說:“以後你我合力共創大業,‘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當即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傳回吳郡之後便撥給了兵馬,晉升為折沖中郎将。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從這段記載當中我們能夠發現:孫策對太史慈非常的信任和重用。這在收服劉繇部下的過程中也有所展現。據《三國志?太史慈傳》中記載,劉繇在豫章郡去世之後,他手下的一萬多軍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孫策在得到了消息之後便指令太史慈前去收撫這一批人。孫策做出這一決定之後,當即受到了衆将們的一緻反對:“(太史)慈必北去不還。”東吳大将們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可以了解的,畢竟太史慈剛剛歸附不久,現在放他走無異于放虎歸山。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而孫策力排衆議堅持己見,并對大将們說:“太史慈離開我,又能去投靠誰呢?‘子義舍我,當複與誰?’”這句話不僅顯示了孫策的自信,同時也展現出了他對太史慈的信任。太史慈出發的時候,孫策還親自在昌門為他餞行。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而在注引《江表傳》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孫策決議讓太史慈去收複劉繇部屬的時候,帳下的大将們都紛紛發表了反對意見。有的人認為,太史慈這一去,肯定就不會再回來了;還有的人則認為,說不定這是太史慈跟黃祖定下的計策,假借召集舊部的名義傳回。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孫策對衆将說:“大家說的都不對,我對這件事已經考慮得很清楚了。太史慈雖然勇猛膽烈,但卻極重仁義孝道,尤其重視信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大家就不要在為此擔心憂慮了。”這也就是說:孫策不僅非常信任太史慈,而且對他的本性還特别的了解。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孫策在收服太史慈的過程中,對他的了解還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最後的結果也沒有讓孫策失望,太史慈在完成交辦的工作之後,就傳回面見孫策複命,“果如期而反”。太史慈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令江東諸将們折服,從此也算是在東吳站住了腳,并在孫策後期的征戰過程中立下不少的戰功。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不過,我們通過太史慈傳記中的記載還能發現一個問題:太史慈備受孫策的信任和重用,但是到了孫權時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信任和重用,直至在壯年時期郁郁而終。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我們通過史料當中的記載,就能看出來孫權執掌江東初期,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軍事行動,孫策時期延續下來的武将們,包括孫權掌權後剛提拔上來的武将們基本上都有參與。而唯獨隻有太史慈一直在海昬抵禦劉表,沒有參與過孫權初期的其它軍事行動,一直到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去世。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這就說明:孫權對太史慈并不信任,是以也沒有相應的重用他。而這在《三國志?太史慈傳》注引《吳書》的記載中也有展現,太史慈臨死之前,對志向沒有得以施展而說出的那句遺言:“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就是在孫權時期沒有得到信任和重用,最後郁郁而終的直接證明。

此人是東吳悍将,孫策視為知己,為何郁郁而終

那麼,為什麼孫權不信任太史慈呢?關于這個問題應該跟曹操有一定的關系。據《三國志?太史慈傳》中記載,太史慈在跟随孫策期間,曹操聽說了太史慈的威名,是以就經常給太史慈寫信,“曹公聞其名,遺慈書”。曹操寫的信非常特别,信上沒有一個字,隻是裝信的盒子裡面放了一片中藥材“當歸”。這裡面的深意就已經很明顯了:曹操是希望太史慈能夠歸附。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導緻了孫權對太史慈的不信任,以至于早期的行動都沒有讓他參加,使太史慈的才能無法施展,最後郁郁而終。

參考書籍:《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