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进军江东时,曾与太史慈有过一番恶斗,从此有了决议收复太史慈的心思。据《三国志?太史慈传》中记载,刘繇战败之后,太史慈就跟随他一同逃到了豫章郡的芜湖一代,自命为丹阳太守继续收拢队伍跟孙策对抗。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当时孙策已经攻占了宣城以东的大部分地区,还剩下泾县以西的六个县没来得及收并,“惟泾以西六县未服”。为了积极对抗孙策,刘繇命太史慈进驻泾县,招募还没有归附的势力建立防御,“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孙策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大喜过望,随即亲率大军出征,在泾县擒获了太史慈,“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孙策抓获太史慈之后,亲自为他松了绑,并说:“以后你我合力共创大业,‘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当即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返回吴郡之后便拨给了兵马,晋升为折冲中郎将。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从这段记载当中我们能够发现:孙策对太史慈非常的信任和重用。这在收服刘繇部下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据《三国志?太史慈传》中记载,刘繇在豫章郡去世之后,他手下的一万多军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孙策在得到了消息之后便命令太史慈前去收抚这一批人。孙策做出这一决定之后,当即受到了众将们的一致反对:“(太史)慈必北去不还。”东吴大将们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太史慈刚刚归附不久,现在放他走无异于放虎归山。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而孙策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对大将们说:“太史慈离开我,又能去投靠谁呢?‘子义舍我,当复与谁?’”这句话不仅显示了孙策的自信,同时也体现出了他对太史慈的信任。太史慈出发的时候,孙策还亲自在昌门为他饯行。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而在注引《江表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孙策决议让太史慈去收复刘繇部属的时候,帐下的大将们都纷纷发表了反对意见。有的人认为,太史慈这一去,肯定就不会再回来了;还有的人则认为,说不定这是太史慈跟黄祖定下的计策,假借召集旧部的名义返回。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孙策对众将说:“大家说的都不对,我对这件事已经考虑得很清楚了。太史慈虽然勇猛胆烈,但却极重仁义孝道,尤其重视信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大家就不要在为此担心忧虑了。”这也就是说:孙策不仅非常信任太史慈,而且对他的本性还特别的了解。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孙策在收服太史慈的过程中,对他的了解还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让孙策失望,太史慈在完成交办的工作之后,就返回面见孙策复命,“果如期而反”。太史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令江东诸将们折服,从此也算是在东吴站住了脚,并在孙策后期的征战过程中立下不少的战功。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不过,我们通过太史慈传记中的记载还能发现一个问题:太史慈备受孙策的信任和重用,但是到了孙权时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信任和重用,直至在壮年时期郁郁而终。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我们通过史料当中的记载,就能看出来孙权执掌江东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军事行动,孙策时期延续下来的武将们,包括孙权掌权后刚提拔上来的武将们基本上都有参与。而唯独只有太史慈一直在海昬抵御刘表,没有参与过孙权初期的其它军事行动,一直到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去世。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这就说明:孙权对太史慈并不信任,所以也没有相应的重用他。而这在《三国志?太史慈传》注引《吴书》的记载中也有体现,太史慈临死之前,对志向没有得以施展而说出的那句遗言:“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就是在孙权时期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最后郁郁而终的直接证明。

此人是东吴悍将,孙策视为知己,为何郁郁而终

那么,为什么孙权不信任太史慈呢?关于这个问题应该跟曹操有一定的关系。据《三国志?太史慈传》中记载,太史慈在跟随孙策期间,曹操听说了太史慈的威名,所以就经常给太史慈写信,“曹公闻其名,遗慈书”。曹操写的信非常特别,信上没有一个字,只是装信的盒子里面放了一片中药材“当归”。这里面的深意就已经很明显了:曹操是希望太史慈能够归附。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孙权对太史慈的不信任,以至于早期的行动都没有让他参加,使太史慈的才能无法施展,最后郁郁而终。

参考书籍:《三国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