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埃爾默·伯恩斯坦:見證了好萊塢半個世紀變革的作曲家

作者:後來之聲

美國有兩位作曲家叫伯恩斯坦,一位是埃爾默·伯恩斯坦,另一位是倫納德·伯恩斯坦。兩人年齡相仿,血緣關系不大,但事業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兩人從小就彈奏一架漂亮的鋼琴,并受到著名作曲家艾倫·科普蘭(Alan Copeland)的贊賞和指導,導緻他們的作曲理念有許多共同點,例如知道如何使用爵士樂材料。然而,埃爾默的主要作品是電影音樂,以好萊塢為舞台,倫納德的成就是音樂劇,最着名的是百老彙明星"西區故事"。

本條目介紹的是埃爾默·伯恩斯坦。

埃爾默·伯恩斯坦:見證了好萊塢半個世紀變革的作曲家

埃爾默·伯恩斯坦

1950年,他首次進入好萊塢,準備在電影音樂領域大放異彩。當時,随着麥卡錫主義席卷美國,伯恩斯坦在拒絕前往參議院非美國非美國活動委員會(Non-American Committee on Non-American Activities)尋找左傾電影制片人後,被列入政治觀察名單。是以,許多工作室不願意聘請他來創作音樂,這對剛接觸這個行業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伯恩斯坦剛剛進入好萊塢,陷入了一場政治風暴,他并沒有被沖昏頭腦,而是轉向了一些低成本B級科幻電影的配樂,希望能度過危機。

電影音樂曆史學家喬恩·伯林蓋姆(Jon Burlingame)對伯恩斯坦的時期進行了更客觀的評論:"盡管伯恩斯坦被迫制作低成本的科幻動作電影,但其中兩部,機器人怪物和月光,仍然是一些粉絲的最愛。由于這些電影的預算很低,伯恩斯坦不得不放棄管弦樂隊,但"這就是為什麼他成為一名真正的改革者,并在早期電影中開創了電子音樂。"

今天,電子聲音是科幻動作配樂的必備品,但伯恩斯坦的實驗處于1950年代的最前沿。

在B級片上映多年後,伯恩斯坦的才華開始吸引伯納德·赫爾曼的目光。後者給了電影界對這位優秀的年輕作曲家的大力推薦。1955年,當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爵士歌手弗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出演電影《金臂人》(Golden Arm Man)時,爵士樂配樂才剛剛開始,電影的導演普萊明格(Pleminger)對伯恩斯坦之前為電影《突然的恐懼》(Sudden Fear)創作的音樂非常着迷,他邀請他加入這部電影,希望他能寫出與辛納屈相媲美的爵士樂篇章。伯恩斯坦難以言表、充滿激情的爵士樂音色完美地反映了新納庫飾演的英雄的痛苦情緒。配樂還吸引了許多爵士樂巨星,包括偉大的爵士鼓手Shelly Manny,他召集了一個大型搖擺樂隊,包括小号手Shorty Rogers。

埃爾默·伯恩斯坦:見證了好萊塢半個世紀變革的作曲家

《金臂人》

在"金臂人"之後,爵士樂在電影和電視節目中迅速發展。伯恩斯坦還利用熱度為其他幾部電影創作了類似的爵士樂配樂,例如由瓊·方丹(Joan Fontaine)和奧斯卡提名女演員主演的《成功的甜蜜氣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和《野行》(The Wild Walk)。

第二年,與伯恩斯坦政治立場不一緻的導演塞西爾·B·德米爾(Cecil B. DeMille)開始拍攝宗教電影《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伯恩斯坦為這部電影創作的音樂是他職業生涯的早期典範,從《十誡》(Ten Commandments)開始,作曲家不再執着于爵士樂,并将他們的創作才能擴充到更廣闊的領域。據國内音樂評論家韓斌在《電影音樂白皮書:史詩時代》一文中,我們了解到配樂背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那一年的《十誡》耗資1300萬美元。達米爾以其在史詩電影中的專業知識而聞名,他的傑作是萬王之王。這一次,他請來了"本福"這個角色查爾頓·赫斯頓(Chardon Heston)來扮演摩西。這部電影非常精彩,尤其是分裂紅海的特技。

德米爾首先想到的是資深作曲家維克多·楊(Victor Young),巧合的是,他的健康狀況非常糟糕(在十誡釋出的那一年,楊因病去世),他推薦了一位年輕的作曲家伯恩斯坦為十誡作曲。

德米爾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分歧,邀請伯恩斯坦加入電影的配樂。對于伯恩斯坦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盡管德米爾起初并不是很看好這名年輕人。起初,德米爾隻想讓伯恩斯坦幫忙創作一些埃及舞曲,但當伯恩斯坦不屈不撓地将他的鋼琴樂譜演奏給德米爾時,德米爾被伯恩斯坦的出色表現所震撼,然後要求他組織整個配樂。

埃爾默·伯恩斯坦:見證了好萊塢半個世紀變革的作曲家

十誡的戲劇

達米爾對配樂的要求相當高。伯恩斯坦自然不敢懈怠。在樂隊配置上,為了刻意強調史詩的宏大,他使用了一個71人的管弦樂隊,其中有八輪,遠遠超過普通的大型交響樂團。

《十誡》中最引人注目的場景無疑是摩西穿越紅海,伯恩斯坦為此創作了一幅希伯來風格的作品,這個主題令人印象深刻,散發着典型的好萊塢異國情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伯恩斯坦并不局限于希伯來語或埃及的音樂素材(直到今天,許多作曲家在面對異國主題時,更喜歡使用一些古老的民間樂器來呼應該地區本身),而是全部來自實際需要的畫面。例如,在電影中,他使用了一種早期的電鋼琴Novachord,它有六個八度,形狀像鋼琴,不僅可以演奏單調,還可以演奏和弦。音量由踏闆控制,這也擴充了聲音。這種現代樂器與古埃及或希伯來音樂不同,但它具有動人的效果。

用Berlinger的話來說,《十誡》的配樂幾乎同時開始:"随着背靠背的配樂,大師開始被廣泛認為是電影配樂。尤其是《十誡》和《金臂人》,其實改變了美國電影音樂的聲音潮流,讓好萊塢創造了新的風格和基調,讓同期的配樂也跟着他的腳步走。"

伯恩斯坦幾乎是這一時期好萊塢新風格的代名詞。他拍攝的每一個鏡頭都在好萊塢引起轟動。進入六十年代後,伯恩斯坦繼續扮演"潮童"的角色。

埃爾默·伯恩斯坦:見證了好萊塢半個世紀變革的作曲家

《七人史無忌》劇情

1960年,他為西部片《壯麗七人組》作曲。劇情簡單,結局充滿英雄氣概的悲劇感,後來被認為是美國西部最知名的電影。伯恩斯坦将美國民謠的元素導入電影,并創作了一首充滿激情的主題音樂,一首像馬一樣的歌曲。一系列相當漸進的跳躍音符迅速将情緒帶到開頭的高潮,然後是舒緩的弦樂。音樂後來發生了變化,并被萬寶路用于香煙廣告,迅速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更有趣的是,許多年後,這首歌傳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并迅速取代拉茨基成為主要頒獎典禮的皇室背景。

《七人》為美國西部電影樹立了最純粹的音效模式,伯恩斯坦再次創造了另一股新潮流。這部電影的導演約翰·斯特奇斯(John Sturges)對伯恩斯坦的音樂非常滿意,後來與他合作了《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這也成為伯恩斯坦1960年代的傑作。

然後,在1962年,導演羅伯特·穆裡根(Robert Mulligan)開始拍攝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電影之一:殺死一隻知更鳥。這部關于種族歧視的電影吸引了不少明星的加入,時尚系學生格雷戈裡·帕克(Gregory Parker)在片中戴着一副寬邊帽,改變了過去的青春,變得老派。影片聚焦人類善惡的主題,與影片情節無關的知更鳥,具有強大的象征意義,代表着那些無辜無辜的人,而《殺死一隻知更鳥》則是邪惡毀滅無辜無辜人民的故事。

配樂對伯恩斯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一遍又一遍地研究劇本,終于意識到這部反映種族歧視的電影有一個精彩的視角,所有的罪惡都是通過孩子的視角完成的。基于這個出發點,伯恩斯坦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美國聲音,就像他的導師科普蘭的風格一樣,是典型的小樂隊作品。伯恩斯坦為小樂隊建造了一個簡單的編織結構,不時添加鋼琴單調和長笛獨奏,聽起來像是孩子簡單的記憶表演。

埃爾默·伯恩斯坦:見證了好萊塢半個世紀變革的作曲家

殺死一隻知更鳥

正如柏林人所說:"沒有一部電影可以概括伯恩斯坦無與倫比的職業生涯,但《殺死一隻知更鳥》代表了他的許多優勢,正是這些因素使他成為好萊塢最受尊敬的作曲家之一。"事實上,這也是伯恩斯坦最喜歡的配樂。這部作品的革命意義在于,它徹底改變了好萊塢對社會嚴肅題材的态度,更多地借鑒了歐洲電影和音樂的豐富營養,聲音美學在接下來的三四十年裡在好萊塢被廣泛接受。

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伯恩斯坦電影中後期配樂的一些特點,如彈性節奏、更具可塑性的旋律線條,以及不那麼複雜但有質感的樂器方法,都已經被聽到,這使得伯恩斯坦的配樂成為一個特點:與情節完全融合,适合單獨聆聽。

伯恩斯坦直到1990年代才停止挑戰自我,當時他繼續開辟新天地,作曲家在喜劇配樂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在那裡他與長期導演兼制片人伊萬·雷特曼和喜劇導演約翰·蘭迪斯建立了長期的關系。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伯恩斯坦的大部配置設定樂被《動物之家》(1978年)《肉丸》、1979年《飛機!》、1980年、《重金屬》、1981年、《條紋》、1981年、《交易場所》、1983年、《捉鬼敢死隊》、1984年、《三個朋友!》、1986年《滑稽農場》、1988年等轟動一時的喜劇片所主導,幾乎都是由伊萬·雷特曼或約翰·蘭迪斯創作的。也許是因為電影題材的局限性,伯恩斯坦對這段時期并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對于更全面地了解伯恩斯坦半個多世紀的職業生涯來說,音樂還是有很多東西要失去的。

從早期的爵士樂時尚,史詩般的配樂,到後來的西方聲音,社會主題,再到喜劇,伯恩斯坦在20世紀90年代以其廣泛的創作景觀赢得了各種類型的好萊塢導演的尊重。

埃爾默·伯恩斯坦:見證了好萊塢半個世紀變革的作曲家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多數好萊塢觀衆都喜歡伯恩斯坦的搞笑音樂,但這位拒絕受到限制的作曲家開始專注于獨立電影。到1989年,現年70多歲的伯恩斯坦不再熱衷于喜劇,首先拒絕了《捉鬼敢死隊II》的配樂邀請,然後專注于獨立電影《我的左腳》。這部作品開啟了伯恩斯坦創作的下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他晚年風格的開始。

《我的左腳》改編自愛爾蘭作家克裡斯蒂·布朗(Christy Brown)的自傳,講述了因小兒麻痹症而癱瘓的布朗的故事,他依靠自己唯一移動的左腳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成為了一名畫家和詩人。伯恩斯坦對劇本印象深刻,他向愛爾蘭制片人諾埃爾·皮爾森(Noel Pearson)承諾,他将免費為殘障人士克裡斯蒂·布朗(Christy Brown)寫配樂。這部電影的導演吉姆·謝裡登(Jim Sheridan)當時是電影業的新人,《我的左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二年,謝裡登制作了《田野》,仍然是一部獨立電影,伯恩斯坦再次播放了配樂。

在《我的左腳》中,伯恩斯坦使用Matno電子鋼琴,一種電子合成器,完美地比對管弦樂隊和豎琴。整個配樂快速清晰,強弱不堪,很多地方都隐藏着殺人機器,尤其是布景鼓的節奏與弦樂,令人印象深刻。

抒情的音樂延續了伯恩斯坦一貫的悠揚氣氛,長笛和豎琴經常出現在标題的點上,發揮着畫龍的效果。Matno電子鋼琴不時出現在各個部分,有時隐藏,偶爾進入叙事并迅速離開。在這首配樂中,使用合成器是最大的亮點,總是在主題旋律出現前的場景,給觀衆直接聽靈感。

《我的左腳》能清晰地感受到作曲家晚年刻意回歸管弦樂的簡單手法,不再追求新事物的形式标準,音樂的風聲也越來越自然。這種緩慢而持久的"叙事詩"風格仍在繼續,包括後來的《河跑吧》和《遠離天堂》。

埃爾默·伯恩斯坦:見證了好萊塢半個世紀變革的作曲家

我的左腳

在伯恩斯坦的晚年,另一位導演不得不提到它:馬丁·斯科塞斯。

伯恩斯坦幾乎是斯科塞斯晚年的完美搭檔,他合作了七部電影,包括著名的《純真年代》和《紐約黑幫》。《純真年代》在那二十首宏偉的古典音樂中令人回味無窮,仿佛聽到了從聲音中遺留下來的黃金時代,優雅的表演,充滿魅力。

中國歌迷和音樂迷從伯恩斯坦晚年就認識他了。很多人認為,這位和藹可親的白發老人總是喜歡炫耀自己簡單、舒緩的風格,卻忽略了伯恩斯坦早期的激情。當時,他作為一個破舊而嶄新的人在業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議,但半個世紀後,當新一代人提到埃爾默·伯恩斯坦這個名字時,總是有很大的尊重和尊重。雖然伯恩斯坦隻獲得過一個奧斯卡金像獎,但他和他的偶像赫爾曼一樣,是一個不需要用獎項來衡量的配樂大師。

對于一位曾多次為電影配樂領銜的作曲家來說,我們隻需要記住柏林格的評價:"伯恩斯坦是獨一無二的。他的音樂屬于他。很明顯,這個男人将因他的音樂會的繼續而被人們記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