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平之戰後,奄奄一息的趙國,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八百年老諸侯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闡述周朝時候的諸侯國燕國。認為燕國從召公時代分封成為諸侯,經曆兩周八百年,直到秦王政時代才被秦國吞并,并且基本上屬于最後一批滅亡的諸侯國(按:燕本土被占以後,燕王喜逃到遼東躲避數年,直到秦統一的前夕,才被秦軍俘虜)。之是以燕國存續時間長久,是因為召公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德行轉化為福報,保佑了後代。

長平之戰後,奄奄一息的趙國,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不過,按照這個觀念來說,燕國最後一代國王——燕王喜(荊轲刺秦王事件的正主子太子丹的父親),可以說是一個缺德且無能的君主。

趁火打劫

周赧王五十五年(西曆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攻打趙國,在長平一戰中,秦國大将白起殲滅趙國主力軍隊四十餘萬。後世曆史學家認為,這一戰,導緻在軍事上,東方六國無力再和秦國抗衡。而《史記》等史料也記載,因為長平一戰的沖擊,趙國之後的軍隊,已經出現了“童子軍”的局面。

這個情況被燕王喜所洞察,于是燕王喜想起了一個極為缺德的想法:那就是趁着趙國兵源稀缺的情況,以衆擊寡,吞并趙國。期間,有人對燕王喜的這個想法提出反對,認為趙國軍隊戰鬥力強悍,燕國去趁火打劫隻會吃虧,而燕王喜認為自己可以派遣五倍于趙國的軍隊攻打趙國。最終,戰争的結局出乎燕王喜的意料:燕國非但沒吞并趙國,反而被趙軍反攻回本土,燕都甚至險些陷落,後來還是燕王喜各地賠款,才好容易送走趙國人。

長平之戰後,奄奄一息的趙國,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隻是,長平之戰後,趙國軍隊主力已經損失殆盡,為何還能輕易重創燕國?

個人認為:

燕國方面

燕王喜為人昏聩,燕國在軍事方面的人才也極為匮乏。燕國自從樂毅之後,再無拿得出手的名将,而燕國軍隊由于很少有實戰經驗,這就導緻在布陣、指揮和軍隊統一協調乃至單兵作戰方面,燕軍都發揮不出任何令人感到稱道的戰鬥力。

并且,燕國對趙國的攻打,在道義上處于理虧狀态,并且,燕軍客場作戰,在環境熟悉方面,也極為被動。

趙國方面

所謂“哀兵必勝”。趙國在經過長平之戰後,趙人的憤怒和仇恨,已經在心中醞釀已久。這時候燕國的侵略,并沒讓趙人感到恐懼,反而激起了趙人的鬥志。

長平之戰後,奄奄一息的趙國,為何還能把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此外,趙國由于之前是軍事強國,雖然精銳部隊被秦消滅,但是,指揮系統依然可以有效運作,諸如廉頗等趙軍名将,依舊可以有效指揮趙軍。

并且,趙軍守在本土,有以逸待勞的優勢。

是以,當五倍于趙軍的燕軍來到趙國本土的時候,無異于五隻肥羊來圍攻一隻受了傷的餓狼,其結果可想而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