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菜斷臂求生:餐飲食材B2B“冷思考”時刻

美菜斷臂求生:餐飲食材B2B“冷思考”時刻

文丨itlaoyou-com

上海,清晨五點,朝陽初升,空氣中還泛着薄霧,清潔工剛剛開始清掃街道,而印有“美菜”logo的運輸車,早已在高架、主路上奔流不息。

貨車司機的任務,是在早上六點前将食材、配料,送到上海各大中小餐飲商戶手中。

成立8年的美菜,通過自建倉儲、物流車隊的模式,緻力于打通餐飲商家食材采購的全産業鍊,這一賽道也被投資方視作“萬億級市場”。

“萬億級”的市場蛋糕,自然有更多玩家來分食,美團快驢、阿裡菜劃算、蓮菜網、淘大集……從全國到地方,從網際網路巨頭到創業企業,餐飲B2B企業同樣“魚龍混雜”。

但在今天,餐飲B2B玩家們,又站在了新的岔路口。

有疑似美菜離職員工近期爆料稱,美菜北京總部将裁員40%;更有消息指出,繼去年9月總部裁員50%後,美菜網就一直在裁員。

不止是裁員,過去一年,美菜、快驢兩家頭部企業轉型平台模式、暫停營運部分城市,在這個寒冬裡“斷臂求生”。

而更多生鮮B2B玩家,也在掙紮中奮力前行。

緊促轉型

創業七年後,美菜終于放下了自營“重模式”。

去年4月,美菜轉型“平台模式”,支援供應商在美菜開店、供貨,平台從中抽傭;而另一家企業美團快驢,也從自營模式轉型為“平台抽傭制”。

對于“抽傭制”,有零售業内人士認為,抽傭模式相當于在供應商原有的對賬、開票等财務流程中,再添加一道環節,“工作流程變複雜了,供應商可能也反感。”

也有接近美菜的相關人士告訴地歌網,抽傭模式就是經銷商、批發商來發貨,但可能導緻“标品價格沒優勢,生鮮品質不穩定。”

相比于全自營,平台模式對價格、品質的把控自然有所不足,但對美菜、快驢而言,轉型往往是“無奈之舉”。

美菜成立8年,快驢成立7年,兩家企業覆寫全國上百座縣市,但如此體量之下,美菜、快驢依舊深陷虧損漩渦;而在競争加劇後,兩家企業的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轉型平台模式就是要降低成本、專注盈利,但這還不夠。

從2021年年初開始,美菜相繼退出數百座縣城和10餘座中心城市;而去年一季度還提出“百城攻堅戰”的快驢,也在年中收縮市場、暫停部分城市,僅保留一二線城市。

折戟沉沙。

縣城餐飲B2B供應商高度分散、易守難攻,即使巨頭攜資本、流量的優勢入場,但和縣城原有的“農貿市場批發”體系做對抗,美菜、快驢也會撞得“頭破血流”。

為保盈利,守住存量市場更為關鍵;一項資料顯示,在快驢留存六個月的商家不超過40%。相比于大舉開拓增量市場、與傳統批發模式搶奪一城一池之地,在高線城市提高存量留存率、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才應該是現階段餐飲B2B玩家的重要任務。

頭部玩家美菜、快驢尚且要“勒緊褲腰帶”過冬,那腰部玩家又過得如何?

去年5月,短暫重新開機兩年的“有菜”正式宣布關停,背靠餓了麼龐大的餐飲商家資源,但定位“輕模式”、隻為餐廳和菜場商戶提供交易平台的有菜,還是做不好餐飲B2B。

曾有供應商在采訪中列舉了有菜的不足:産品類别少、服務費用價格高、在售商品的價格優勢不明顯……

看來,“輕量化”也未必是做成餐飲B2B的正解。

除餓了麼外,阿裡内部還有一支“部隊”在試水餐飲B2B業務。去年4月,前置倉平台菜劃算轉型餐飲B2B,對标美菜,在杭州啟動市場拓展。

不過,無論主推糧油标品還是凍品面點,菜劃算在品質上和快驢有差距、品類上不如美菜齊全,市場拓展并不順利。

最新消息是,菜劃算也将于今年轉型平台模式。

網際網路巨頭的餐飲B2B探索紛紛受阻,即使是行業領頭羊的美菜,所謂“市場第一”的鐵王座,也并非看上去那麼穩固。

2019年時,美菜就宣布在全國服務了100萬家商戶;當年資料顯示,全國餐飲商戶數超過1100萬;簡單統計,美菜服務的商戶規模,已經占到總數的近10%。

但這個比例很難說明現狀,美菜和快驢有大量重合客戶,最關鍵的,很多餐飲商戶使用過線上平台後,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又會再次去線下采購重要的生鮮食材。

一位美菜的銷售也告訴地歌網,小商家很看重服務時效,“我的一位商戶,因為一次食材配送遲到了兩個小時,就再也沒有使用過我們平台。”

線上平台的配送延時率或許隻有1%到2%,但大量商戶也會是以流失。

在餐飲B2B賽道,頭部企業利用資本和供應鍊優勢,維持着龐大的市場規模,但在競争不斷深入、地方強者林立、後繼者“虎視眈眈”時,美菜、快驢們是否應該放棄“規模化”的幻想?

放棄“規模化”幻想?

上海闵行區的一家馄饨店内,店主是多多買菜的忠實顧客,後廚的兩桶元寶食用油,就是店主在多多買菜上搶購的。

“用了一張‘滿100減20’的優惠券,比批發市場賣的油還便宜”,店主說。

崛起中的社群團購,雖身處不同賽道,但因為部分商品的成本效益優勢突出,自然也成為了餐飲B2B的對手之一。

而在營收與規模上,社群團購與餐飲B2B企業的差距更是“一目了然”。

美菜用五年時間把營收做到了100億以上,快驢完成這一目标隻用了三年時間,而社群團購的頭部玩家,僅用一年就覆寫全國上千座縣市,GMV即将突破千億大關。

直接對比似乎并不公平,但在經營業績和時間跨度的差距背後,一道商業模式的天花闆,似乎擋住了美菜、快驢向上攀爬的去路。

這道天花闆的出現,和中國複雜的餐飲市場有着莫大關系。

不同于千味央廚、蜀海供應鍊這類主要服務連鎖餐飲和便利品牌的企業,美菜、快驢專攻中小餐飲商家,街邊的黃焖雞米飯、沙縣小吃等,是它們的主力客戶。

曾有資料顯示,人員規模在2到5人間的小微餐飲門店,占據國内總量的85%;其它各類大型連鎖企業,僅占到餐飲門店總數的15%。

中小餐飲商家是中國餐飲的主力,這一市場也極具潛力。

吃飯是剛需,美菜和快驢又面對着規模龐大、高度分散的中小餐飲商戶,若能通過向源頭集中采購和高效的物流體系,将這一市場标準化,勢必會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

為此,美菜和快驢也投入重兵。一直以來,快驢都可以直接調用美團外賣的商戶資料;而美菜為保證物流效率和服務品質,自建了冷鍊物流和運輸車隊,美菜創始人劉傳軍曾表示,美菜全國3.5萬名員工中,有1.5萬名都是司機。

餐飲B2B市場值得深挖,尤其中小餐飲商戶進貨的标準化、數字化程度都不完善,美菜和快驢也試圖做成“中國版Sysco”。

Sysco成立于1969年,是美國最重要的餐飲供應鍊企業,在全球90個國家服務60萬客戶,擁有332個物流中心和1.4萬輛物流車,占據美國餐飲供應市場16%的份額。

Sysco的成功,根基在于美國農業生産和餐飲業集中度高,例如玉米的主産區就分布在五大湖區,而美國TOP50餐飲企業的營收占總營收比重為27.7%,在中國,這一數字僅為4.9%。

中國地大物博,農業産區高度分化,不同地區的核心農作物皆有不同;而餐飲企業更是極度分散,在本地農貿、批發市場進貨的商家數,遠超使用線上平台采購的數量。

高度标準化的農業與餐飲環境成就了今日的Sysco;現在,美菜和快驢則是“從源頭做起”,逐漸打造餐飲采購的标準體系。

道阻且長。

在縣域市場,菜場攤主往往是小飯館的最大供應商,他們用微信或電話聯系店主,用筆紙記錄訂單,上午接單、下午商品就能送到店。

面對廣泛分布的農産品批發市場,美菜、快驢在縣城市場舉步維艱;2019年,美菜還嘗試通過“合夥人加盟”模式拓展縣城,但由于縣城盈利困難,蒙受巨額虧損的美菜合夥人,還曾“圍堵”北京總部維權。

快驢去年提出的“百城攻堅”計劃,重點目标也是拓展三四線及以下的城市,但最終也以失敗收場。

下沉市場難以打透,但在餐飲B2B賽道,“縣鄉鎮”似乎是觸碰不到的果實,而這裡又是美菜、快驢完成規模化布局的重要拼圖。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企業實作規模化雖然前期成本投入高,但随着市場逐漸穩定,規模化能帶來邊際成本的降低,帶動企業降本增效、實作盈利。

這一規律在餐飲B2B似乎并不适用,持續的規模化布局導緻虧損額不斷放大,而由于農貿批發體系的闆結深厚,平台下大功夫去撬動增量市場,到頭來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是以,對頭部餐飲B2B企業而言,轉型平台、收縮市場,在經濟下行的寒冬裡,暫時放棄“規模化”幻想,“求生保命”才更為實際。

最關鍵的,對美菜、快驢而言,食材供應鍊上遊的标準化門檻,也極難跨越。

“放不下”的市場

美菜、快驢之外,更多地方玩家都在餐飲B2B賽道上“共舞”。

例如湖北的淘大集采用平台模式,為餐飲商戶和供應商做交易撮合,供應商會将商家訂單直接加工、打包好,再送往淘大集的倉庫。

不同于淘大集,成立于杭州的宋小菜,主要為菜場攤販供貨,一個農貿市場裡40-50家攤主的訂單,平台用一輛大車就能配送完,也不需要多端送貨。

淘大集和宋小菜,一個在區域市場走“輕模式”,一個隻做“産地到農貿市場”這一環;而已經上市的千味央廚,在品類上專攻速食面點,主要為百勝中國、必勝客等大型連鎖企業供貨。

這些玩家的共同點,就是專攻一種品類、一個市場或一道環節,但美菜和快驢的野心皆不在此,頭部玩家要做全鍊路的标準化和效率革命。

如前所述,各類經銷商、批發商和農貿市場是餐飲食材配送的主力,但它們品控标準卻難言“健全”,例如冷鍊配送上,很多企業的做法是用普通泡沫箱裝,外面再裹上一層棉大衣。

簡陋的冷鍊運輸标準,在規模化企業内是不被允許的。

哪一産區的蔬菜更适合當地餐飲商戶?生肉冷鍊配送的最佳保鮮溫度是什麼?每一區域要比對多少運力才合适?這些鍊路标準化的問題,是網際網路公司要回答的。

标準化模式一旦建立并廣泛推行,會帶動整個鍊路降本增效;一旦“産地-銷區倉-餐館”的最優路徑搭建完畢,流通成本就能被大幅節約,平台也會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現今,成千上萬中小餐飲商戶在進貨端的體系并不完善,标準尚未統一,這也給技術和平台企業,留出了鍊路更新的巨大可能性。

硬币的正面無限美好,但硬币的背面,現實卻極其殘酷。

美菜劉傳軍就表示,美菜盈利并不難,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農産品沒有實作大規模的标準化生産。

農業産區高度分散,銷區批發商、農貿公司等環節衆多,對既有流通鍊路的改造更新極其複雜,入局者也并非隻有餐飲B2B企業。

尤其在前端,美菜、快驢們還要面對“挑剔”的餐飲客戶。

由于配送時效影響、現有農貿批發體系高度普及等原因,中小餐飲商戶對線上平台忠誠度極低;包括在品類上,一線品牌的糧油米面産品能迅速打開市場,但補貼減少後客戶又會迅速流失。

再比如生鮮類産品,餐飲商家還是青睐線上下挑選、購買。叮咚小滿的一項内部資料也指出,以上海的餃子館為例,85%的商家還是在菜市場或批發市場購買肉餡,隻有15%的商家是從線上平台買肉餡。

最高峰時期,美菜、快驢在全國都有上萬個sku,整體的經營毛利率也不高。

最困難的,還是餐飲上下遊的産業鍊整合。

更何況,新的競争對手也在分食市場,快驢内部人士也曾向媒體透露,小B業務受社群團購影響比較大,很多小商販直接從社群團購上進貨,不用快驢了。

美菜、快驢沒有下牌桌。快驢的目标是在集團體系内,深挖餐飲供應鍊的價值,與零售業務進行協同;對美菜而言,餐飲B2B就是它們的全部。

戰火從未熄滅,但頭部企業确實要深思:下一步該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