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中早有答案

衆所周知,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年的傳說,身為一國之君,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心系水患,不畏艱苦,曆經百般磨難,終于将黃河水脈疏通,使其不再對沿岸百姓造成威脅,可以說,大禹是一代明君的典範。然而,夏朝的曆史卻不被世界所承認,在确鑿的文物證據面前,史籍上的任何文字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到了後來,甚至連大禹治的“水”,都被懷疑不是黃河。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中早有答案

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堯當皇帝時,黃河水泛濫成災,洶湧的黃河水漫過河堤兩岸,淹沒無數的莊稼和房屋,造成百姓流離失所,帶來了嚴重災害。于是,為了消除水患,堯便召集了所有大臣,共同商議治水之策。這時,所有人都向堯推舉了鲧(皆曰鲧可),鲧在部落中聲望很高,若是有他出手,相信水患很快就會平複下來。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中早有答案

于是,堯聽從了群臣的意見,任命鲧為治理水患的領頭人(等之未有賢于鲧者,願帝試之)。不過,雖說在《史記》中,鲧是堯的下屬,但是在《山海經》中,鲧就不是堯的臣下了。據《山海經》記載:“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于羽郊。”可以看出,鲧乃是天上的神仙,就像後裔一樣,他之是以會下到凡間,隻是為了幫助百姓治理水患。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中早有答案

不過,他的下界卻沒有經過天帝允許,這是他的個人行為,日後必定會遭到責罰。況且,他下界時還偷走了一件寶貝——息壤。息壤是一塊神土,可以催生出無盡的土壤,用它來治理水患再合适不過了。遺憾的是,雖說鲧的初心是好的,但是他的行為卻引發了預料之中的悲劇。無論在哪本書之中,鲧最終都沒能治理洪水,他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使洪水越擡越高,釀成了與之前一樣的惡果。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中早有答案

鲧死後,大禹承擔起了治理水患的重任,可是他采取的,卻是一種與父親完全不同的疏導方法:引流。他每到一個需要改道的地方,就會發動當地的部落一起施工,他與百姓同吃同住,同甘同苦,積累了不錯的名聲。13年之後,大禹徹底馴服了水患,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嚣張氣焰,緩緩向東流去,而那些曾經被水淹沒的莊稼,也在勞動人民的手上重新煥發了往日的光彩。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中早有答案

幾千年來,大禹治水的傳說流傳了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可是,中科院教授孫衛東卻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觀點:根據《山海經》記載,也許大禹治理的河流不是黃河,而是尼羅河。原文中有這樣一段關于河流源頭的描述: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黃河?中科院教授:《山海經》中早有答案

可以看出,這條河流對應的地勢是南高北低,完全不符合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征,而尼羅河途經的地勢,卻與書中記載不謀而合:白尼羅河先向北流數百公裡,經過一個“幾”字型拐彎後再向南流,最後注入維多利亞湖,也就是書中所載的“渤海”。不過,關于《山海經》一書的真實性,學界一直沒有定論,有的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有的卻虛無缥缈,關于大禹治理的水是否為黃河,還有待進一步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