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女孩》不僅濃縮了那個年代的回憶,更是喚醒了一代人的故事

作者:影評團Mtalk
《美國女孩》不僅濃縮了那個年代的回憶,更是喚醒了一代人的故事

2003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林嘉欣飾)抱病帶着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飾)、芳安(林品彤飾)從洛杉矶回到台灣,與聚少離多的丈夫宗輝(莊凱勳飾)團聚。

芳儀因中文障礙成績落後,被同學戲稱為「美國女孩」。一心渴望返美的芳儀與母親莉莉沖突不斷,導緻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并随着SARS疫情的爆發來到高峰。

《美國女孩》不僅濃縮了那個年代的回憶,更是喚醒了一代人的故事

導演阮鳳儀曾經執導過短片《姊姊》,把自己與母親、妹妹移民至美國生活的過去拍成影像,紀錄着當時初到美國、渴望融入西方社會的心情,而這次《美國女孩》就像是《姊姊》的延伸,13歲那年因為母親罹癌,為了治療母女三人不得不搬回台灣,她就像是鏡頭裡的芳儀,在最需要被環境認同的年紀,面對迷惘而選擇叛逆,她将回台後的各種不适應與台美教育文化上的差異沖擊所帶給自己的痛苦,轉為憤怒宣洩在了母親身上。從《姊姊》到《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承受着父母、來自于上一代的夢想,她被迫做着不得已自己決定的美國夢,卻也遭強制從美國夢裡醒過來,當夢做了然後夢醒了,她成了既不是美國人也不是台灣人的存在,隻能尴尬的夾在中間奮力掙紮,成長路上淚水比歡笑還多,滿是傷痕的尋找自我與身份上的認同,同時還得試着解開與家人間的問題,不論是《姊姊》與妹妹的疙瘩,或者是在《美國女孩》和母親的沖突,在還沒有長大之前、在還沒有辦法了解父母用意與用心之前,她隻得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一切。

《美國女孩》不僅濃縮了那個年代的回憶,更是喚醒了一代人的故事

「你還覺得這裡不是你的家嗎?」

《美國女孩》之是以動人,除了上述那些屬于一個時代的集體回憶,最主要的仍是附着于電影每一幕的情感,導演阮鳳儀将親自經曆轉化成電影情節,讓自己投射在創造出來的角色芳儀身上,透過她來回顧成長曆程,在已經31歲的現在回頭去看當年才13歲的阮鳳儀,從芳儀與母親王莉莉的相愛卻又相殺的沖突之中,去得到重新審視過去并檢讨自己的機會,是以她并沒有僅讓芳儀這個角色單方面說話,而是選擇放入母親的觀點,試着站在母親的角度來看待她曾經的不成熟、更想從王莉莉身上感受着母親的焦躁與煩悶,還有母親拼命想傳達可總被自己無視的愛。芳儀與莉莉對于改變其實都害怕,來自于身體與心理上的不适讓這被生活環境劇變産生的焦慮被加倍放大,本該站在中間吸收、消化然後安撫兩人情緒的父親,又時常因為工作出差中國不在家,母女兩人于是一直、一直激烈的沖撞彼此,當沖突不斷發生在這個家裡,又無能為力去阻止或處理,「想回美國」成了母女的共同心願,盡管看似隻有芳儀不斷的哭喊想回去,但實際上王莉莉何嘗不想?若非生病她怎會選擇回來?「美國」不隻是一個夢,更像是一個能夠讓她們逃離現實的地方。

《美國女孩》不僅濃縮了那個年代的回憶,更是喚醒了一代人的故事

如果回到美國可以讓所有動蕩平息,莉莉與丈夫宗輝是會想盡辦法、就算傾家蕩産也會送芳儀回去美國,但真的回去了問題就全部解決了嗎?我想不到的,芳儀心裡也很清楚,她想回美國不單是對好友的想念、替無法适應台灣生活找的借口,更是她對會失去母親這件事的恐懼。芳儀讨厭母親總把自己會死挂在嘴邊,宗輝也很厭煩老這樣說的妻子,可他們都知道,莉莉是想他們早點做好她将不在的準備,然而他們偏偏都不想去接受,遂将這種逃避心态轉往對其他事情的不滿發洩,甚至無意識中催眠告訴自己,要是回到美國就好了、就都會沒事了,想到這裡怎能不叫人跟着難受?

「你到底在氣你媽什麼?」

「我隻是覺得她可以做得更好。」

「但如果這已經是她的最好了的呢?」

「我希望你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如果這就已經是我最好的樣子了呢?」

《美國女孩》不僅濃縮了那個年代的回憶,更是喚醒了一代人的故事

《美國女孩》重心是放在芳儀與莉莉身上,但父親宗輝同樣重要,他幾乎就是我印象裡的父親模樣,總是忙碌于工作,想要帶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由于工作性質的關系,當我們準備睡覺的時候才是父親回家的時間,而隔天起床要去上學時他還在睡,就連假日也很難好好的一家四口坐下來吃飯,在這個家他和母親就是标準傳統社會裡「男主外,女主内」,他其實很少管家裡的事,學校聯絡簿或是功課都是由母親來簽、來教,相較之下他反而不怎麼在乎成績,是以真的就跟電影裡演的一樣,考太差的話我會跑去找父親代簽,但他唯一不能忍受的,就是我們頂嘴。當對母親大小聲,他就會出聲教訓我們,罰跪、跪算盤、拿藤條或衣架打,賞巴掌倒是沒有過,不過光這樣就夠讓我們怕他了,父親的威嚴感在很多這種時候慢慢建立,而當父親如宗輝那樣狠狠的教訓我們、叫我們怎麼可以這樣跟大人講話,母親又會沖上前試圖拉開父親,邊喊着「好了啦、好了啦、别打了」,最先不舍的永遠都是母親。《美國女孩》不僅濃縮了那個年代的回憶縮影,也将成長在那個時候的人們模樣複刻還原,于是橫着看、直着看,從任何角度來看,看到的都是屬于我們一輩人的故事。

《美國女孩》不僅濃縮了那個年代的回憶,更是喚醒了一代人的故事

整部電影的細膩,神來一筆的白馬戲,似曾相似的台詞與橋段,《美國女孩》比很多台灣電影更像是「台灣電影」,它會讓你不由自主的想往記憶裡栽進去,被迫喚起很多快樂與不快樂的經曆,不需用力便可輕易打進觀衆内心、使人對電影産生情感與情緒。導演阮鳳儀從《姊姊》到《美國女孩》,從短片拍到長片,她都用實力告訴觀衆,她或許是台灣最會拍家庭題材的導演,雖然在金馬獎未能奪下大獎,但相信《美國女孩》肯定會在觀衆心裡回蕩許久,明年、五年、十年甚至在更久的之後,依舊會被記着的一部時代印記。文/老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