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完《百年孤獨》之後,感覺到馬爾克斯書中人物孤獨的背後有着一種強烈的堅定感和宿命感。
一 孤獨的堅定感主要展現在這幾個人物中
1周而複始制作小金魚的上校布恩迪亞。
2把壽衣反複拆縫的阿瑪蘭妲。
3在破敗的屋子裡老死的吃土女人麗貝卡。
他們都選擇堅定的孤獨着,這種孤獨是一種不受外界侵擾,絕不搖擺的孤獨,沒有傾訴,是一種主動的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孤獨,馬爾克斯給了讀者這樣的解釋:
1)布恩迪亞上校晚年反複制作小金魚是因為他略約懂得了晚年幸福的秘訣,不過是與孤獨簽下了不是尊嚴的協定。
2)吃土的麗貝卡晚年時家族曾希望她回來居住,但她段然拒絕了。他給出的理由是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才赢得了孤獨的特權,絕不肯用來換取一個被虛假迷人的憐憫打攪的晚年。
他們接受了孤獨,并在孤獨中彰顯了堅守。那為什麼他們要如此堅守一份孤獨呢?這應該與故事寫作的背景有關了。拉丁美洲幾百年一直處在一種動蕩不安的環境中,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一來,一批一批的殖民者相繼到來,瘋狂的瓜分這這片富饒的土地。之後是接連不斷的内戰和一個一個陸續上台的惡魔般獨裁統治者。馬爾克斯筆下的上校所堅守的孤獨不是一種退縮,而是一種抗争,是對拉美人民及那個時代真正英雄的緻敬。他們在一次次殖民者的大肆掠奪面前不停的抵抗,在一個個上台的獨裁者的殘暴統治下不懈的抗争着。但是他們的努力是他們身心俱疲,趕走一批又來一批,趕下台一個又上來一個,永無止境。世界沒有人挂住這片大陸,沒有人幫助他們,這就是那片大陸的孤獨。是以正如馬爾克斯筆下所寫,既然打破不了痛苦的現狀,也擺脫不了這份孤獨,那麼就堅守住它,我孤獨的存在,也就是我孤獨的抗争!
二孤獨的宿命感
書中人物名字是那麼的相似,也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是因為這樣才可以展現出他們宿命的輪回。
作品中家族男人年輕時要不是投身發明創造,要不就是投身戰鬥反抗,但是在一次次的輪回中,都擺脫不了孤獨的宿命,周而複始,孤獨是命中注定的。馬孔多最終也在飓風中華為煙塵。如不是命運的車輪在程序中必不可免的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将永遠滾動下去,那麼有沒有辦法打破這樣的宿命嗎?馬爾克斯給出了答案:《百年孤獨》中孤獨的根源是因為沒有愛的力量。這裡的愛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可以看出馬爾克斯依然抱有理想,雖然這份理性看上去非常的烏托邦,但是他依然向往着創造那樣一個烏托邦,在那裡,愛是真的存在的,幸福是真的存在的。那些注定經曆百年孤獨的家族,也終會永遠的享有在大地上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