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好書《鐵道遊擊隊》,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那段不能忘記的曆史

在大陸革命曆史題材類文學作品中,當代著名作家劉知俠的代表作《鐵道遊擊隊》,無疑是一部傳播面廣、影響巨大的優秀小說。是劉知俠根據抗戰時期的真實故事寫成的一名軍旅題材名著,影響深遠。即便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學寶庫中,它也占有一席之地。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1918年出生在河南衛輝市一個貧困的鐵路勞工家庭。因父親在鐵路道班房裡做工,劉知俠十多歲時又做過車站上的服務生,對鐵路職工、行車規章制度等了若指掌。全國抗戰爆發後,他被迫随父親南撤流落到武漢。1938年春,他滿懷抗日愛國熱情奔赴延安,考入抗日軍政大學,數月後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畢業後,他留校先後任抗大分校區隊長、隊長和軍事教員。期間,他曾兩次深入敵後,熟悉敵後的遊擊戰争生活。這為他後來創作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

這本書寫得非常好,不但細緻地描寫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經過,還揭露了當時敵人的殘暴,表現了老百姓們生活的艱苦。

書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有英雄氣概和美好心靈,很有藝術感染力。

《鐵道遊擊隊》,是抗日戰争的一個縮影,是八年抗戰勝利的真實寫照。在抗日戰争時期,日本鬼子為了盡快占領中國,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不斷地把槍炮運往中國,他們在中國實施“三光政策”無惡不作,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抗擊敵人,中國共産黨便決定在微山湖地區組織一支遊擊隊,任務就是破壞敵人的鐵路運輸。因為他們來無蹤,去無影,是以也被稱為飛虎隊。這是一群令人聞風喪膽的莊稼硬漢,是一支從百姓中走出來的抗日隊伍,在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副隊長王強的帶領下,鐵道遊擊隊員“爬飛車、搞機槍、闖火車、炸橋梁,打得鬼子魂飛膽喪”。他們在鐵路線上穿梭着,襲擾敵人的鐵路生命線,與敵人展開周旋,配合主力部隊英勇作戰,他們靠着堅定不移的信念,勇于拼搏的精神,就像鋼刀插入敵人胸膛,打得鬼子魂飛喪膽,多次成功的挫敗了敵人的進攻。為抗日戰争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這樣,這支鐵道遊擊隊越戰越勇,隊伍也不斷擴大。他們和八路軍一起艱苦卓絕的英勇鬥争,最終迎來了抗日戰争勝利的曙光。

讀了這本書,我被戰士們那種英勇奮戰,堅強不屈,不怕犧牲的精神深深地打動。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遊擊隊員炸毀敵人命脈橋梁的景象。冒着敵人的重重防禦,遊擊隊員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險,讓兩路火車對撞,最終取得勝利!成功的背後,總會有許多犧牲。魯漢的死去,林忠的犧牲,劉洪的險些喪命。為了國家人民,這些英雄不惜流血犧牲。場景相當壯觀,格外蕩氣回腸。

讓我覺得最痛快的就是遊擊隊拿下了火車頭,用汽笛拉響了暗号,潛伏在火車上的遊擊隊員們紛紛一躍而起,與日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肉搏戰,有的用土琵琶敲敵人的腦袋,有的用雞蛋砸敵人的臉,還有的赤手空拳,車上的老百姓看到後,紛紛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 整個畫面“唯美”,讓人心潮澎湃,中國人是如此的機智和團結,中國抗日戰争勝利自然就順理成章。

這些鐵骨铮铮的男子漢,在險惡的環境下,從不害怕,從不退縮,始終保持着樂觀向上的心态,面對重重困難,面對人數遠比我軍強大的敵人,他們勇往直前,互相幫助,互相合作,用歌聲來鼓勵自己:“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談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更讓我們看到了革命勝利的希望,看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日子的到來,看到舉國歡呼雀躍的壯景。不僅男子漢可歌可泣,被日本鬼子嚴刑拷打但卻不落一滴淚的方林嫂,一個女流之輩,性格卻剛烈無比,也是值得大家敬重的俠女。

看完本書,我也深深陷入了沉思,中國抗戰八年,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因為中國人民是不願做奴隸的,隻要全民族大團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打敗一切敢于侵犯的敵人。這種堅強的意志深深感動着我。中國民族的無畏精神,仁道主義精神永不謝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