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戰争都不僅僅是敵對雙方的勢力角逐,更是民心之争。戰亂年代,想要通過武力占據一方土地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想得到百姓由心而發的擁戴,卻并不容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更是亘古不變的永恒真理。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巴蜀地區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山為屏、嶺為障,易守難攻,戰亂時期更是各方勢力争奪的寶地。
大陸紅軍險度大巴山時,被川軍的“冰牆”之計阻擋,徐帥苦無對策,卻得到一四川老農民主動獻計:“川軍怕打屁股”。

軍閥割據,混亂的四川
四川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寶地”,這裡的糧食、物資等資源充足,地勢又十分有利,易守難攻,秦嶺、巴山形成天然的屏障,保護着蜀地不受外界侵擾。是以,每逢戰亂,這裡總是會成為必争之地,近代期間,更是形成了“八王分川”的局面,多方軍閥割據混戰,互不相讓,都想讓四川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
1931年紅四軍成立之後,在徐帥的帶領之下迅速壯大,不到一年時間,實力發展之迅速已經讓國民黨忌憚不已,1932年7月,紅四方面軍的老本營鄂豫皖根據地被30萬國民軍圍剿。
雙方兵力懸殊,迫于壓力,徐帥隻能忍痛做出取舍,放棄鄂豫皖根據地,将主力部隊轉移,儲存實力。
留下了兩個師在根據地繼續與敵軍周旋,其他部隊在徐帥的帶領之下,靈活遊擊,順利突破了敵人的包圍,走上了轉移之路。
在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量之後,紅四方面軍将最終目的地定為了川陝交界處。
要經曆漫長的行軍,進川建立新的根據地,并沒有那麼容易,需要面對的不僅是險要的地勢和艱苦的行軍條件,還有四川各路軍閥的阻撓。
紅軍進川,“冰牆”攔路
12月10日,紅軍定下目的地,這個時候已經是隆冬時節,天寒地凍,紅軍物資又不十分充足,就算在平坦的道路上先行軍也十分艱難,更别說要翻越人間天險大巴山。
大巴山群嶺連綿,海拔通常在2000米左右,地形險要,谷坡陡峭,人迹罕至之處遍布荊棘、碎石攔路。
當地居民聽說紅軍要翻越大巴山之時非常震驚,并且極力阻攔這種“送死”的行為。而在跨越大巴山之前,紅軍也已經預料到了過程之艱難,但是時間緊迫,翻山任務勢在必行,即便生死難料,也必須奮力一試。19日,紅軍正式開始翻越大巴山。
嚴寒冬日,紅軍穿着單衣草鞋,冒着叢生荊棘,在崇山峻嶺之上行軍前進,有不少士兵沒能扛過饑餓嚴寒,在途中永遠沉睡了下去。
而其他人,隻能堅定心中信念,繼續向前。紅軍到達大巴山南麓之時,川軍坐不住了,尖子山的駐軍旅長效仿曹操的“潑水成冰”之計,山崖下的紅軍被一道冰牆阻攔,難以繼續前進。
川民獻計,民心所向
紅軍一路克服了險要地勢,克服了嚴寒天氣,卻被攔在了一道冰牆之前。一向足智多謀的徐帥,面對川軍這樣的行為也無計可施,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破解之法。
然而,川軍并沒能得意多久,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最終竟是川民向紅軍獻計,将川軍的最大弱點暴露。
一位四川老農民主動找到了徐帥,告訴徐帥,川軍最害怕“打屁股”,土生土長的川民,對川軍十分了解,非常清楚其打起仗來顧首不顧尾的作風,是以十分自信地建議紅軍攻打川軍後方。
徐帥虛心接受了老農的建議,指令一部分兵力佯攻前方吸引川軍注意力,另一部分繞到敵軍側後方進行攻擊。
這招計策果然見效,川軍前方堅固,側後方卻非常薄弱,看到紅軍攻過來就已經士氣大跌,很快就潰不成軍,四散落荒而逃。
之後紅軍繼續北進,一路勢如破竹,徐帥的名聲也響徹川北。
而川軍恐怕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為何川民會主動幫助紅軍。
川軍霸占一方,都是道地的“軍閥”作風,一直以來四川百姓都處于壓迫剝削之下,對當地軍閥痛恨已久。而紅軍入川之時,則是嚴格遵守指令,不準欺壓百姓、搶占資源和房屋,晚上統一露宿街頭,不打擾百姓正常生活。兩相對比之下,紅軍的作風自然更受百姓歡迎,川民會主動幫助紅軍也不足為奇。
結語:
戰亂之時,往往也是各方勢力興起之時,但是單純依靠武力快速興起的勢力,也會迅速消亡。自古民心所向,才是大勢所趨,隻有真的把保護百姓、保護祖國作為内心堅守的責任,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精神千古傳承,英魂萬世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