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趕走了鸠占鵲巢的蒙古人後,俄羅斯人在一片廢墟上重建立立起了自己的國家。
伊凡四世繼任沙皇後,俄羅斯走上了一條對外擴張的路線,經過将近百年的擴張和發展後,
沙皇俄國打通了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控制了波羅的海地區。

在穩定了歐洲的根基後,沙皇俄國開始了漫長的
東進戰略。
耗費了漫長的三百年後,俄羅斯才勉強吞并了西伯利亞。
而如今學界和民間都對俄羅斯東進戰略持有太多疑問,
為什麼在這三百年期間,中國王朝對俄羅斯的東進戰略無動于衷,将這塊蘊含大量資源的寶藏拱手讓給了俄帝國。
俄羅斯東進之起源
俄羅斯東進,簡單地說,即是
俄羅斯将眼光轉向烏拉爾山以東,并越過烏拉爾山向東作戰略上的挺進
。
近代早期,沙俄的東進主要是領土擴張和對新占領的土地進行開發及治理;二十世紀前期,沙俄和蘇聯的東進主要是在遠東地區搶占戰略要地;蘇聯時期的東進,主要是對西伯利亞的資源進行開發和鞏固東部邊境的安全。新時期俄羅斯的東進,主要是
振興東部地區、融入亞洲經濟。
公元988年,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皈依了來自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是為東正教,自此東正教成為俄羅斯以及未來東歐諸國的國教。
1054年,羅馬天主教與拜占庭的東正教正式分裂,此後俄羅斯被卷入到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個宗教世界之間發生的不和與紛争之中。1453年,代表東正教正統的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東正教的中心從巴爾幹半島遷移到了俄羅斯,
莫斯科成為了無數東正教徒的新聖地。
遵循基督教正統的俄羅斯對此時西方世界發生的宗教改革以及文藝複興運動抱有極大的敵意,
于是全俄羅斯陷入了封閉和孤立的狀态。
如上文所述:俄羅斯無視西方社會的宗教改革及科學技術的更新,導緻俄羅斯的社會經濟大幅落後于西方。
蒙古人長達兩個世紀的統治給俄羅斯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在政治體制上面;俄羅斯貴族們嘗到了專制政權所帶來的的甜頭,于是在趕走蒙古人後,俄羅斯開始了長期的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統治。
國家的政治行為基本上由沙皇本人決定,這種政治文化的思維定式導緻俄羅斯上層對理智的邏輯性無動于衷,但他們對武力的邏輯性十分敏感。
1533年,年幼的伊凡四世即位。
在伊凡雷帝的統治期間,俄國的封建割據徹底成為了過去式,莫斯科公國确立了君主專制統治。
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伊凡雷帝在境内推行特轄制,導緻軍隊在地方的勢力尾大不掉,士兵暴行現象日益猖獗,再加上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
導緻俄羅斯國内經濟疲敝,百姓生活無以為繼。
統治階級失去了可剝削的對象,
隻能将視野移到國外,開始實行擴張掠奪的相關政策。
擷取新的領土、财富和人口,是向外擴張的直接動力,但俄羅斯的擴張與西歐國家海外擴張的驅動力卻不盡相同。
俄羅斯位處廣袤的平原地帶,周遭強敵環伺,自立國時起,俄羅斯便與瑞典、波蘭等國發生戰争。
缺少天險是俄羅斯同鄰國征戰不休的一個永久原因。
可以說,俄羅斯這個國家是從戰争中誕生,也在戰争中成長、發展和壯大。
雖不能說曆史上俄羅斯向外擴張完全因不安全感所導緻,但
在進攻中尋求更大的安全感卻是俄國擴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沙俄對西伯利亞的擴張與開發
在大航海時代,西歐人通過遠洋航行成功在海外開辟了大量殖民地。俄國則将精力放在了進行橫貫歐亞大陸的擴張。
1582年,俄羅斯落魄貴族斯特洛甘諾夫組織了一支由哥薩克人組成的雇傭軍,他們翻過了高聳的烏拉爾山脈,向西比爾汗國發起了進攻。
在滑膛槍和火炮面前,西比爾汗國的冷兵器軍隊猶如砧闆上任人宰割的魚肉。面對強大的沙皇俄軍,西比爾可汗被迫放棄了自己的土地,率領部衆向南方遷徙。
在征服了西比爾汗國後,沙皇俄軍一路向東,直達太平洋西岸,一路上基本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在占領了西伯利亞廣袤的土地後,沙俄政府開始在西伯利亞進行當地居民同化以及建設工作。
1586年,俄軍在圖拉河口附近建立第一座城堡——秋明城堡。
次年,俄軍在鄂畢河水路的交通樞紐位置,建立了托波爾斯克城堡。此後,這類具有軍事據點和行政中心雙重性質的城堡在西伯利亞各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紛紛建立。
1604年,沙俄在額爾齊斯河岸建立托木斯克要塞,标志着沙俄完成了對西伯利亞的侵占。
完成了對西伯利亞地區的侵占後,沙皇俄國加緊了對遠東地區的布局,17世紀末,沙皇俄國的先鋒部隊抵達了黑龍江,遇到了當時國力正盛的清帝國,兩國在黑龍江沿岸展開了多長戰役,雙方互有勝負。
雅克薩之戰後,沙俄明白不可能逼迫清政府在短期内在邊境問題上有所讓步,
于是中俄兩國簽訂了關于邊境問題的《尼布楚條約》。
沙俄南下的戰略被清帝國阻礙後,他們選擇向北繼續前進,并于1699年吞并了堪察加半島,此時的沙皇俄國,已經完全控制了西伯利亞地區的廣袤土地,
沙皇俄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該地區的開發及建設。
沙皇俄國在19世紀的擴張以及滿清政府的應對
時間來到了19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南北戰争爆發後,美國南部地區的棉花出口因戰争的爆發而中斷。俄羅斯的棉花商人和大資本家趁機向沙皇及财政大臣上書,請求政府能給予他們幫助,在中亞地區獲得紡織業的原材料。
然而并不是隻有俄羅斯對中亞有興趣,英國這個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也對中亞蠢蠢欲動,頻頻派遣使團在中亞一帶活動。
1850年,中亞南部的穆斯林汗國軍隊中出現了英軍教官。并幫助當地汗國建立近代部隊,此舉無疑觸碰到了沙皇當局的敏感神經,卧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出于對英國滲透行為的反制,沙俄加緊了對中亞地區的布局和侵略。
1873年年初,經過數年的精心準備後,沙皇俄軍在邊境集結了一支總人數為一萬三千人的特别軍隊,配有當時歐洲最先進的重炮,向中亞地區的希瓦汗國發動了全面進攻。同年5月,希瓦首都被俄軍攻占,8月,在沙俄的壓力下,希瓦可汗被迫與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被納入到沙俄的附屬國體系之中。
沙俄在南下的同時,并沒有忘記清政府的新疆領土。1857年,原喀什葛爾封建貴族後裔倭裡罕從浩罕國率軍占領喀什葛爾。
沙俄認為這是向新疆滲透的一個極好機會。此時的清政府正值第二次鴉片戰争,西北邊境守備薄弱,無法處理當地少數民族的叛亂兵變,俄國人得以趁虛而入。
1864年,中國新疆地區發生了少數民族的反清兵變,浩罕國将軍阿古柏趁機率領大軍進入南疆,這支軍隊由英國軍官一手訓練,裝配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後膛步槍。
阿古柏試圖借此機會吞并新疆的大片土地,進而建立一個新的汗國。
但由于浩罕國在英俄兩國間反複橫跳,引起了沙俄的恐慌,畢竟在利益配置設定上,英國人能給阿古柏更多的東西。一旦浩罕國與英國沆瀣一氣,會對俄國的側翼形成包圍之勢,以至于會威脅到俄羅斯帝國的歐洲腹地。
1866年,沙俄決定先下手為強,出兵強占了連通天山南北的交通要道穆索爾山口,在伊犁以西集結大批軍隊,為侵占伊犁做準備。
七十年代初,阿古柏在英國的支援下連續攻克吐魯番盆地和烏魯木齊。此時的清政府還未從太平天國運動所帶來的餘波中恢複,朝堂之中關于放棄新疆的聲音更是甚嚣塵上,1871年5月,沙俄見滿清政府無力插手新疆事務,于是兵分兩路向伊犁進犯,并于當年7月占領伊犁。
面對新疆地區糟糕的形勢,清廷上下一籌莫展,最終在左宗棠的據理力争下,清政府作出了平叛新疆的決心。
1876年5月,左宗棠率領清軍進擊阿古柏,并于次年成功擊潰了阿古柏的部隊,屢戰屢敗的阿古柏被手下不滿的将領下毒害死,
1877年年底,新疆地區的叛亂徹底被左宗棠平息。
清政府借此向沙俄提出交涉,要求沙俄軍隊全面撤出伊犁,但沙俄怎麼會将伊犁拱手讓還給清政府。
面對沙俄的流氓行徑,一向“對外寬仁、對内兇狠”的清政府自然又擺出了一副奴态。1880年7月,清政府派遣曾紀澤前往聖彼得堡與沙俄談判。沙俄獅子大開口,向中方索取數千萬兩白銀的軍費。
而此時清政府的自強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錢是清政府最亟需的資源。
為了保住自己國庫僅有的白銀,清政府隻得繼續發揮傳統藝能——以地易錢,将七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拱手割讓給了沙皇俄國,
見清政府讓步之後,沙俄政府美滋滋地指令軍隊從伊犁撤出,清政府在名義上完成了對伊犁地區的收複。
在完成對新疆名義上的平叛後,清政府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求強求富的洋務運動上,但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改革政策注定是失敗的。
甲午戰争撕開了清政府最後一塊遮羞布,斥巨資打造的北洋艦隊在劉公島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配有各種新式武器的陸軍在北韓戰争上被日本軍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滿清政府的自強運動也在這場戰争後宣告破産。
如果說沙俄先前在西伯利亞的布局仍要“照顧”清政府的感受,那麼
甲午戰争的失敗讓沙俄認識到清朝不過是一個外強中幹的沒落帝國,根本無力插手他們在西伯利亞乃至遠東的布局。
在沙俄羅曼諾夫王朝最後的時光裡,俄羅斯人成功同化了居住在西伯利亞地區的各大種群,将他們完全納入到俄羅斯人的統治體系中。
即便是後來蘇聯建立,西方幹涉勢力滲透進西伯利亞後,也沒能掀起什麼太大的風浪,自此,俄羅斯正式完成了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吞并。
結語
當我們翻開俄羅斯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征服史,我們可以輕易發現這段曆史不過是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吞并。
在長達三百年的布局中,俄羅斯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終于将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完全納入到自己的統治體系之中。
對于陷在幻夢的滿清王朝而言,俄羅斯的計劃并不能打斷他們的美夢,隻要能控制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西伯利亞的吞并對滿清貴族而言又有何幹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