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鐵腳道長,抗日犧牲,八路軍司令員為其立碑

劉奉山,名劉雪長,号奉山,生于1886年,山東省淄川區峨莊鄉西石村人。劉奉山自幼家境貧寒,常年給人放牛耕地,無論酷暑嚴冬,終年赤足行走。寒暑易節,無意當中練就鐵闆腳,翻山越嶺,攀崖過山,如覆平地。

劉奉山二十多歲開始習武,習練“精道氣”之術。白日時常在村内大廟台廈檐内、三教堂圓門外的石台階上和玉皇頂山門等處,練“金雞獨立”,旁若無人。夜晚倒卧于三教堂台階護欄之上。後來又在三教堂煉丹,修醫道,為人治病療傷。再後來,創立“天門會”,身穿道袍,頭戴五佛珠冠,手執拂塵,肩背青龍偃月刀,到處宣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動員百姓入會,保家衛國。此人黑紅臉膛,身高五尺開外,蓄長胡須,腰粗膀闊,赤足蔽服,夏穿棉褲棉襖,冬日赤臂短褲,行為怪異,如瘋人一般。

鐵腳道長,抗日犧牲,八路軍司令員為其立碑

1933年,劉奉山為壯大勢力,率弟子二十餘人,離别家鄉,到沂源縣三岔鄉絲窩村鳳凰山的山洞内,精煉仙道,并廣收弟子。招集弟子範圍廣及博山、沂源、沂水、臨朐等縣,弟子一度曾達二千餘人,僅雙古屋、平地、絲窩、鄭家莊一帶就有弟子一千餘人。劉奉山整日率弟子習武,練習刀槍,研究兵法,講究排兵布陣。

1936年前後,峨莊境内土匪甚衆,狼煙四起。土匪燒殺搶掠,欺男霸女,百姓無法忍受。當地村長、族長經過商議,聚集鄉裡有頭有臉、能說會道之人,率數百姓,擡着花轎,打着彩旗,以大禮相迎,恭請劉奉山回鄉,抗擊土匪,保家安民。劉奉山回鄉後,在三教堂落壇,人們紛紛參拜,張燈結彩,鳴炮慶賀,擁稱劉奉山為“劉王”。從此以後,劉奉山威名大振,正式樹起“天門會”大旗。“天門會”在三教堂前的大河灘設立練兵場,整日擡炮點将,揮刀舞棍,進行操練。一時間,杏黃旗、龍鳳旗、虎頭旗迎風招展,伴随着聲聲呐喊,好不威風。

1937年前後,劉奉山曾率衆生徒,多次抗擊土匪,保一方平安,名氣越來越大。方圓三百餘裡,入會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各路土匪風聞劉奉山在三教堂聚衆,兵多将廣,武藝超群,竟無人敢來峨莊地區騷擾。

鐵腳道長,抗日犧牲,八路軍司令員為其立碑

1938年秋,土匪李四亮的勢力越來越大,駐紮在太河鎮,時常來西石一帶催糧派款,并騷擾“天門會”會徒家庭。劉奉山及其弟子憤怒之下,綁架了李四亮的手下。李四亮得知後,派人打死了西石村“天門會”劉守告等人,以示報複。随後,李四亮糾集隊伍三百餘人,來西石滋事,要與劉奉山的“天門會”決戰。

上午十點多,李四亮率部以國術連和炮兵連為先鋒,在三教堂周圍、村北水井台、戲台架起迫擊炮,擺開陣勢,試圖以武力要挾,征服劉奉山及“天門會”。而劉奉山及其弟子在三教堂上看得一清二楚,他們面對強敵,毫不畏懼。李四亮下令國術連包圍三教堂,并從院牆上跳了進去。劉奉山下令迎敵,雙方展開肉搏戰。李四亮的迫擊炮也向三教堂開火,配合國術連作戰。激戰不多時,李四亮國術連連長焦振方被劉奉山的大徒弟翟丕和一刀劈在大圓門外,順着十九級台階滾到鐘鼓根,當場斃命。國術連其他人員見狀,不敢戀戰,紛紛抱頭鼠竄,大敗而歸。劉奉山身先士卒,揮舞大刀,率領衆徒渡河追擊。當時,一發炮彈從其腋下劃過,肋間隻受輕傷。這一仗,打掉了李四亮所部的銳氣,其它土匪更是聞風喪膽,再也不敢來西石家莊和峨莊地區騷擾滋事。

鐵腳道長,抗日犧牲,八路軍司令員為其立碑

1939年6月,日軍集結兩萬兵力侵犯魯中根據地,其中有一路日軍要從峨莊境内路過。八路軍四支隊和“益臨淄博”四縣聯合辦事處得到情報後,立即派人與“天門會”道長劉奉山聯系抗日事宜。劉奉山一向痛恨日本侵略中國的行為,得到消息,二話沒說,帶領三十多名徒弟,手持大刀、長矛、鋤、鐮、鍁、镢等,來到村西,攔住了日軍的去路。

劉奉山雙手合十,雙目微閉,盤坐在山路中間,徒弟們坐在他的左右和身後。日僞軍一百多人排着長長的隊伍走來,到近前,見一位老道,披散着長發,穿一身道袍,赤着雙腳,閉着眼睛,嘴裡嘟嘟嚷嚷念着些什麼。此時“天門會”的鼓聲也咚咚咚想起來。日軍小隊長一見這陣勢,不敢貿然前行,便叫隊伍停下,派翻譯官以“借路走”的名義,同劉奉山交涉。劉奉山義正詞嚴,拒絕日寇通過:“路是中國人的路,日本人從這裡走,不行!”日寇怕拖延時間,贻誤戰機,便氣急敗壞,向天門會發起攻擊。劉奉山大喊一聲:“小鬼子占大陸土,蹂躏百姓,燒殺奸淫,無惡不作,想從我們家門口過去,比登天還難,徒弟們,給我上!”劉奉山沖在最前面,揮舞大刀,砍倒了前面的幾個鬼子。“天門會”弟子沖進敵群,展開白刃戰。戰鬥中,劉奉山被敵人射中十餘槍,倒在血泊中。

鐵腳道長,抗日犧牲,八路軍司令員為其立碑

戰鬥自近中午開始至下午兩點多鐘結束。最後,日僞軍以五十多具屍體的代價,打通了南進的道路。悲痛的是“天門會”道長劉奉山及其弟子共十五人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甯死不屈的篇章。這次阻擊戰長達三個小時,不僅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滅了他們的威風,而且打亂了敵軍的戰略部署,為省政府及主力部隊外線作戰赢得了時間。

據說,當時與日寇激戰,日寇的迫擊炮彈噴射而出,直奔劉奉山而來。劉奉山穩如磐石,待炮彈飛來時,用左腋夾住一枚;第二枚炮彈又呼嘯而至,劉奉山又用右腋夾住;待第三枚炮彈奔來之時,劉奉山才中彈倒地,然而胸口隻是燒焦一片,其他概無損傷。就在劉奉山倒地之處,一股青煙升起,隐約可見一條青龍盤旋而上。徒弟們說,這是道長歸天了。此說是當地百姓對劉奉山的一種神化,當然不可信。

戰後,“天門會”道友李恒德去博山縣池上鎮,向八路軍辦事處報告了戰鬥經過,并将繳獲的部分武器傳遞于八路軍馮毅之營。八路軍四支隊廖容标司令員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撥款七百元為烈士舉行了追悼大會。在“天門會”舊址三教堂為劉奉山樹起了紀念碑,碑文系當時博山縣“九道抗日聯合會”主任王子虹題寫,橫批為“壯烈千秋”,立碑時間是民國二十八年仲冬,現殘碑猶存。

鐵腳道長,抗日犧牲,八路軍司令員為其立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