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中國市場的逆勢增長,已經大大提高了在本田全球規劃的地位;而在美國市場則更追求“當下”。2022年的本田,已經着眼于2025年調整全球部署。

文 /《汽車人》孟華

本田和豐田兩家車企,多年來CP感十足。

它們的産品線雖然大不相同,但在緊湊型車、MPV産品上都比較強勢,同時都擁有HEV和PHEV的技術優勢,而電動化政策同樣貌似不緊不慢。但實際上,如果評選哪一家日企和豐田氣質相距最遠,本田是有力的競争者。

在2020年,據說日本政府撮合兩家企業合并,豐田并未表态,而本田在第一時間就拒絕讨論此事。态度如此之鮮明,在豐田一家獨大的情況下,本田在曆史上就對營運獨立性和技術自主性非常敏感,更别提資本合并了。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随着汽車産業面對“新四化”的機遇和挑戰,本田制定的發展戰略,有一部分相當激進,可以說“很不豐田”。但同時,在傳統業務上,它又很穩健。畢竟全球營運格局尚未被颠覆之前,貿然殺掉下金蛋的鵝,實在不明智。

兩個本田,各擅勝場

穩健展現在中美兩大海外市場上,和豐田一樣,中美同樣是本田海外營運的基石。

先看中國,2021年本田在中國市場合計銷量為157.3萬輛,超過美國,從規模角度榮膺第一大海外市場。

其中,廣汽本田銷量78.03萬輛,創曆史新高。過去的一年裡,廣本推出7款新車——4款中期改款、3款全新車型。産品線依舊不太長,但A級(含A0)車、B級轎車、緊湊型SUV、MPV都有不錯的表現。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轎車總銷量達到348467輛,其中銷量主力是雅閣,超過20萬輛;飛度也超過9.6萬輛,暴增50%,重新奪回市場佔有率;型格(Integra)上市時間很短(2021年12月16日),元旦前兩周預定量就超過1萬輛。

而SUV陣容當中表現最為搶眼的是缤智,累計銷量173870輛;上市已有2年的中端SUV皓影累計銷量已超過30萬輛;旗艦SUV冠道2021年累計銷售量為40048輛。

在2021年,以往不受重視的MPV細分市場精彩紛呈,湧現出很多有競争力的車型。年底才迎來大改款的奧德賽依然能夠增長2.6%(433666輛),改款後全系标配本田引以為傲的i-MMD PHEV混動系統,該系統同樣用在皓影銳·混動e+上。

廣本全新純電平台姗姗來遲,本田EV子品牌e:N已經釋出并确認引進。首款産品e:NP1會于2021年上半年上市,加上已有純電轎車EA6和VE-1純電動SUV,廣本将在2022年初步形成EV産品陣列。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東風本田2021年銷量79.32萬輛,比2020年略有下降,但是,12月份終端銷量為87669輛,有所反彈。

其中,CR-V仍是銷量最大支柱,全年銷量222325輛,約占全系總銷量的28.03%,再次蟬聯合資SUV銷量冠軍寶座;XR-V全年銷量為191417輛,同比增長13.75%,約占全系總銷量的24.13%,蟬聯合資小型SUV銷量冠軍;艾力紳全年銷量為52214輛,同比增長17.3%,約占全系總銷量的6.58%。

另外,東風旗下電動化家族銷量137341輛,同比增長47%,占比總銷量超17%,已經初步形成新能源産品利潤闆塊。

東本的e:NS1和廣本e:NP1屬于同一平台的分型産品,這與南北大衆的車型配置設定方式很相似。即采用同平台但風格不同的産品,謀求差異化競争。

東本CR-V産品繼續擔綱主力,從自然吸氣逐漸轉化為小排量渦輪增壓和i-MMD雙電機混合動力系統,“燃油、混動、插混”三種動力選擇。這展現了本田的一貫思路,即着眼于低排放和性能的平衡,在碳排硬性規定到來之前,就完成主力産品的布局。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同時,思域已經發展到第十一代(2021年9月上市),系國内首次搭載Honda CONNECT 3.0的車型。和CR-V不斷進化同時又有傳承的思路相同,本田對于維系明星車型的長盛不衰,有特殊心得。

2021年10月,在J.D. Power釋出的《中國汽車保值率研究報告》(2021年10月)中,東風本田品牌(及旗下多款車型)名列保值率第一。

在乘用車混合銷量排序當中,本田兩家合資公司,共有4款産品進入前25名,兩款産品進入前10名。而參與排序的車型有數百個,這是難能可貴的成績。和跨國一線廠商比起來,本田并不以産品線的豐富見長,但基本上做一款成一款。

本田一些傳統車系,壽命非常長(技術不斷進化),這有助于維持使用者的長期忠誠度,甚至在日本和美國形成了“代際忠誠”。中國進入汽車社會為時尚短,還沒有觀察到明顯的迹象。

成熟汽車社會的大衆消費心理高度趨同,不過新能源為首的新技術,對汽車産業構成沖擊。本田立身安命的技術傳承思路能否原樣轉型下去,要打個問号。不過,本田已經從公司戰略層面出發,做出了轉型決定。

2030電氣化戰略,從中國出發

2021年10月14日,本田中國舉行“電氣化戰略釋出會”,給出幾個時間表。

本田的目标是,到2030年使電動汽車和氫燃料汽車在汽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達到40%,到2035年達到80%,到2040年達到100%。本次轉型以2050年實作“碳中和”和“交通事故零死亡”為雙重戰略目标。對于中國市場,本田決定2030年之後不再導入燃油車,即過渡時間為8年多。

這是新上任CEO三部敏宏主導的戰略舉措。為了實作該目标,本田将在2024年建成新能源工廠,并在5年内通過廣汽本田、東風本田釋出10款全新純電車型。本田将繼續與甯德時代合作,開發“高性能電池”,這意味着仍繼續走三元锂電池路線,而非磷酸鐵锂電池。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此次的戰略釋出會在中國舉行。這不但是重視中國市場的意思,恐怕在電動化的程序中,還需要兩個中國合作夥伴提供具體的技術合作。而東風和廣汽都正在持續對“電動化”進行了大手筆投資。

從這一點上來看,本田相當務實,承認了中國夥伴的技術實力,後者不僅能在管道和市場端做貢獻,也真正參與到車型的初始設計當中,而不是單純負責低技術含量的“本地化改造”工作。用本田官方原話說,e:N是以“中國團隊為中心,為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

電動子品牌e:N伴随電動戰略同步釋出。釋出會上,本田正式推出了純電架構e:N Architecture。按驅動方式不同,又分為e:N Architecture F和e:N Architecture W,前者主攻前置前驅,用于中小型車;後者包含後驅及全驅,用于中大型車。

而東風本田e:NS1、廣汽本田e:NP1兩款量産車型,都屬于e:N Architecture F平台,都将在2022年春天上市傳遞。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這裡面還有個重要資訊,e:N系列産品,都将謀求出口海外。

以往合資企業很忌諱中國生産的車型輸往海外,表面上的理由可能是擔心打破全球産能部署,其實多數情況下連理由都不需要,因為無人提及。這顯示了外方把控技術、供應鍊和品質控制帶來的管道、産能話語權,也透露了中方對管道和生産的發言權僅限于國内。

這不是本田一家的問題,而是所有合資車企的潛規則。這裡面不是分潤的顧慮,而是不希望中方染指合資品牌的海外市場。

對于獨資的特斯拉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在柏林項目竣工後遲遲無法投入生産的情況下,下半年的歐洲市場需求,完全由上海臨港基地産能來提供。

現在,本田的方案,意味着兩個合作方(本田+廣汽,本田+東風)都将打破這一“慣例”,将雙方合作的範疇擴充到全球(一開始可能隻安排覆寫部分市場)。

這再次印證了官方聲明,即在本田的電動戰略上,中方夥伴将扮演更重要的技術角色。技術才能帶動生産、管道和市場,資本無法起到同樣的作用。這是個淺顯的道理,但是隻有實證才能讓我們看得更清楚。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事實證明,本田早已醞釀好産能規劃。2022年1月5日,本田全球首個新能源标杆工廠項目,在武漢簽約。雙方計劃投入100億元,規劃産能25.6萬輛/年,并創造性地在總裝環節引入自動化生産技術(通常總裝環節自動化程度較低)。該廠2024年投産,當年即可穩産。

雖然新廠簽約是在新年後,但這一計劃和電氣化戰略顯然是配套實施的。

而廣汽本田的新能源工廠已經在2019年建成,目前的資訊是将在現有廠區内進行擴建,新增12萬輛新能源産能,并于2024年3月投産。這樣,東本和廣本的新能源新增産能,将幾乎同時落地。

不僅如此,新的營銷模式,以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研發項目,都囊括在本田電氣化戰略當中。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有人認為本田在新能源産能規劃上比較保守,其實這是誤讀,本田不可能像豐田或大衆汽車那樣一次性規劃幾十萬輛産能,因為這與其體量不相稱。

事實上,大衆汽車的ID.系列,也需要比預想更長的時間來進行産能爬坡。在此之前,南北大衆的60萬輛新能源産能,可能要經曆比較長時間的産能放空,大衆汽車超前預置産能,承擔了相當大的财務成本。

這不能說是決策失誤,隻能說大衆汽車必須承擔機會成本。不管怎樣,同樣的成本,本田不可能背得動。是以本田的規劃步子相對較小,這是合理的。本田還要看新能源産品的市場回報情況,來決定是否追加産能。

歐美市場的不同做法

不過,本田作為跨國企業,實施全球一盤棋的打法,和大衆、豐田毫無軒轾。

對于不斷收緊排放的歐盟市場,本田表現得似乎很激進,不但早就宣布關閉在英國的工廠(和英國脫歐有關聯),還宣布2022年起就停産燃油車,取而代之的是EV和PHEV。

直接原因,當然是歐盟對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至90g/km。每輛車每超過1g,就要罰款95歐元。如果按照本田2021年在歐盟的業績計算,2022年将會面臨25億人民币的罰款。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本田本來打算和特斯拉結盟,共享碳排額度。作為回報,向後者支付一定費用。不過,聯盟内還有另一個需要特斯拉來背碳排的企業——FCA。FCA與PSA聯合成立斯特蘭蒂斯之後,如何對待聯盟問題,以及特斯拉在德國的生産遲遲未能展開(當時計劃2021年下半年投産),都給結盟帶來變數。

為了應對不确定性,本田先砍掉燃油車歐洲産能,然後推出純電小車Honda E。對于2022年該車的銷量,本田并未抱太大期望,賣出1萬輛就算達标。大招必須得冷卻到2024年早期,本田的中國産能可能屆時會派上用場。

在美國,本田去年全年銷售146.6萬輛,同比增長8.9%。同時坐穩第二大混動汽車商,2021年HEV銷量比2020年提高67%,達到創紀錄的10.71萬輛。

2024年本田也打算在美國正式傳遞純電産品,幾乎與中國市場同步。由于中國市場的發展,現在本田在中國的銷量已經超過美國。不過,美國仍然是本田利潤角度的第一大海外市場(原因是本田在美國獨資經營)。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本田此前與通用汽車的結盟引人注目。在兩者的聯盟中,本田将使用通用的奧特能平台,為北美開發純電産品。作為回報,本田将授權小型燃油機技術。

當然,雙方的協定包含一攬子合作内容(除了資本),這是一個全面的技術-采購-生産協作聯盟。氫燃料電池、自動駕駛、适應純電的E-E架構、車載娛樂資訊系統、車聯網等技術都在合作範圍内,凸顯出雙方高度的戰略互信,并有信心能夠規避兩者之間的“同态競争”。

本田調整全球部署

2022年,本田的全球産能規劃已經明确。

南美、澳洲,本田早就采取收縮政策(本田已經先後關閉了澳洲、阿根廷工廠)。本身這些市場都處于中美歐和本土市場的輻射之下,且成長性早就被看衰,本田這麼做是可以了解的。

而在印度,本田在2021年初關閉了兩家工廠中的一個,削減40%産能,這是出人意料的。在東南亞,本田重點經營泰國和印尼,和豐田全面出擊的态勢不同。

對于本田,歐洲業務未來有“較多的”不确定性,并非因為歐洲的碳排政策超前于本田的部署,而是本田無意在歐洲追加籌碼一搏高下。是以走“輕騎兵”風格,不大規模投入,被确定為本田歐洲業務的未來風格。本田在歐洲貌似激進,實則采取保守的政策應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這種部署,和它的盟友通用汽車非常相似,都是放棄全球性存在,将戰略焦點彙聚于中美。

【汽車人◆回顧】本田全球戰略:聚焦中美,加速電動

如此,可以看出本田的全球戰略部署的方式,本土和中國市場具備一定關聯關系,都采取大膽的戰略進攻打法;而在北美采取抱團做法,意味着采購和開發成本考量,成為本田的工作重點。

中國市場的逆勢增長,已經大大提高了在本田全球規劃的地位。中國不但意味着現在,也意味着未來。而在美國市場則更追求“當下”,因為美國未來産業政策走向有“相對的”不确定性。

顯然中國的成長性更好一些,不确定性的成分“相當低”。這一判斷促使本田把資金更多地投向中國。所謂戰略激進與保守,既取決于市場的成長度,也取決于市場禀賦和政策的長期性。

2022年的本田,已經着眼于2025年調整全球部署,這些新增産能部署将在2024年全部到位。【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