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衡複風貌區的上海音樂學院,既是全國乃至世界音樂學子們向往的高等學府,也是未來的演奏家、作曲家、音樂家的搖籃。從淮海中路一直往東,繞汾陽路一圈,無論走到哪堵圍牆邊都可不時聽到琴聲、笛聲或是歌聲,看着那些背着樂器盒始終洋溢自信笑容的孩子進進出出,總讓人對圍牆裡的“神秘音樂殿堂”生出無限向往。

圖說:上音的圍牆要拆了 董天晔 攝(下同)
很快,這份向往将能如願以償。近日,路過上海音樂學院的市民發現,學校正在進行圍牆拆除工程,這座音樂學府未來将是一座開放式校園,面向所有音樂愛好者和市民,人們能在承載曆史記憶的建築前留影、尋訪音樂大師們留下的足迹、觀摩名家大師的公開課,也能在音樂學子們日複一日的練習中感受他們對音樂的熱愛,獲得啟迪和力量。
早年間,上音校園内有不少歐式風格的建築,現存比較完整的還有三棟。其中建設年代最久遠的當屬曾經的上音行政樓、原猶太人俱樂部。這座始建于1910年的建築采用兩層磚木結構,屬法國文藝複興風格,紅皮瓦屋頂、煙囪和老虎窗錯落有緻,擁有弧形大露台和廊柱,曆經一個多世紀風雨滄桑,呈現深沉而厚重的曆史感。
圖說:原猶太人俱樂部
上世紀初,一批在上海避難的猶太音樂家曾活躍于此,為上海乃至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培養人才。解放後,賀綠汀、桑桐等數任上音院長都曾在此辦公。蜚聲國際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也在此誕生。
建于1926年的上海專家樓及原上音圖書館,都曾被用作比利時駐滬領事館,這兩座德式建築各有其特色。前者設有雙破老虎窗,二層露台欄杆雕飾精美,與水泥粗拉毛牆面形成鮮明對比,質樸中不失風味;後者采用巴洛克式山牆露木結構,轉角及屋頂設有小尖塔,具有濃郁德國中世紀民居特色。尤其是窗戶上的彩色玻璃受到德國新藝術風格流派影響,特色獨具。
圖說:上音專家樓
建築是無聲的曆史,在上音,新老建築的鮮明對比展現了清晰的時代足迹。2003年改建落成的賀綠汀音樂廳和2019年建立的上音歌劇院,就讓人們看到了城市的變遷。在原猶太人俱樂部建築基礎上改建的賀綠汀音樂廳保留了古典歐式風格,而上音歌劇院則為國内首個采用整體隔振技術建造的全浮結構歌劇院,它向人們展現的是擁有一流聲學條件高規格的現代化劇場。
圖說:上音歌劇院 郭新洋 攝
未來,“破牆”後的上海音樂學院既是一座能翻閱上海音樂曆史的沉浸式地圖,亦是一個能觀看世界頂尖歌劇演出、感受國際一流聲學效果的音樂場。而比這更讓人心動的,是開放式校園帶來的開放式體驗——遊走在校園中,你敬仰的歌唱家或許會夾着琴譜走過你的身邊;拿出手機報名,或許就能置身音樂大師的課堂;而讓很多國外音樂學子津津樂道、念念不忘的能俯瞰上海夜景的練琴房,或許你也有機會一探究竟。(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記者手記丨藝術就在身邊
将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在上海,濃厚的藝術氛圍源自開放式的藝術環境。打破圍牆,與民共享,上海音樂學院并非首例。
和上音僅一牆之隔,被樂迷們親切喚為“馄饨皮”的上海交響樂團,2019年8月,就拆除了外牆,并沿街修建曲徑通幽的小花園,以現代藝術雕塑為裝飾。這方小花園長年流淌着交響樂,華燈初上時,從這裡取景,能拍出紅牆音樂廳最美的樣子。2020年,花園邊開起古典集市,成為申城年輕人最熱門打卡點,它溫暖的燈光和撲鼻的芬芳,也讓上班族們更有動力趕赴MISA這一夏日音樂之約。
圖說:上交馄饨皮集市 郭新洋 攝
若說“破牆辦學”的福利,感受最深的恐怕還是舞蹈愛好者。如今已然是上海乃至全國愛舞者“舞蹈之家”的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早在2016年落成對外開放時,就是一個開放式的舞蹈建築群。兩大劇場、兩大院團乃至次年回搬的上海舞蹈學校,都以開放的姿态面向公衆。
于學舞的孩子而言,在這個沒有圍牆的學校,吃個飯、散個步,就能随時遇見國際級芭蕾明星,是活在偶像身邊的幸福;而于舞蹈愛好着者而言,隔三差五來這裡看一場舞蹈是習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此地是上海,藝術就在身邊!”(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