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2008年9月,一篇出自北京大學博士青岩的文章——《中國應立即禁止稀土出口》在國内發表。

正是因為這篇文章,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珍稀資源之一——稀土,第一次被廣大國内群眾所知。

在文章中,青岩博士尖銳地指出了中國稀土的現狀與困境所在,并且在文章中聲嘶力竭地呼籲:中國要對稀土進行管控。

此文一出,瞬間在國内引起了軒然大波:稀土這麼珍貴的資源,怎麼能如此輕易地外洩?為什麼國家不禁止稀土的對外出口?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中國的稀土被白菜價出售)

直至今天,關于稀土資源的問題依然是中國各界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中國稀土為何被世界盜挖?美國的稀土陰謀又如何被中國反殺?大國之間的稀土博弈究竟是何戰況?

而這,或許能從一家如今已經是國企的美國企業身上,看出些許的端倪。

不過在講述這些之前,還要從稀土本身說起。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稀土)

工業維生素——稀土

何為稀土?稀土為何能夠挑起世界紛争?

稀土,化學領域專業詞彙,是指元素周期表第Ⅲ族副族元素中共17種珍惜化學元素的合稱。

是以,稀土并不是一種土,而是17種化學元素。在分類上,稀土通常按照輕重将稀土分為重稀土和輕稀土兩種。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稀土原子的電子結構與稀土元素)

稀土在現代工業體系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石油、化工,冶金乃至永磁材料等産業的核心元素,并且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是以,稀土也被稱為不可或缺的工業維生素。

正像人體缺了維生素就會生病一樣,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如果沒有了稀土就會停止運轉,尤其是軍工企業,缺少了稀土,坦克、飛機乃至航母、飛彈就無法制造。

對于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稀土的儲備都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因為稀土直接關系到了國家的軍事實力與工業命脈。

中國作為世界稀土大國獨占世界稀土總量的40%,排名第一。

而排名第二的美國稀土含量僅僅10%左右。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四種常見的稀土原礦石)

不得不提的是,稀土雖然是一種十分珍貴的資源,但在儲量上,稀土并不能算稀有資源,而真正讓稀土變得珍惜的是稀土的加工技術。

如何讓儲量衆多的稀土變成真正有用的元素,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稀土産業的發展與至暗時刻

大陸對稀土研究起步很早,早在新中國成立不久之後,大陸就對稀土展開了研究。

在1949年,中國國家工業部組織科研機關,考察探明中國各地的稀土含量。

不勘驗不要緊,經勘探發現,中國的稀土資源占據了當時全世界稀土含量的90%以上。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中國白雲鄂博礦,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

尤其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内蒙古白雲鄂博稀土礦,單單一座礦的稀土含量,就已經超過了當時世界上已探明稀土量的90%!

這可以說是上天送給中國這個五千年曆史悠悠古國的一座大禮!

但正如前文所說,稀土的加工技術才是稀土行業的命脈所在。

當時的新中國并沒有能力将稀土進行加工,隻能将稀土原材料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世界上稀土技術最為先進的美國先進行加工,在以天價從美國那買回來。

不過,好在中國從來不缺人才,在聽聞中國稀土行業的現狀後,無數外國的化工行業人才紛紛回到祖國,幫助國家建設稀土行業,而徐光憲院士便是其中一位。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徐光憲院士)

上世紀70年代,在徐光憲院士的帶領下,中國稀土的加工技術産生了重大的突破,中國人終于實作了自己的稀土加工和開采,并且技術水準在世界上取得了領先地位。

此後,在新技術突破的影響下,中國的稀土行業本以為走向了光明的明天。

但現實并不會像理想中那麼一帆風順。

1990年,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中國的經濟結構開始以市場化為導向,進行改革,大批的國企紛紛重組變身民營企業。

經曆了這次的改革,中國的市場向世界打開,中國企業也走向了世界,中國的經濟也就此開始騰飛。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但改革必然是帶着苦痛,市場化也帶來了資本的妖魔。

因為國企倒閉重組,所帶來的勞工下崗大潮與外資侵吞國企現象,成為了當時中國經濟至今無法抹除的傷痕,而在這其中受傷最大的莫過于中國稀土行業。

之前的各大稀土國企,在經曆了市場化改革和資本的洗禮後,轉變成民企。于是,利益便成為了這些企業最為看重的東西。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裡的名言“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肮髒的東西”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而這些被資本所“腐蝕”的某些中國稀土民營企業,開始為了利益,将中國的稀土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賣給全世界。

當然,這其中必定少不了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推波助瀾。

在1990年至2005年間,美英奧日等國家為了得到中國的稀土,不惜成立聯盟來遏制中國稀土的價格,迫使中國稀土企業以極低的價格,将稀土出售給他們。

2012年中國國家新聞辦釋出的《中國的稀土含量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中明确标注,2012年時的中國稀土僅占世界總含量的22%。

與曾經的中國稀土占據世界40%的含量相比,銳減約18%,而這18%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1990年-2005年時間内,被中外資本裡應外合聯合“掠奪”走的。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而這十五年間,中國稀土的價格卻并沒有一絲的漲幅,反而有了将近1/3的下降,這簡直是“明搶”!

不過,這樣的情況并不是沒人發現,早在前文提到的2009年北大博士青岩的文章發表之前,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院士,就向中國國務院進行上書,要求中國管控稀土出口,但反響平平。

不過,這并非是中國政府不重視稀土,亦或是中國政府也被外國資本浸透的結果,而是一場醞釀了幾十年的大棋。

三、中國的奇招

其實,經曆過與中國類似的——稀土行業至暗時刻的國家不隻有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國家——美國。

不過,美國稀土行業曾經出現的問題并沒有中國那麼的嚴重。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位于美國的世界最大稀土礦)

正如前文所說,在稀土含量上,美國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并且在加工工藝上美國也是遙遙領先世界。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的稀土産量占據了當時世界上的90%,可以說,當時全世界的稀土都大部分來自于美國。

在經曆了美國企業幾十年的瘋狂挖掘後,上世紀70年代,一個危險的情況出現在了美國——稀土含量的大幅度下降。

這讓美國政府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再無止境地出口美國的稀土,那麼總有一天,美國的稀土要用光。這也就意味着美國的軍事霸權将受到其他國家稀土霸權的威脅。

是以,1982年,美國總統裡根親自宣布,将對美國的稀土出口進行嚴格的管控,采取美國稀土的百分之百進口的原則,以儲存美國當時的稀土資源,而目的則是防止美國的稀土被其他國家卡脖子。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稀土所涉及的美國行業)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美國這個決策是無比正确的,因為稀土這種重要的稀有資源,對美國的軍事霸權具有決定性的地位,不加以管控必定遭受到世界的反噬。

不過從美國稀土企業的角度看,這個政策就是将他們逼到了死路之上。

在政策的威逼下,美國稀土企業死的死,亡得亡,僅剩一家當時美國最大的稀土企業——莫利礦業公司苟延殘喘。

而當1990年後,中國的稀土以“白菜價”出現在世界市場上之後,就像一個菜市場裡突然出現了一家物美價廉的菜商一樣。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稀土的主要應用範圍)

中國稀土在被世界大規模“掠奪”的同時,這些外國的稀土企業的生存就難以維持了,因為他們根本無法與廉價的中國稀土競争。

而與此同時,中國的稀土産業戰略布局,正式開始了...

由于中國的稀土行業的低廉價格,一下子搶占了世界90%的稀土市場,當時世界上所有的稀土公司想要繼續從事稀土行業,活下去的唯一辦法,就是遷往中國。這其中最著名的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美國莫利礦業公司。

而大陸便充分利用此契機,以稀土資源來換取世界稀土技術以及産業鍊。

衆所周知,對于現代企業而言,技術和産業鍊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家世界級的大型公司,能夠完成一個産品的獨立産出,其背後是上下遊的無數條産業鍊的齊心協力與支撐。

而稀土行業也是如此,開采稀土需要專業的采礦機器,專業的加工機器,甚至是專門的銷售管道,而這些是遠比稀土本身更重要的因素。

這也是當時中國稀土行業的一個痛點所在,中國雖然有着世界上最豐富的稀土資源,和最先進的稀土加工技術。

但中國并沒有一個成熟穩定的稀土産業鍊,是以,想要獲得成熟的産業鍊就必須向國外的大公司學習先進經驗。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稀土礦開采)

是以,在國家的深思熟慮之下,才會做出将中國的稀土以低價格大批量向外國出口的決定。

其目的既是為了讓更多國家的稀土産業鍊與大型公司遷至中國,讓世界上大部分的稀土企業和稀土産業鍊為中國所借鑒,形成中國在稀土企業和稀土産業鍊上的世界領先地位。

而前文提到的美國莫利公司便是最好的例子。

80年代後,受美國的稀土政策影響,美國莫利礦業公司的生産經營難以為繼。

2002年,美國的莫利礦業集團遷至中國,緊随其後的一大批美國重要的軍工企業,也跟随着莫利集團來到了中國。

這其中甚至包括了,為美國提供飛彈重要零件的公司與美國汽車工業的重要合作廠商,這可是美國部分産業的命脈所在。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美軍航母的維修與建造離不開中國的稀土)

而就當他們來到中國之後,則進入了中國人的戰場,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與低廉的産業鍊條迅速将他們吸引。

資本是逐利的,世界上所有的資本企業都是一樣的。當一個國家的市場中出現了巨額利益時,它們便會進入到那個國家,并且成為那個國家的企業。

而中國也是充分地利用了這一沖突點——将這些美國企業收購成為了中國企業。

21世紀初,中國西部礦業公司與美國瀕臨倒閉的稀土下遊廠商——美國稀土貯氫合金廠開展合作。

經曆幾輪的價格戰,2005年,該廠成功被中資收購,成為了國字頭企業。

而前文中所提到的莫利礦業公司,及其公司旗下幾個重要的稀土下遊廠商,也早在90年代就與中國開始了秘密“接觸”。

當莫利礦業将産業鍊悉數搬到中國後,中國的各方資本與國企開始了對莫利礦業的“攻堅戰”,充分運用資本控股、資本并購等方式,最終将莫利礦業集團徹底“悶死”,使其成為中資控股的企業。

就在最近的2017年,莫利礦業公司旗下的美國最大稀土礦派斯山,也被中資企業中國大陸樂山盛和公司收購,并開始恢複開采。

要知道,這座礦山在莫利礦業公司遷往中國後,就已經被美國政府看做稀土儲備礦儲存,留給美國人的子孫後代用。

而在被中資收購後,這座美國最大稀土礦的稀土儲備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中國稀土的儲備。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逐利的資本漫畫圖示)

對于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言,資本的逐利性讓他們無法放棄中國低價稀土和中國的低價産業鍊,他們能做的隻有盡力在資本市場上與中國比拼金錢的力量,争奪美國企業的所有權。

并且對于追求短期效益的美國政府而言,大量進口中國的廉價稀土,是短時間内将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即使他們明明知道廉價稀土是中國人放出的“誘餌”,但資本的逐利性,讓他們想在中國收網之前拿到更多的利益。

畢竟在一個多黨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個政府在政期内的政績和所掙取的資本,才是他們要的。至于以後怎麼辦,那就是以後的政府的問題了。

中國的稀土戰略

2005年後,随着中國稀土産業布局徹底完工,中國在稀土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已經逐漸形成,中國開始了慢慢地收緊稀土的出口,以此來警示那些大肆掠奪中國廉價稀土的國家。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2009年,中國的稀土産量和出口額大幅下降,美、日、歐等國家如同大夢初醒一般從自己的低價稀土夢中醒來。

對于美國這樣本身具有稀土儲備的國家而言,中國的做法足以使他們元氣大傷,可還沒到緻死的地步。

但對于日本、歐洲這種稀土含量少或沒有稀土的國家而言,中國嚴格控制稀土的出口,對他們而言就是地震。

中國的稀土出口,會直接的影響他們國家的電子科技和汽車制造等産業的發展。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2010年期間,受釣魚島事件影響,中國宣布停止對日本的稀土出口。一時間,世界稀土價格飙升,日本各輕重工業部門均遭受重大影響,尤其是日本汽車工業,半數以上的汽車訂單無法正常出貨。

2010年後,中國的稀土産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變得更加穩固,開始連年的縮小和嚴格控制稀土的出口,在此情形下,美日等國家不得不考慮去其他國家尋找新的稀土來源,以此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而中國的稀土産業也是以而再次變動,中國也開始減少本地的稀土開采挖掘和加工,選擇将部分重要的稀土礦封存起來。

畢竟稀土是不可再生資源,中國也需要為子孫後代保留一部分。

是以,新的稀土時代到來了,中國的稀土戰略從僅僅依靠中國自身,變成通過中國先進的稀土産業鍊,去世界其他地方購買其他國家的稀土礦開采權,将其他國家的稀土礦低價開采加工後進行出售。

美企變身國企?美國稀土企業準備跨洋搬家,沒想到悶死在中國

中國稀土産業從一開始的隐忍、落後到後來的對産業鍊的掌控再到現在全球範圍内的稀土壟斷,中國人走了極其艱辛的三十年,但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參考資料:

張所續 馬朋林美國稀土研究及政策對大陸的啟示.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9-10-23

孫章偉 美國稀土生産、貿易與儲備的研究.金融與經濟 2010.12

熊 霞 大陸稀土行業的生産現狀及發展有色冶金設計與研究2017 年 12月第38卷第6期

高平風 劉大成 徐崧澤 彭金璐 李文龍

美國關鍵礦産戰略對中國稀土産業的影響研究.稀土.第41卷第3期 2020年6月

何歡浪 下遊進口國家的稀土儲備與大陸稀土出口政策.财經研究.2014年4月第40卷 第4期

季根源 張洪平 李秋玲 夏浩東

中國稀土礦産資源現狀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中國礦業第27卷第8期 2018年8月

李立娟 稀土:中國的王牌.封面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