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天才兒子》毫無預兆地火了全網。
杭州日報“傾聽”欄目20多年來,第一次接到從殡儀館打來的電話:“你們能不能寫我兒子的故事?我兒子是天才,他現在精神病院,他媽媽今天剛走了。”這篇記叙無名“天才”翻譯家金曉宇和他父親金性勇的真實故事的報道,讓很多人不得不發出“預警”:看前備好紙巾。
因一個意外,金曉宇幼年眼部殘疾,後又确診為躁郁症患者。同樣因一個意外,他走上了翻譯之路。十年來,他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等語言,讀了浙江圖書館幾乎所有外語小說,他翻譯了22本著作,并在患阿茲海默症的媽媽生命中最後三年的歲月裡,給予了細心照顧。
這個故事見報後,僅在杭州日報新聞用戶端閱讀量就達到689萬。至少有七家影視公司表示想拍攝這個被稱作“杭州版《美麗心靈》”的故事。
不幸、厄運、驚喜、悲怆、追尋、憂慮、父愛、親情……在這個報道中,有着諸多閱讀和體悟視角,但無疑,一位八旬老人向這個世界發出深情托付,是藏在所有話本裡最深層的内容。這是一個穿透命運冰土的心靈秘密。
杭州日報在第二篇報道中說,故事的見報,對老人來說更像是完成了一樁盤桓已久的心願。“我把心裡話說出來,小宇看了報道,也接受了。因為有些話當着小宇的面,以前不敢講。”“我們兩個人還能相依為命。現在我們兩個人不要分開。”
老人漫長而樸素的表達,讓人隐隐感覺到一種擔憂。促使他在人生最後的送别處給報社打去電話的,可能就是這份擔憂。但真相又不止于此,他極力展現的“兒子的天才”,分明在某個庭院、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散發出生命之光,引人打探。
這是超越物質的精神邀約。
這篇報道的核心,讓很多人想起了餘華的小說名篇《活着》、中國青年報冰點在20多年前打動無數人的著名報道《五叔五嬸》。弱小而堅強的“活者”們,才是人們在這個世間最可敬的知音。擁抱這些美麗的生命,關切他們的命運。在一個個危機時刻,把這些生命溫柔地托出水面,享受到陽光,并與之對話,是一個父親的本能,也是一個社會的道義。我們從無數網友“我能做些什麼”的詢問裡,看到了這一點,且為之感到溫暖。
這是超越俗務、超越界限的精神呼應。正如杭州日報報道中所言,“雖然素不相識,但關于愛,關于不幸,關于救贖,這些人類的情感是彼此相通的”——是啊,每一個冬天,都因擁抱而暖。
現代快報評論員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