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山西忻州劉福有一家:拔掉窮根換新貌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走親戚檔案

🗓 2017年6月21日

📍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縣趙家窪村劉福有家庭

現在我們趙家窪村的老百姓住上了新房,也有了穩定的收入,過上了好日子,真想讓總書記再來我家看看。請總書記放心,我們現在過得非常幸福,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

——劉福有

照片中的劉福有西裝筆挺,十足的紳士範,妻子楊蛾子手捧鮮花,潔白的婚紗映照出滿臉的幸福……

“這輩子也沒想過還能照個婚紗照,人家年輕人才照,咱都老了。”73歲的楊蛾子一邊翻看婚紗照,一邊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深冬時節的晉西北,室外溫度已經降到零下15攝氏度,但此時屋内仍是暖意融融,窗玻璃上“福”字剪紙窗花在窗外飄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溫馨。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山西忻州劉福有一家:拔掉窮根換新貌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劉福有老兩口在回憶總書記到訪時的情景。

劉福有原本是山西省忻州市岢岚縣陽坪鄉趙家窪村的貧困戶。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期間,親臨趙家窪村看望這裡的村民。

3個月後,趙家窪村實施易地搬遷,劉福有搬進了位于縣城的移民新村,并擁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當上了城裡人,掙上了工資。

“我根本沒想到能過上現在這樣幸福的生活,這幸福生活全靠共産黨,全靠總書記。”劉福有家的客廳裡挂着習近平總書記與劉福有老兩口親切交談的照片,劉福有說,每天都要擦一次照片,隻要看到這張照片心裡就暖融融的。

從三個“藥袋袋”到“100%報帳”

岢岚縣位于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劉福有所在的趙家窪村,更是坡陡溝長、土地貧瘠、災害頻繁,全村1308畝耕地中陡坡地就有900多畝。村莊破舊,房屋簡陋,飲用淺層滲井水,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屬于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貧困村。

趙家窪村原有54戶11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2戶44人。因為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村民陸續搬離了這個窮山溝,最後隻剩下6戶人家,而且全是老人。“村裡的年輕人都往外走,外頭的姑娘不願意嫁進來,到後來基本能走的都走了。”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山西忻州劉福有一家:拔掉窮根換新貌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搬遷前的趙家窪村(航拍資料圖)。

搬來縣城前,劉福有夫婦與年過九旬的老母親,一家三口擠在兩間老舊的土坯房裡,一張大炕,一張小床,幾個破舊的樟木箱就是全部的家當。

“家裡20多畝地,主要種玉米、芸豆、洋芋,但由于氣候幹旱,地也不好,産量很低。國家糧食補貼和退耕還林的補貼加在一起,一年也就四五千元,遇上不好的年景,有時候連化肥錢也掙不回來。”加上一家三口都有病在身,劉福有家和所有的趙家窪村村民一樣,生活十分艱難。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期間,親臨趙家窪村看望這裡的村民,走進了劉福有的土坯房。

“總書記和我握了四次手,在我家的大門口就和我握手,進到家裡坐在炕上握着我的手問生活怎麼樣,從家裡出來在院子裡看我養的雞和牛,又一次握着我的手,最後總書記出大門時還握着我的手叮囑我好好幹。”雖然時隔5年多,但說起總書記到訪時的細節,劉福有仍然激動不已。

在趙家窪村,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村民: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不管任務多麼艱巨,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這個承諾都要兌現。

“總書記沒有一點架子,就像親戚一樣親切。”劉福有回憶說,“看見我92歲的老母親坐在輪椅上,就走過去握手,向她問好。随後,他拉着我和老伴兒坐在床沿上,問我們收入多少,生活怎麼樣,脫貧幫扶效果如何。”

“總書記問我家裡有幾口人,收入多少,都種些啥,問得特别細。聽說我種黑豆,總書記還說把黑豆壓扁,做成‘錢錢’,再和小米一起煮很好吃,他們老家就吃‘錢錢飯’。”劉福有說。

坐在劉福有家的炕沿上,總書記仔細翻閱了他家的《扶貧手冊》。“一頁一頁翻看,一項一項算賬。我想,總書記一定是在看我們是不是能真脫貧。”劉福有說,他當時告訴總書記,“這幾年農村養老保險、低保補助加起來每年有6000多塊錢。可是這日子還是緊巴巴的,家裡的三口人是實實在在的三個‘藥袋袋’,看病吃藥是個大負擔。”

當時得知劉福有一家三口都有病在身,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有關負責人高度重視因病緻貧、因病返貧問題。

“進城後,生活條件提高了,苦輕了,身上的病也少了,藥箱也空了。”劉福有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在不久前縣裡為脫貧戶進行的免費體檢中,他和老伴的身體都沒啥問題。

“趙家窪人現在連舊時的老年病都犯得少了。”王玉生是陽坪鄉中心衛生院的負責人,也見證了趙家窪村村民生活變化的點點滴滴。“搬遷後,不種地了,醫療條件也好,好多慢性病名額就正常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山西2017年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以來,建檔立卡戶在縣、市、省三級醫療機構就醫,每人每年自付費用分别不超過1000元、3000元、6000元,超過部分由醫保基金兜底報帳。

從土坯房到單元樓

“當時,總書記還走到村邊一片農田,察看玉米和芸豆長勢。還到村裡唯一的一口飲水井旁,登上用石塊壘起的井台,仔細察看井裡蓄水的情況。”趙家窪聯村黨支部書記馬玉印回憶說,“我告訴總書記,因為幹旱,莊稼植株矮小,産量很低,村民們靠天吃飯。村裡已經确定要整村搬遷出去,到陽坪中心村或者縣城居住。”

“搬遷要花多少錢?新住房多大面積?搬出去以後做些什麼?總書記問得特别細緻。”馬玉印感動地說。

2017年9月22日,農曆八月初三,這是一個趙家窪村全體村民都難忘的日子。在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後的三個月,趙家窪村實施整村搬遷。包括劉福有在内的6戶村民“拎包入住”搬進了位于縣城的廣惠園小區,住上了樓房。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山西忻州劉福有一家:拔掉窮根換新貌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拼版圖檔(右:趙家窪村,左:廣惠園小區)。

劉福有的新家是一套位于二層的兩室一廳,82平方米,南北通透,光照充足,乳白色的地闆磚映襯得家裡亮亮堂堂。

“搬家的日子是專門選的。搬家前,村裡的6戶人家還按當地習俗在一起吃了頓油糕,象征步步高升,也算是向以前窮日子的一種告别。家具也是政府幫忙置辦的。算上移民搬遷的補助款,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樓房。”劉福有還記得,搬家那天,是扶貧工作隊的陳書記把老母親背上樓的。2018年,搬進新居半年後,劉福有的母親去世了。“老人說,一輩子做夢都沒想過還能住上樓房,還能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以前住的是土房子,四面透風,下雨時還到處漏雨。吃水也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現在的房子寬寬大大、亮亮堂堂,出門就有商店,自來水一擰開就有,用上了電磁爐、油煙機,衛生間裝上了電熱水器、抽水馬桶,這擱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劉福有說,“現在住進單元樓,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再也不用劈柴打炭,不用為生爐子發愁,冬天有地暖,一進門就暖烘烘的。”

從兩間土坯房到兩室一廳的樓房,劉福有一家人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從搬到廣惠園,楊蛾子也喜歡上了養花。迎春花、楊繡球、龍舌蘭,還有好多盆她也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把陽台擺得滿滿當當。“現在用水也友善了,以前在趙家窪,人吃水也得省着用,那還舍得用水澆花。”

如今的趙家窪全村進行了複墾,種上了耐旱的油松和中藥材,成為苗木種植基地。原來的村委會也成了小型展覽館,展覽館外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趙家窪村視察時的照片和相關介紹,裡屋炕上是原趙家窪的沙盤模型。作為岢岚縣黨性教育基地,趙家窪村正在給越來越多的遊客講述着呂梁山上的“脫貧故事”。

在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岢岚縣有116個村莊完成整村搬遷,2561戶6127人全部住進新房。作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根本途徑,“十三五”期間,山西省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2萬人,同步搬遷11萬人,建設集中安置區1122個,并通過産業發展、就業幫扶、社群治理、權益保障、公共服務等配套措施,確定搬遷居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

從“莊稼人”到“城裡人”

在劉福有位于廣惠園的家中,擺放着兩套婚紗照:一套是15年前女兒在照相館給父母合成的,另一套是2021年8月2日在縣城的影樓拍攝的。

“2021年是父母結婚55周年,一直以來就有個願望,希望媽媽穿上婚紗照一張真正的婚紗照。”劉福有的女兒劉彩青在一次回家看望老人的時候,給老人說了自己的想法。“早就希望能為他們補拍一組婚紗照,但母親覺得穿婚紗照相那是年輕人的事。”

早在15年前,劉福有夫婦結婚40周年的時候,女兒劉彩青就曾用一寸黑白照片到縣城的照相館為父母合成了一張婚紗照。

劉福有和老伴育有一兒四女,大女兒劉彩雲嫁到了岢岚縣城,三女兒劉彩青嫁到了鄰近的山陰縣,其他幾個孩子都在外地務工。“兒子女兒都當爺爺奶奶了,咱再照婚紗照總是覺得别扭。”

最終,在兒女們的勸說下,楊蛾子同意了補拍婚紗照。“在縣城最好的婚紗影樓,媽媽成了那天最引人注目的主角。”劉彩青一直為父母張羅補照婚紗照的事,“父母那一代人,為了兒女辛辛苦苦一輩子。我也終于實作了為他們補照婚紗照的願望。”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山西忻州劉福有一家:拔掉窮根換新貌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21年8月2日,兩個女兒和劉福有老兩口在影樓補拍婚紗照。

“這幾年家裡喜事不斷,兩個外孫都考上了大學,去年還抱上了曾外孫。”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劉福有對生活很是滿足。每次家中有客人來訪時,劉福有總會拿出婚紗照給客人介紹,老伴楊蛾子在一旁也總會覺得不好意思。

搬遷後,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劉福有和楊蛾子都成了廣惠園小區的清潔員,兩個人每月一共有2100元的收入。劉福有還是社群的政策宣傳員,疫情防控期間,他還會把疫情防控知識和防疫政策向社群居民進行宣傳,“也會宣傳家庭文明建設方面的東西”,每年有4000元的補助。

“環衛工一年下來能掙兩萬五,還有光伏扶貧全年能收入3000元。”劉福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退耕還林補助、農資補貼、低保、養老保險、老年生活補貼,“再加上其他的,2021年收入就有5萬元。”

在占地700多畝容納兩萬多人的廣惠園小區,學校、幼稚園、醫院、休閑小廣場一應俱全。為了繼續幫扶搬遷的村民,扶貧工作隊也原班人馬搬到了廣惠園,在社群設立了工作站。“工作隊不僅不能撤,還要扶上馬再送一程,幫助這些鄉親們适應新的生活。”

楊蛾子是一名老黨員,現在還是社群的積極分子。但剛搬家時,她并不适應“城裡人的生活”。“剛來的時候不會唱歌跳舞,從小在村裡長大,習慣了每天下地幹活兒,幹點活兒晚上好睡覺。”那一段時間,還不适應城裡生活的楊蛾子有幾次一大早就叫上老伴,回趙家窪地裡幹活兒。

從初來乍到的不适應,到真正融入“城裡人的生活”,楊蛾子現在已經是廣惠園社群活動的積極分子。

“廣惠園社群1.37萬多人,搬遷戶就有5000多人。他們面臨着從農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過渡,以及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裡的這些老人們來說,這個過程是最難的。”廣惠園社群黨支部書記、主任尹建明告訴記者,為了解決搬遷人口的實際問題,縣裡在社群設立了便民跟進服務平台,為社群居民,尤其是搬遷戶解決戶口辦理、就業與教育訓練、法律咨詢等便民服務。“除此之外,我們還發動黨員深入搬遷戶,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社群活動。”

2018年7月,岢岚縣還引進了一家箱包皮具廠,在廣惠園社群建起了扶貧工廠。“130多名勞工,女性占九成以上,其中包括25名貧困婦女,大多是留守婦女。”公司負責人陳美華告訴記者,扶貧工廠中的房間目前以箱包生産為主,主要是出口訂單。“按件計酬,一般都能拿到2000元到3000元。既解決了搬遷貧困戶的就業問題,也解決了婦女就業。”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針對易地搬遷比較集中的社群,忻州市通過強化産業就業扶持,建構起“縣有産業園區、鄉有扶貧工廠中的房間、村有家庭工坊”的新型産業扶貧格局。目前,全市建成扶貧工廠中的房間167個,培育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78個,鼓勵發展合作社1.4萬個、家庭農場2175個,建成“一村一品”基地4002個,讓搬遷群衆守住“穩穩的幸福”。

記者手記

寫好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

□ 姜軍旗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是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總書記開出藥方:易地搬遷,挪窮窩、拔窮根,徹底解決。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叮囑的扶貧要精、要準,要因地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按照這個思路,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

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趙家窪村村民在搬遷之初,都有一種“故土難遷”的情懷。老百姓最擔心的是住新房,錢從哪裡來?搬家容易,沒了地以後怎麼生活?住在村裡,窮是窮,但水不要錢,也沒有物業費、暖氣費,搬家後沒有生活來源怎麼辦?

一戶一策,精準對接,每家至少解決一個勞動力就業,讓生活來源有保障。在扶貧工作隊挨家挨戶“算經濟賬”後,最終打消了村民的顧慮。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生事業發展。如何做好群衆就業、産業發展、社會融入等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重點工作,確定搬遷群衆穩得住、有就業、逐漸能緻富,才是最關鍵的,也是老百姓最關心的。

作為國家易地搬遷重點省份,“十三五”期間,山西省易地搬遷總人口47.2萬人,建設集中安置區1122個。山西省采取一系列靈活的幫扶舉措,累計送崗穩崗拓崗30.3萬個、教育訓練11.8萬人次,促進搬遷群衆發展産業、穩定就業,實作了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就業幫扶全覆寫。與此同時,把集中安置區和搬遷群衆作為防止規模性返貧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群體,把後續扶持作為重中之重。

因地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鄉親們搬出來後,讓他們穩得住、能緻富,才能真正紮下根。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為砥砺前行的強大動力,變為人民生活的美好現實,才算寫好了易地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姜軍旗

責編/侯曉然

審簽/志飛

監制/席淑君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山西忻州劉福有一家:拔掉窮根換新貌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