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寸之間傳承文化遺産|新知

【現象】翻動書頁、調測曝光、腳踩快門、為文獻“拍照”……近年來,許多圖書館借助縮微技術搶救、儲存珍貴文獻。一本本珍貴的古籍文獻轉化為縮微膠片,可在恒溫恒濕的庫房中長期儲存。縮微技術因膠片儲存占用空間小、儲存壽命長、便于轉化利用等特點,在文獻保護儲存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方寸之間傳承文化遺産|新知

(圖源網絡)

【點評】

古籍保護,有着接續曆史、傳承文脈的重要功能,包含媒體保護和内容保護兩個層次。對于前者,最好的辦法就是修複并将其置于合适的存藏環境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翻閱觸動。而後者則要求将文獻上的内容有效利用好、傳播好,真正發揮出其曆史和文化價值。

縮微技術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為有效的珍貴文獻長期儲存手段。一方面,儲存縮微膠片所需空間遠小于紙質書籍;另一方面,比起儲存期短的磁盤、CD光牒等媒體,縮微膠片能儲存500年以上,有顯著優勢。縮微拍攝後,古籍原件可以被更好地保護起來,古籍的内容也能“化身千百”、廣為傳播,而不是被“束之高閣”。很大程度上,縮微技術解決了古籍文獻“藏”與“用”的沖突,是以,被廣泛應用于文獻長期保護,尤其是珍貴古籍文獻的搶救、儲存、保護和傳承。

利用縮微技術進行古籍保護在大陸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早在1985年,大陸就正式成立了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開啟了利用縮微技術規模化搶救保護珍貴文獻的程序。截至目前,全國文化系統文獻縮微搶救工作已完成8800餘萬拍,膠片長度達7000公裡,累計拍攝搶救各類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民國書報刊約20萬種,書頁約1.5億頁,其中不乏《趙城金藏》、敦煌遺書這樣的國寶級古籍善本。不斷累加的資料,照見大陸古籍文獻縮微工作的豐碩成果。

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古籍,是全社會的共同課題。保護好古籍文獻,不能隻靠縮微技術“單打獨鬥”,還需要與古籍數字化和影印出版等攜手并進。對古籍進行數字化轉化,可以友善更廣大的讀者群體進行檢索閱讀;影印出版,有助于讓古籍走向更多讀者,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不同方式互相配合、協同發力,才能兼顧古籍的原生性保護、再生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長久地儲存好我們的曆史文化遺産,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古籍既是文物,也是珍貴的不可再生文獻資料,不僅訴說着過去,也影響着當下和未來。小小膠片,不過方寸大小,卻可以記錄古聖先賢的智慧,傳承源遠流長的文脈。得益于縮微技術、數字技術等廣泛應用,如今越來越多古籍文獻“壽命”更長、“人氣”更旺。面向未來,推動更多古籍文獻“活起來”、火起來,定能讓珍貴文獻代代相傳,為全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曆史文化滋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