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搭一方新舞台 道一番中國味——節日晚會轉型中的青年力量和創新表達

搭一方新舞台 道一番中國味——節日晚會轉型中的青年力量和創新表達

河南衛視《端午奇妙遊》舞台劇照。受訪者供圖

搭一方新舞台 道一番中國味——節日晚會轉型中的青年力量和創新表達

湖南衛視2021—2022跨年晚會舞台劇照。受訪者供圖

搭一方新舞台 道一番中國味——節日晚會轉型中的青年力量和創新表達

四川衛視《2022花開天下·國韻新年演唱會》劇照。受訪者供圖

今夜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以傳統文化為浚源、将舞台藝術作萃集,在遏雲響清、舞轉回袖之間,為廣大觀衆帶來全新的視聽盛宴。近兩年來,各電視台及網際網路平台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相繼推出多種主題鮮明、特色各異的節日晚會。“刷屏”與“出圈”的背後,折射着節日晚會作為一種舞台藝術形式,在策劃理念、整體叙事上的逐漸轉型。

去套路化、去流量化的積極嘗試延展出更多元的創作空間,讓晚會制作能夠不囿于“慶祝節日”“文藝會演”的刻闆定位,而是作為一場群衆性文化實踐,為“闡釋好文化之美”這一宏大命題增添注腳。

在節日晚會驚喜頻出的背後,年輕的創作力量不容忽視。一台節日晚會,如何立足傳統融入現代元素,怎樣在前沿技術的賦能下創新藝術表達,實作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其幕後青年主創團隊正基于年輕态的視野、不落窠臼的思路、與時俱進的藝術審美,給出不同以往的理念和創意。

1.從娛樂晚會到文化晚宴

在很多人印象裡,節日晚會往往等同于歌舞獨幕喜劇和明星大腕的“拼盤”會演。但最近兩年,我們觀察到不少觀衆對此類晚會的審美疲勞越發明顯了。頻頻“出圈”的,是非“晚會體”的晚會——内容上更突出文化内涵和思想性,編排上更突出統一連貫的主題,形式上更像一部完整的劇情片,而非節目“串燒”。

2021年,在各大媒體平台頻頻刷屏、被網友稱為“現象級”文化傳播的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晚會,便是内容、形式都更偏向于“文化影片”的創新之作。

《七夕奇妙遊》晚會,整個節目延續了河南衛視春晚的叙事脈絡,以三位“唐宮小姐姐”夜遊洛陽的視角展開。她們穿梭在盛唐時期的洛陽城,一路上“遇見”諸多曆史人物和流行于當地的皮影戲、戲曲等傳統文化載體,還參與了七夕乞巧等傳統儀式。通過一個主線串起舞蹈《龍門金剛》、歌曲《給女孩》、戲曲《愛》、器樂演奏《破陣樂》和歌曲《為自己鼓掌》《夜空中最亮的星》,使一台晚會節目如同一部兼具故事性、文化性、觀賞性的“影片”。

河南衛視相關主創人員曾透露,從春晚作品《唐宮夜宴》開始,同仁們都在思索,到底是什麼讓台裡的節目得到這麼多認同。多次複盤中,一個思路逐漸清晰起來——在深厚的傳統文化中找到真正能引起共鳴的内容,并完全轉變過去電視台做晚會的思維,做适合手機小屏傳播的節目。

為什麼讓傳統文化唱主角?在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晚會執行策劃徐娜看來,文化有穿透古今、直抵人心的力量。同時,“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相貼合、與當代人的情緒産生共振,能迸發出深層的活力”。

徐娜介紹,在晚會策劃中,傳統文化的綿延縱深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成為串聯起系列晚會的整體“坐标系”的關鍵。坐标系的橫軸望向曆史,如《洛神水賦》的光影浮飛、《蘭陵王入陣曲》的慷慨激越、《麗人行》的婉轉雍容,曆史故事與民間習俗經由傳統樂器、古詩詞的襯托呼應,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厚重與絢爛。坐标系的縱軸則照進未來,如《天地之中》讓太極與航天科技交織成視覺奇景、《芙蓉池》令時光倒流,在洛陽應天門下踏歌起舞,以繁華笙歌還原盛唐之美。創意驅動、美學引領、科技賦能三大動能,推動着晚會的卷軸緩緩展開。

觀衆審美情趣的變遷,同樣是推動晚會策劃轉型的重要力量。“廣大觀衆一直在引領我們的腳步——他們的正向回報,堅定了我們紮根黃河文化、打造文化精品的決心。在感應觀衆訴求、積極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共同描繪出傳統節日晚會的‘美’。”徐娜說。

徐娜還告訴記者,即将到來的河南衛視虎年春晚,将通過演繹“年宇宙”概念,繼續打造文化晚會品牌效應,他們正為此加緊籌備。與此同時,多家電視台、網際網路平台也都有意在春節晚會上打出“文化牌”“曆史牌”。從娛樂晚會到文化宴席,節日晚會“轉型潮”已經到來。

2.“流量”正褪去,内容仍為王

“在節目策劃初期,我們就摒棄了唯流量的思路,選擇貼近國風圈粉絲的愛好,做精‘國風’‘國韻’‘國潮’風格。”談及搭建内容的初心,四川衛視《2022花開天下·國韻新年演唱會》總導演、80後青年馬玉琪這樣說。

2021年,不少節日晚會在策劃上作出了類似選擇——有意“去流量化”,轉而打造各具特色的内容IP。

“花開天下”,便是四川衛視自主打造的原創跨年IP,意在吸引年輕閱聽人群體,深耕國風垂直類别,推出沉浸式國風音樂秀。

如何充分表達國風元素?技術上的突破是第一步。“我們創新晚會形式,打破了演唱會的空間設定。”馬玉琪介紹,“用主舞台、XR視覺呈現方式和外景共同創造了三個奇幻空間,着力打造‘浸沒式國風戲劇幻境’。”前有骠騎将軍在雷電烽火中傲然挺立,後有長安姑娘望斷長夜、化身為孤寂又雬美的古長安樓閣……先進技術為藝術想象賦能,在虛實結合中為觀衆暈染出一幅極具東方韻味的寫意畫。

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中營造屬于巴蜀“千古一壤”的美感,馬玉琪和團隊在舞美設計上走出一步“險棋”。“我們将真實自然世界的草木花樹聚于方寸舞台之間,還在舞台中央設計了一個湖泊。”馬玉琪回憶着布置實景舞台的點滴細節,“為了呈現出更自然更真實的效果,我們在種上植物後,每天給它們噴四次營養液。在舞台上養了3天,才開始彩排。”

除了舞台表現,晚會在節目編排上也不拘泥于特定形式、領域和閱聽人圈層,而是積極打破樊籬,實作内容“破圈”。開場大秀《跨越時空遇見你》中,永陵二十四伎樂搭配四川愛樂樂團,西方交響樂、中國傳統國樂、現代電子音樂結合電競遊戲元素,上演精彩的中西鬥樂,近乎失傳的古樂器以一種現代、新潮的方式“聲入人心”。

在馬玉琪看來,“國潮”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性表達;鐘愛“國潮”,是年輕人擁抱傳統文化的一種新姿态。“現在的年輕人出生在一個好時代,擁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他們主動擁抱傳統文化、探索傳統文化之美,是我們國家文化傳承的未來。”是以,以青年人的話語和喜好去闡釋中華傳統文化,成了晚會策劃人的新課題。

3.全民參與,更多普通人登上“舞台”

晚會類節目的忠實觀衆不難發現,普通人在舞台上的亮相變多了,并且不隻是“陪襯”的角色,常常成為某一節目或環節的主角。

在2021—2022跨年晚會中,湖南衛視便打出了“全民跨年”概念。“過去的2021年,有太多‘高光時刻’,構成了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抗擊疫情、鄉村振興、迎接冬奧……一個耀眼的時代,是由每一個耀眼的人彙聚而成的。祖國的高光時刻裡,每個築夢者的光如此美麗。”在“你就是光”的大主題下,晚會主創導演、90後青年謝劉家潤和團隊嘗試打造一場“全民跨年”的晚會,希望讓每位觀衆都成為發光體。

團隊在舞台中央精心設計了一棵巨型“光芒之樹”。“每一片‘葉子’都是一個小螢幕,上面展示觀衆們演唱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被‘輸送’到‘樹幹’,在大屏上彙聚成所有人的大故事。”謝劉家潤介紹,“光芒之樹”的寓意,是個人奮鬥融入時代奮鬥,一同發光。

這台晚會上,各行各業“素人”輪番登場。例如醫護人員、警察、消防員版本的《天上飛》,用炫酷的說唱宣傳反詐騙、消防和防疫常識。富有張力的舞台表現,展現了“逆行者”生動鮮活的一面。

為了讓觀衆更廣泛地參與互動,主創團隊創新設計了“全民連麥”環節,邀請普通觀衆與演員“跨屏”合唱、直播互動。在音視訊技術的支撐下,晚會呈現了“萬人跨屏同框零點大合唱”的盛大場面。

“作為零點‘壓軸’曲目,今年全體演員和觀衆一同唱響《我愛你,中國》。一位網友說,在跨入新年的一刻,沒有任何語言能表達内心的激動,可全民參與歌唱祖國——唱出了我們的心聲!”謝劉家潤回憶起全民合唱時,内心依然澎湃,“大江南北,線上線下,我們的舞台在人們的歌聲裡變得如此廣闊。”

今日頭條2021開年演講的“真知灼見”,“中秋之夜”的雙人舞《皎·灼》,“稻花香裡說豐年”國慶特别節目中的《田埂上的芭蕾》等,無不是将藝術理念、審美追求與廣大閱聽人産生聯結。

文化專家評論道,節日晚會的意義在于人們通過共同觀看節目的方式,在特殊的時間彼此聯結,共同紀念、慶祝生命中的精彩瞬間,以此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這或許是“全民晚會”形式受到歡迎的深層原因——藝術之美的締造者,時代精神的創造者,優秀文化的傳揚者,也是千千萬萬人民群衆的一部分。(本報見習記者 王禹欣 本報記者 李丹陽)(本期選題支援:王勝昔、周洪雙)

來源: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