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嶺關古稱“白皮關”,“石嶺鎮”,位于忻州關城村北,陽曲縣大盂鎮上原村北二裡的地方,是忻州與太原的分界點。東靠小五台,西連官帽山。山勢峻險,關隘雄壯,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太原通往代、雲、甯、朔的交通要沖,素稱太原忻定出入之門戶。圖為太原府至忻州之間的石嶺關。
石嶺關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陽曲縣志》記載,“明築土城戍守,萬曆年間改築石城”。據實地考查,城方圍1.25公裡,原有内、中、外門三道,每門相距約150米。内門洞頂築有“觀音閣”,外門洞頂建有“三義廟”。石城于1920年修建平遙至忻州公路時拆毀,三義廟尚存部分遺迹。時下古關内、外兩門均毀,僅存中門,名曰“耀德”,系萬曆二十四年(1596)所建。圖為石嶺關。
相傳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轍,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忻州地區,春秋時大部分屬晉地,戰國屬趙,秦漢屬太原、雁門、太平等郡。圖為忻州,南端邊界。
三國時期魏國設定郡縣,由秀容縣負責管理。唐代時期命名為忻州,隸屬定襄郡。民國時期改州為縣,隸屬于山西雁門道。1983年,忻縣地區改為忻州地區。2000年,經國務院準許撤銷忻州地區和縣級忻州市,設立地級忻州。圖為忻州南端邊界。
忻州市,古稱“秀容”,簡稱“忻”,别稱“欣”。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長城與大同、朔州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内蒙相望,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南屏石嶺關與太原、陽泉、呂梁毗連。圖為忻州最南端界碑。
雁門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甯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圖為一片蕭索與蒼涼的雁門關。
雁門關的圍城随山勢而建,周長5公裡多。城牆的南端分别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将李牧,現僅存石台、石獅子、石旗杆和數通明清碑刻。圖為雁門關。
現在的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