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丨這些社群的老年人,生活過得有滋味

新春走基層丨這些社群的老年人,生活過得有滋味

在長者飯堂包餃子,老人們找到了在一起的快樂。中房報記者 陳标志/攝

開欄的話

對中國人來說,年是一個溫暖的字眼,無論工作多麼繁忙,都要風塵仆仆地趕回家鄉和親人吃一頓團圓飯,在年的這個時間刻度上,也記錄着國家和社會的深刻變遷。從1月17日起,中國房地産報融媒體開設“2022新春走基層”專欄,講述本報記者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群衆生活、深入企業生産,捕捉溫暖人心的動人故事和鏡頭,感受時代發展的強勁脈動,聆聽大國前行的铿锵足音,洞察美好生活背後的奮進力量,傳播房地産行業在國家經濟和人民美好生活前進發展中貢獻的力量與成績。

徐凡淋 張志強 中房報記者 郭家豪 陳标志 上海、長春、海口報道

陽光充沛的露台,悠揚輕快的音樂,緩緩飄動的紗簾,香氣襲人的咖啡。近期,上海浦東新場鎮“長者稻花咖啡屋”開業了,咖啡屋位于新場鎮社群綜合服務中心,對新場鎮戶籍年滿60歲的老人免費開放。

虎年春節将至,城市的街道上已經張燈結彩,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張阿姨又拉着好姐妹潘阿姨過來長者稻花咖啡屋“打卡”:“這裡很好的,沙發夾座、留聲機音響,在這裡能喝上免費的咖啡,與三五個好友聊天,惬意。”

已經78歲的潘阿姨依然精神抖擻,記者得知她不僅是咖啡屋的客人,還是常常來社群綜合服務中心幫忙的志願者,計劃着以後參與烘焙制作。“我夫妻身體不好,之前就帶他來樓下的老年日托,非常友善和安心”。潘阿姨說:“老年人要多多參與社群活動,既充實了自己的生活,更讓我們有一種重新發光發熱的自豪感”。

“四不離”:上海原居養老新模式

新春走基層丨這些社群的老年人,生活過得有滋味

老人們看節目表演。上海助老中心供圖

上海一直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根據上海市統計局2021年5月18日釋出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上海常住人口2487.09萬人,其中60歲以及以上人口為581.55萬人,占23.4%,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在養老這個棘手的社會問題上,上海聚焦社群養老服務這個突破口,以“嵌入式布局,開放式營運”為路徑,在“居家為基礎、社群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基礎上,将散落在社群中的公房積聚起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破了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難題。

“原居”養老新模式就是特點之一。松江區黃橋村屬于傳統純農地區,老年人口占全村的35.67%,老齡化問題較嚴重。從2018年開始,黃橋村實施農村宅基地改革項目,讓村民從破舊的老房子整體“平移”到了舒适的新居所。同時還為老年人打造幸福老人村、櫻花廣場、休閑步道、健身設施等公共服務配套,從根本上改善了老年人居住環境。

“不用出村就能安度幸福晚年,我們老年人越活越精彩。”63歲的唐阿姨說,她的生活狀态正是松江區探索“原居”養老新模式的成果。

“以前我們住的是上世紀80年代建的老宅,一到下雨就滲漏,現在都住上了小别墅,通了天然氣。”唐阿姨指着自己白牆黛瓦的樓房,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九亭鎮是松江區“居家環境适老化改造”的試點鎮之一,參與頤景園居民區适老化改造的從業人員說:“老年人年齡大了行動不便,一些人性化的設施可以幫助他們的日常起居”。

不離家、不離土、不離鄉、不離村就能安度幸福晚年,作為“原居”養老模式最具典型示範的黃橋村、九亭鎮頤景園居民區,被評為“2021年全國示範老年友好型社群”。

上海首創的社群嵌入式養老服務,其寶貴經驗之處就是結合了中心城區和農村地區的不同地域特點,探索出了社群嵌入式養老和社群互助式養老模式,走出了一條中國大城養老的“上海模式”新路。

長春:大食堂解吃飯之憂

新春走基層丨這些社群的老年人,生活過得有滋味

蘭州社群養老基地的老人們中午就餐。張志強/攝

73歲的王阿姨,很滿意社群的大食堂。

“有了這個大食堂,現在生活友善了。”王阿姨高興地說,這真是解決了我的一大難題。

王阿姨所說的大食堂就是長春市蘭州社群一個養老基地的食堂。這個養老基地是由長春市星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造的養老服務綜合體,集日間照料、愛心超市、理療康複、家政服務、老年教育于一身。2021年8月末,經過近5個月籌備,養老基地居家養老百姓大食堂開門營業,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同時為社群居民提供中晚餐。

2020年年底,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23條政策舉措,明确指出支援在社群綜合服務設施開辟空間用于“一老一小”服務,探索允許空置公租房免費提供給社會力量供其在社群為老年人開展助餐助行、日間照料、康複護理、老年教育等服務。

蘭州社群養老基地位于長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堰街新星宇和邑C區,這裡原來是蘭州社群的辦公地,2021年3月份,社群搬離後這裡就被空了出來,長春市星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作為社會組織進駐到這裡,社群為其提供了免費的養老用房,經過審批後将此處改造成了養老基地。

養老基地有日間照料、愛心超市、理療康複、家政服務錢,現在又新增了助餐服務——居家養老百姓大食堂。群衆的獲得感又增加了。

養老基地負責人王立娟說,居家養老百姓大食堂采取自助餐形式,讓老人吃飽吃好。對于81歲以上老人,收費10元;71歲-80歲老人,收費12元;61-70歲老人,收費13元。社群居民如果想來就餐,會員收費16元,非會員收費17元。

記者在和就餐的王阿姨聊天時得知,她今年73歲了,兒女都在外地打拼,平時家裡就隻有自己一個人。王阿姨說,以前自己在家總想“對付”一口,前一天做的飯菜吃不完扔了怪可惜,就隻能放冰箱第二天拿出來熱熱再吃,總是吃剩菜剩飯。現在有了這個百姓大食堂友善了許多,每天飯菜不重樣,幹淨衛生,“真是解決了我的一大難題”。

王立娟說,她們的養老基地模式于2015年9月創辦,目前已經建立了6個養老服務點,為了長期經營下去,一直在“微利”中前行。

王立娟告訴記者,社群提供的用房為他們節約了部分成本。

對于在養老服務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王立娟說,現在有一些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項目,如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可以享受200元家政服務消費券,但是需要養老服務機構投标,她希望政府部門能簡化流程,讓好政策實實在在落地。

記者從蘭州社群了解到,目前社群把加強黨建引領作為一條紅線,以“黨建+物業”作為建設“紅心物業”服務基石,協同駐區機關、物業、社會組織和志願者聯盟,共同創造群衆難題合解、困難群衆合幫、志願服務隊合作的和諧家園新局面。

海口:建構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新春走基層丨這些社群的老年人,生活過得有滋味

社群志願者為老人理發的過程,也是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房報記者 陳标志/攝

海口市瓊山區城東社群“長者飯堂”裡分組包餃子比賽,76歲的林維興與老伴分在一個組。

這位土生土長的海南“阿公”,一開始對北方的面食顯得有些難以适應,他包成的餃子“餡少皮大”,而且黏合不牢“露了餡”,逗樂了同伴。

像這樣的“長者飯堂”,目前在海口主城區有56家,基本上形成了主城區全覆寫。“長者飯堂”成為海口市社群養老的一種形式。

海口市于2002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是海南省老齡人口最多的市縣。據資料統計,至2020年末,海口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到29.97萬人,占全市戶籍總人口比例的15.81%。“十四五”期間,海口市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趨勢将進一步加劇,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一定的壓力。

在位于海口市龍華區圖書館二樓的金山大社群綜合服務中心,記者雖然沒有趕上“長者飯堂”的用餐時間,但整潔的飯堂及簡潔的室内裝飾,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飯堂是憑卡就餐制,主要服務60周歲及以上老年群體,分黃卡(普通卡)、綠卡(優撫對象)和紅卡(特困戶),分别對應不同的人群。”海南友善社工機構駐點負責人黃燕告訴記者,“四菜一湯”的标準餐費為16元,這筆費用由“政府補貼+營運機構讓利+個人自費”組成,持綠卡就餐每頓自費3元,紅卡就餐全免費。

“2020年10月,金山大社群綜合服務中心對外開放,服務中心輻射周邊7個社群10多萬人,‘長者飯堂’隻是社群服務的内容之一。”黃燕告訴記者,整個服務中心面積850餘平方米,設有日間照料室(床位)、按摩椅室等老年人休閑場所。

記者在采訪中見到,今年50歲的林女士放下了手頭的生意,專門到城東社群做志願者。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的林女士笑着告訴記者,自己做志願者,一方面可以幫社群服務做點事,另一方面也提前感受一下老年人的生活。同樣在社群做志願者的林紅是一名理發師,來海南13年一直做義工為社群老年人理發。

她們與許多社群義工做着相同的事情:不僅力所能及地替老年人做一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與老人們聊聊天、拉拉家常的“心理關愛”。

黃燕告訴記者一個情況,社群養老社工的待遇普遍過低,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幹這一行。“出于對專業的執着和熱愛,是以我社工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這一行業。”黃燕告訴記者,但年輕人也得回到現實當中,每天都在承受房租、水電、餐飲及社交等生活開銷的巨大壓力。

“居家養老”目前在海南還是大衆養老方式,但對于失能失智老人如何養老,海南愛至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磊說,“我們在海南從事養老服務已經20年,這20年服務過老人5000人左右,其中多數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感受特别深。”許磊認為,對于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居家養老更好一些, 現在的“智慧養老”已經為居家提供更便捷的途徑。但對于失能失智老年人,許磊認為更合适“機構養老”。許磊建議,商業險應該對社會養老機構開放“特種意外險”,因為失能失智老年人更容易發生意外。

黃燕、許磊等人提及的一些問題,當地政府部門也在着手逐一落實。

“目前海口現有養老機構34家(包括省托老院),總床位數8924張,其中機構養老床位6603張,60歲以上老年人每千人擁有床位29.78張。長者飯堂56家,建成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87家。”海口市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海口市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居家和社群養老服務保障,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建構“15分鐘養老服務圈”,大力推進網際網路+居家和社群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數字賦能為老人的幸福加“碼”。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大陸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億,占總人口的18.7%。預計“十四五”時期,大陸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過3億,占總人口比例超過20%。大陸将由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為此明确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

新的一年,上海的張阿姨、潘阿姨,長春的王阿姨和海口的林維興老人,他們的長者生活會更幸福、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