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封了一百多個侯爵,為何最後隻剩下5個?真是因為兔死狗烹?

功臣也是分品級的。

漢之前,人臣功有五品:

以德立宗廟定社稷的,叫勳。

比如,元勳,即指最初立宗廟定社稷的,開國之有大功的,就叫元勳。

以言而成事的,叫勞。

勞是比較苦的,因為讓君主聽自己的話,是很難的,是以勞苦,這是文臣之事。

用力的定江山的,叫功。武将就是用力,出力的得功,出力越多,功越高。當然了,功太高也不好,因為功高蓋主,向來都是武将才會有的解決。

明其等的,叫伐。即能明确功勞等級之事的,就稱“伐”。

積日累月,踏踏實實靠時間積累資格幹上去的,叫“閱”。

劉邦封了一百多個侯爵,為何最後隻剩下5個?真是因為兔死狗烹?

如何表彰這些功勞?

其實是個很難的問題,凡能參與江山社稷,莫不以為自己功大的,同時,認為别人功勞小。劉備封五虎上将,關羽首先不服氣,他覺得黃忠這種老匹夫怎能跟自己相提并論。

是以,君主對于功臣的安排一向很為難。

漢代以前是封爵,西漢初,漢高祖就采用的封爵之法。所謂“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流苗裔”。

封爵的時候,皇帝要盟誓,讓功臣們放心,漢高祖的誓詞說:

“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甯,爰及苗裔。”

這是對于功勞的褒獎,也是一種保證,大概意思是,當黃河不再流,當泰山沒有棱角的時候,當天地日月不再旋轉,你們的封國(地)也不會再變,并且世代傳下去。

這話未必是虛僞的,因為能當皇帝,肯定不是靠一個人,而是靠一個團隊。最初,皇帝很感激幫他打天下的人的。封爵的用意,也無非是讓他們感激、滿足,并拱衛江山社稷。

但世界上的事情總是事與願違。

漢高祖封了很多功臣,有一百多人。

但到了漢武帝太初年間,也才百年而已,隻剩下五個侯。其餘的全部坐法殒命、亡國。

漢武帝之法雖然苛刻了一些,也是有意削弱功臣爵位,

但客觀地說,這些失爵亡國的,多數都是咎由自取。

司馬遷曾感歎其原因,說“忘其昭穆,或殺身隕國”。

功臣爵位傳世一久,後代人便分不出昭穆,忘了自己的親疏遠近,這就是尋死之路。

這好像也是一條規律,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貴也不例外。

是以,漢初失侯者,最大的原因是,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人性的惡事全幹了。

比如陽陵侯,第一任陽陵侯傅寬,本是魏國的大夫,反秦時起兵橫陽,跟着劉邦入關中。他是劉邦的右騎将軍,打項羽、滅齊,都是很有功勞的。到了他的後代,傅偃,就跟着淮南王謀反,淮南王的故事我們講過,做事幼稚得很,然後被除國了。

比如曲逆侯陳平,他從項羽那裡跑到劉邦那裡,出奇謀,建奇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即便劉邦死後,呂後也很看重他。到第四世曲逆侯陳何(陳平的重孫),已經無法無天了,他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強占人妻,直接被處以死刑,國除。

劉邦封了一百多個侯爵,為何最後隻剩下5個?真是因為兔死狗烹?

留侯張良,功蓋西漢,為人低調,頗受好評。但到她的後代張不疑,就把這種遺傳自張良的奇謀用來謀殺官員,當死,贖為城旦,國除。

張良之後,尚不能免,況他人哉。

劉邦封了一百多個侯爵,為何最後隻剩下5個?真是因為兔死狗烹?

人們對于功臣良将,總是感歎“功高蓋主”、歎息“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隻有司馬遷,把這些功臣良将一個一個列出,才能看出,凡事之成,必有其因,凡事之敗,也必有其因。

帝王之心,人臣難改。但為人根本,是可以自己要求自己的。

司馬遷列了一張大大的表格,每個功臣列侯,都“謹慎始終”,從其始終,觀其大體,而把其中隐明之處,表示出來,有疑者空缺不論。

目的隻有一個: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所謂志古之道,是以自鏡也,事情雖然未必盡同,但是總有于己有所益,有所警示,有所正身之處。

不幸的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少,能做到的卻沒幾個。

作者:李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