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太監小德張衣錦還鄉回靜海,請全村吃肉包子,一位鄉親差點撐死

時光倒流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後當權時,有兩位頗有權勢的太監,一個是大總管李蓮英,其次當數小德張。張祥端字雲亭,宮号小德張,排行蘭字,宮内起名張蘭德,慈禧太後賜名恒太。他原籍靜海縣南呂官屯,出生于清光緒二年(1876),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入宮,清宣統元年(1909),小德張以太後宮大總管的身份,衣錦還鄉,當時轟動天津衛、靜海縣。

小德張生在窮人家,父親打漁、務農,母親唐氏是家庭婦女。小德張兄弟三人,哥哥張月峰,自幼在首飾銀匠鋪學徒,小德張行二,底下還有個弟弟。

大太監小德張衣錦還鄉回靜海,請全村吃肉包子,一位鄉親差點撐死

靜海老照片

小德張12歲時,正逢天下大旱,家無隔夜之糧,大年初二父親讓他跟哥哥一起,到姑奶奶王姓家裡拜年。姑奶奶家有輛大套車很講究,小德張十分羨慕,回家後就跟人打聽怎樣才能發财,也要置輛大套車。

當時靜海、大城兩縣,以出太監著稱,李蓮英就是大城縣人,當地人叫“幹皇差,當老公”。小德張憑一時血氣,拿着一把鐮刀、一根繩子進了牲口棚,自己動手淨身。他母親發現後悲痛欲絕,趕忙用香灰急救,幸免喪生。

清朝曆代太監,凡是淨身後,閹割下來的陽物,家裡人稱它為寶貝,要用油炸透,用油紙包好後,放在“升”裡,垂吊在高處僻靜的房梁上。到這個太監死的時候,将他的寶貝放在棺材裡,意思是說,“這輩子六根不全,來世還可變成整身”,地位最卑微的的小太監,也不能忘記這件事。

大太監小德張衣錦還鄉回靜海,請全村吃肉包子,一位鄉親差點撐死

小德張

小德張當小太監時,回過一次老家,那是他父親去世,請假回家辦喪事,宮裡的師兄弟們,給他湊了百十兩銀子。清宣統元年(1909),小德張已榮任太後宮大總管,官居二品,這時候他第二次回家上墳,說是衣錦還鄉。

那一次,随從的徒弟就有好幾十名,還帶着禦膳房的十幾個廚子。從北京坐火車路過天津時,天津巡警道楊以德——天津衛赫赫有名的人物字号,外号楊梆子,親自到車站迎接。小德張住進了日本租界芙蓉館,由徒弟張奎給他看門。楊以德來拜訪,張奎不許他進去,楊以德來了七趟,才見到小德張。

大太監小德張衣錦還鄉回靜海,請全村吃肉包子,一位鄉親差點撐死

到了楊柳青,靜海縣太爺宋大人來迎接小德張,換乘木船,縣太爺親自在禦河岸上拉纖,把他送到呂官屯。小德張讓禦膳房跟來的廚子做了幾個菜,請縣太爺赴宴。席上,小德張讓縣太爺一個菜,他把一盤子菜都吃光了,再讓一個,又吃光了,讓他喝湯,縣太爺把一碗湯咕咚咕咚全喝光了,讓他喝酒,他把酒全喝下去了。

散席後,縣太爺吃得酒飯過飽,動不了地,溜到桌子底下。小德張讓人把他攙扶出去,是以落了個“縣太爺溜桌”的笑話。縣太爺在呂官屯一直伺候到小德張回京,才回到縣裡去。

大太監小德張衣錦還鄉回靜海,請全村吃肉包子,一位鄉親差點撐死

小德張拿錢修了呂官屯廟。廟裡開光,連唱三天大戲,把天津名角元元紅、程永龍等人邀到呂官屯,唱戲、賀廟,給全村人看。又請全村父老鄉親吃牛肉餡包子,敞開了吃,有個本族人,差點撐死。

小德張放了三千兩銀子赈濟災款,又拿錢打了三口甜水井。給貧困的本家人張書田置了房子和地,給大哥張月峰蓋了一所大四合套,立了堂号——德本堂。随着清王朝的覆滅,1913年,小德張離開紫禁城,來到天津寓居,又發生了很多故事。

大太監小德張衣錦還鄉回靜海,請全村吃肉包子,一位鄉親差點撐死

靜海呂官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