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帶着皇太後、皇後及一衆妃嫔,浩浩蕩蕩從京師出發,開始了他人生的第四次南巡。乾隆皇帝的本意是想借着這次南巡,領略江南勝景,聽絲竹彈唱、吳侬軟語。不料聖駕到了杭州不久,便發生一起重大的意外。

閏二月十八日這天,随行的皇後那拉氏突然剪了自己的頭發,以此來勸谏乾隆要顧及皇家臉面,不要和江南的那些美女們厮混。但那拉皇後沒有想到,這次剪發事件,
讓她身陷萬劫不複之地。
第二天,乾隆便派人護送那拉皇後回京,下旨收繳了那拉氏曆次受封的冊寶,其中包括皇後一份、皇貴妃一份、娴貴妃一份、娴妃一份,這意味着那拉氏不僅失去了昔日的尊崇,甚至不如一名普通的嫔妃。
那拉氏回京後被打入冷宮,身邊隻有兩名侍女。經此變故,那拉氏很快病入膏肓,正當她奄奄一息之時,乾隆仍無恻隐之心,去了熱河避暑山莊。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那拉氏含恨而終,遠在熱河的乾隆絲毫沒有悲痛之感,下令讓那拉氏的兒子回京辦理喪事。上谕中明确規定,那拉氏隻能以皇貴妃的規格下葬,實際上在執行的過程中,喪事大打折扣。
那麼,從中我們就可發現兩個問題:一是乾隆既然将那拉氏打入冷宮,為何卻沒有廢除她的皇後名号?二是乾隆為何如此刻薄,一點不念及夫妻之情?
先來說第一個問題
那拉氏是在乾隆三十年二月被遣送回京城的,到次年的七月去世,經曆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乾隆完全可以下旨廢除那拉氏的皇後名位。顯然,乾隆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那拉氏斷發事件發生後,京城中的禦史言官們就不斷地上書為皇後鳴不平。比如刑部侍郎阿永阿就極力谏阻,乾隆不得不考慮到輿論的壓力,盡管早有廢後之心,但遲遲沒有行動。
那拉氏去世後,由于還是皇後的名号,而喪葬規格卻以皇貴妃之例。這又引起了禦史們的不滿。他們雖然沒有将矛頭明确指向乾隆,但以内務府承辦皇後喪葬不合體制為由,向乾隆皇帝表示不滿。
禦史們為那拉氏鳴不平,有禮有節無可指責,更何況禦史職責所在,在這件事上不可能視若無睹。而乾隆卻大發雷霆,對這些官員采取了嚴厲的措施,不是被發配邊疆就是革職查辦。
乾隆盡管采取高壓措施,但輿論仍然站在那拉氏這一邊,乾隆幾次下旨辟謠都無濟于事。直到十幾年後,仍然有人站出來為那拉氏說話。有一個生員在乾隆巡視盛京的途中攔駕上疏,請求乾隆公開認錯并下罪己诏,結果被乾隆處以極刑。至此,由那拉氏斷發事件引起的各種争議,才被逐漸平息。
再來說乾隆與那拉氏的感情基礎
那拉氏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後,第一位是富察氏。乾隆皇帝與富察氏的感情非比尋常,夫妻之間既有感情又有愛情。可是乾隆十三年,富察氏病逝。
發妻富察氏的去世給乾隆帶來了極大的打擊,此後的數十年歲月中,乾隆心中都無法忘懷。富察氏去世後第五個月,時為娴貴妃的那拉氏就被皇太後指定為皇後人選。隻是當時的乾隆還沉浸在悲痛之中,直到兩年多以後,才正式冊封那拉氏為皇後。
從内心來講,乾隆是不願意那拉氏入主中宮的,但在皇太後的催促下,孝順的乾隆也不得不遵從太後的懿旨,立那拉氏為繼後。
自富察氏去世後,乾隆每逢忌日,都會想起富察氏,而且寫下了很多懷念富察氏的詩文。那拉氏雖然出身沒有富察氏那麼高貴,但也是滿洲貴族之家的大家閨秀,性格端莊,為人随和,确實也是最佳的皇後人選。
乾隆與那拉氏的承歡的日子并不久,前後算來不過五六年的時間。從乾隆二十年開始,乾隆就很少臨幸坤甯宮了,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選秀女上,此後那些年輕漂亮的女子不斷被送進宮來,被寵幸被冊封。此時的乾隆早已經将那拉氏抛到了九霄雲外。
乾隆三十年的時候,就是那拉氏斷發的那一年,那拉氏已經是個中年婦女,時年47歲。這個年齡正是女人的更年期,性情不定容易發脾氣。斷發事件正是在那拉氏不受寵、更年期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發生的。
皇後斷發到底有多嚴重呢?說起來這也不算小事,因為按照滿洲舊俗,婦女隻能在丈夫或是父母去世的時候才能斷發,平日裡是不能剪發的。
其時乾隆和皇太後尚在,那拉氏此舉說重了無疑就是在詛咒他們,是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其罪過不小。但話又講回來,畢竟乾隆和那拉氏是夫妻,如果平日感情很深,那拉氏發點女人常有的脾氣也說得過去,對她略加懲罰似乎更合情理。
說到底,就是乾隆和那拉氏沒有感情基礎,之是以立皇後是礙于祖宗家法以及皇太後的懿旨。這一點從後來乾隆不立皇後也能看得出來。
我們都說乾隆是個好色的皇帝,其實不然,乾隆也是一個感情專一的皇帝,他對富察氏的夫妻之情尤其難得,别看他後宮妃嫔衆多,但實際上心裡面就隻能裝下一個富察氏。而那拉氏,就是乾隆感情與婚姻的一個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