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往往後勁十足,《花束般的戀愛》就是如此。
這部電影的編劇坂元裕二,他曾經執筆過1991年的經典日劇《東京愛情故事》,也是新近日劇佳作《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的操刀者。坂元裕二向來對男女之間的微妙情感體察入微,頗有“劇本界的岩井俊二”之敏感度。
《花束般的戀愛》講述了兩名文藝青年山音麥(菅田将晖 飾)和八谷絹(有村架純 飾)從大學到社會長達五年的“愛情長跑”。二人因一次偶然的誤車相識相知,随後陷入熱戀,承諾相守一生。

可惜愛情的甜蜜終敵不過生活的柴米油鹽,兩個彼此契合的靈魂在現實重壓下漸行漸遠,這段感情最終也如同枯萎的花束般無疾而終。
如果單從故事層面來看,《花束》隻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甚至有些俗套。
這樣的題材司空見慣——遇上一個百分百相似的人,乍見之歡,一頭紮進愛情的甜蜜漩渦,但愛情從來不是每時每刻的如膠似漆你濃我依,處久生厭,分道揚镳。生活中也早已司空見慣,随便打開一檔電視情感節目都能看到相似案例,甚至講得比《花束般的戀愛》還要跌宕起伏些。
這樣的愛情片很常見,卻很難寫。人人都會經曆愛情,都有對愛情發表意見的資格。但像《花束般的戀愛》俗而不膩,極具共情的影片,不為多見。
“最美妙的時刻不是熱戀,而是有人忽然闖進你心裡的那一瞬間,仿佛擁有了新的世界,叫人相信所有的劇本都是為你我而寫。”《花束般的戀愛》就是這樣的開頭,情窦初開、一切剛剛好的愛情。
它沒有挪用或照搬任何商業類型片的高概念,而是就事論事,書寫愛情本真的樣态,用“編年體”的叙事模式,将這對戀人五年間的戀愛經曆平鋪直叙地展現出來,坂元裕二憑借着高超的編劇技巧和對生活的細緻觀察,把乏善可陳的愛情故事編織得饒有趣味又動人心扉。
那些普通人的愛情也可以俗卻可耐、俗而可愛、俗又不俗。真實性是這部影片讓故事“俗卻可耐”的根本。對任何故事而言,讓觀衆相信是它存在的根本。
《花束般的戀愛》好像就是如此,每個擁有愛情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曾經有過熱烈的時刻,遇見夫妻的心情像打開潘多拉盲盒,遇到和自己共振情緒、共享愛好的人。隻不過分享欲、共振欲的開關,總有鏽迹斑斑的時刻。倦意和歸順,是生活的本真。
一開始以為對方會喜歡、會明白、會了解,于是将那些自己認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閃光時刻或者瑣碎時刻分享給對方,期望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回應,這種精神回應起初建立在兩者互相了解的基礎上。
可就像《重慶森林》裡所說的,了解一個人并不意味着什麼,他可能今天喜歡鳳梨罐頭,明天就喜歡上别的什麼東西。
是以當女主絹看到兩個人一起去的面包店倒閉的時候,發給男主小麥,期望對方能體會到的是自己的失落感和對過往甜蜜的追憶,可是恰恰沒有,就像對着懸崖大聲地喊出一句話卻毫無回音,小麥說去另一家的面包店就可以了。
絹對面包店的眷戀,小麥不了解。小麥的長輩離去,絹沒有給小麥安慰。彼此的不了解和難以共情,是這段愛情長跑裂痕的開始。
一個工作忙,一個想要做熱愛的事……一地雞毛的細節,終于打敗了愛情。
影片的結尾,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兩性關系裡的思維差異。 絹不能明白三個月沒有一起做愛的男朋友是如何提出結婚這種話的,男主小麥不能了解明明在一起這麼久了,都已經工作了卻還要保持學生時代的戀愛狀态。
性想要落在細節處的重視,情緒的共振,持續性興趣的分享;男性覺得朝夕相處的陪伴已經足夠好,過日子就好了。如果在愛情裡渴望通過語言進行漫長又富于趣味的跋涉去了解彼此,那麼會面對一種巨大風險——就是當袒露自己的欲望,卻被忽視掉時的失望;當分享自己喜歡事物時候,卻被回以無所謂口吻時的失落。
至于在愛情裡“努力維持現狀”,是個個人化的問題。
即便如此,坂元裕二的劇本還是讓人會看到愛情裡面最美好的樣子,最無可奈何的樣子,既美又悲,美麗又徒勞。
作為女性,個人還是希望不要用“已經在一起這麼久了”“ 找不到這樣好的”作為繼續在一起的理由。婚姻是責任是羁絆,不應該是一道保險。
坂元裕二對女性的警醒,大抵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