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曾經評價趙國長平之戰:有良将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
雖然肯定了廉頗的作戰能力,實際上卻并非公允,長平之戰作為中國古代早期最大規模的殲滅戰,這麼大的鍋不是哪一個人就能背得動的,全怪趙括顯然是高估了趙括。
五國伐齊之後,秦國獨霸戰争時期,唯一能夠和秦國匹敵的國家就是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當時秦昭襄王在範雎的勸說下,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攻打身邊弱小的南韓。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将白起攻占南韓野王,将南韓的上黨郡與南韓本土之間的聯系切斷,在這樣的情況下,南韓隻能被迫求和,将上黨割讓給秦國,然而随後上黨郡守率領上黨百姓投降給趙國。
南韓本身是中原小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韓君主擅長詭詐,通過陰謀來對外交流。此舉明顯是在自己無法與秦國對抗的情況下将趙國拉下水,借助趙國的力量與秦國相争。
當時平陽君趙豹認為“韓氏是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趙孝成王以“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國,此大利也。“決定接受上黨。
如果趙國以援助上黨的方式來進行此戰,一定會獲得道義上的支援,然而平原君趙勝卻認為秦趙之間必有一戰,不如接受上黨,趙勝親自去上黨接收,平原君趙勝的政策就是趙國變成劫掠鄰國的國家,反而遭到了各國的一緻反感。
可以說,在一開始,趙國就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已經失敗了一半。
此舉,最終爆發長平之戰,實際上當時秦國能夠聯合他國完全可以瓜分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見識比較差,選擇了下下策,與趙國硬剛,長平之戰是以爆發。
長平之戰爆發後,秦趙之間互相加碼,最終成為雙方誰都輸不起的戰役,而趙國名将廉頗在初期對秦作戰的過程中失利,是以采取了堅守的政策。
在秦趙長期對峙的情況趙國發生糧荒,不得已的情況下,秦國統治者急于與秦國決戰,而廉頗卻不願進行決戰,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才決定換将,換句話說,廉頗要是行,趙國要換将嘛?固然這裡面秦國的間諜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以說,廉頗在長平初期屢戰不勝,才最終導緻趙國換将。
當然,要說趙國失敗,主将趙括沒有責任是說不過去的,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戰國時期各國又有幾個将領跟白起比起來算是作戰有經驗。
趙孝成王并不是傻子,即使趙孝成王是傻子,平原君趙勝也不是傻子,可以說換下廉頗應該是趙國統治階層都認定的。
能夠選擇趙括去接替廉頗,說明趙括并非隻是紙上談兵,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大事就沒有記錄,關于趙括的很多資料,大家也都不清楚,最後隻是根據長平之戰失敗後來評價的。
我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實際上,我們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
趙括上任後迅速改變了廉頗時的作戰政策,而是與秦軍尋求決戰,在趙括率軍進攻秦國的時候,白起讓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趁勝追擊,最終導緻被秦軍包圍。
趙括率領趙軍主力在斷糧46天的情況下,因為始終無法突圍,趙括在突圍過程中戰死,最終導緻趙軍戰敗。
如果,趙括能夠穩紮穩打,不冒險突進,即使失敗,也是兩敗俱傷。
總結起來,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趙軍占領上黨而不是援助上黨就從道義上失敗了;其次,廉頗為将時未能擊潰秦軍,反而是被壓着打,這也是失敗的因素;最後趙括在決戰的時候急于求勝,陷入埋伏,最終導緻失敗。
我隻總結了這麼多,大家有補充的可以在評論中打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