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可不能全都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王夫之曾经评价赵国长平之战: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

虽然肯定了廉颇的作战能力,实际上却并非公允,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早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这么大的锅不是哪一个人就能背得动的,全怪赵括显然是高估了赵括。

五国伐齐之后,秦国独霸战争时期,唯一能够和秦国匹敌的国家就是经过胡服骑射的赵国,当时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劝说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打身边弱小的韩国。

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可不能全都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占韩国野王,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切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只能被迫求和,将上党割让给秦国,然而随后上党郡守率领上党百姓投降给赵国。

韩国本身是中原小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韩国君主擅长诡诈,通过阴谋来对外交流。此举明显是在自己无法与秦国对抗的情况下将赵国拉下水,借助赵国的力量与秦国相争。

当时平阳君赵豹认为“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赵孝成王以“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决定接受上党。

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可不能全都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如果赵国以援助上党的方式来进行此战,一定会获得道义上的支持,然而平原君赵胜却认为秦赵之间必有一战,不如接受上党,赵胜亲自去上党接收,平原君赵胜的策略就是赵国变成劫掠邻国的国家,反而遭到了各国的一致反感。

可以说,在一开始,赵国就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已经失败了一半。

此举,最终爆发长平之战,实际上当时秦国能够联合他国完全可以瓜分赵国,但是秦昭襄王见识比较差,选择了下下策,与赵国硬刚,长平之战因此爆发。

长平之战爆发后,秦赵之间互相加码,最终成为双方谁都输不起的战役,而赵国名将廉颇在初期对秦作战的过程中失利,所以采取了坚守的策略。

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可不能全都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在秦赵长期对峙的情况赵国发生粮荒,不得已的情况下,秦国统治者急于与秦国决战,而廉颇却不愿进行决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才决定换将,换句话说,廉颇要是行,赵国要换将嘛?固然这里面秦国的间谍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以说,廉颇在长平初期屡战不胜,才最终导致赵国换将。

当然,要说赵国失败,主将赵括没有责任是说不过去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战国时期各国又有几个将领跟白起比起来算是作战有经验。

赵孝成王并不是傻子,即使赵孝成王是傻子,平原君赵胜也不是傻子,可以说换下廉颇应该是赵国统治阶层都认定的。

能够选择赵括去接替廉颇,说明赵括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大事就没有记录,关于赵括的很多资料,大家也都不清楚,最后只是根据长平之战失败后来评价的。

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可不能全都归咎于“纸上谈兵”的赵括!

我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实际上,我们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

赵括上任后迅速改变了廉颇时的作战策略,而是与秦军寻求决战,在赵括率军进攻秦国的时候,白起让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趁胜追击,最终导致被秦军包围。

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在断粮46天的情况下,因为始终无法突围,赵括在突围过程中战死,最终导致赵军战败。

如果,赵括能够稳扎稳打,不冒险突进,即使失败,也是两败俱伤。

总结起来,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赵军占领上党而不是援助上党就从道义上失败了;其次,廉颇为将时未能击溃秦军,反而是被压着打,这也是失败的因素;最后赵括在决战的时候急于求胜,陷入埋伏,最终导致失败。

我只总结了这么多,大家有补充的可以在评论中打出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