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投降劉邦,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項羽分封諸侯王與田廣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王,因不滿齊國援救不力,導緻項羽叔父項梁被秦朝大将章邯殺死,故意将齊國一分為三,項羽以齊國故地立故齊王孫子田都為齊王,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田巿為膠東王,都城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田安為濟北王,都城在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田安本來齊國副将,後與田都一起背叛了田榮,随項羽一起入關,田安和田都同時封王,此封引來田榮強烈不滿,田榮趕走田都,自立為齊王,項羽為田都出頭,帶兵讨伐田榮,田榮兵敗被殺,項羽還坑殺了田榮許多部下,此舉引起齊地軍民嚴重不滿,田榮之弟田單遂擁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從此和項羽誓不兩立,項羽因而深陷齊地而不能自拔,劉邦趁機兵出陳倉,收複三秦,率五十萬之衆直接攻打楚國都城彭城,項羽急忙從齊國撤軍急救彭城,在彭城打敗了劉邦,于荥陽和漢軍形成長期軍事對峙。?

?
?二是韓信在齊國西北的平原對齊國構成軍事威脅。韓信在北方戰場一路戰必勝、攻必克,用一年多時間拿下趙國五十城,并滅亡了趙國,其所向披靡,誓不可當,齊國本來受項羽連年攻打,國力受到極大削弱,軍民非常疲憊,今韓信攜連滅幾國之威,無疑讓齊國受到巨大壓力,這是齊王投靠漢王劉邦的重要原因。?
?三是郦食其遊說起到了決定作用。郦食其自告奮勇,經劉邦允許到齊國說降齊王田廣,他問田廣誰最終赢得天下,齊王說不知道,郦食其對齊王說,最後赢得天下的人必然是漢王劉邦,田廣問為什麼?郦食其便把劉邦的仁義和愛民與項羽的殘暴和不義說給田廣聽,并告訴田廣齊國的最大敵人是項羽而不是劉邦,項羽才是齊王的仇人,今齊國準備和韓信打仗,不但不能取勝,還幫了仇人項羽的大忙,無異于助肘為虐和自取滅亡,如果項羽最後勝利,楚國和齊國恩怨太深,項羽不會饒了大王,齊王的腦袋将舍不保,但如果漢王最後勝了,漢王本來和齊王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齊王興許最後還能保住腦袋,并且榮華富貴,田廣聽了認為郦食其講的很有道理,最後答應以七十城投漢王,放棄對韓信軍隊的防禦和備戰。?
?韓信聽說齊王在郦食其陳說下答應投降劉邦,并放棄了對漢軍的備戰和防禦,本來也打算放棄對齊國發動進攻的準備,但受到手下謀士蒯通開導,放棄了不打算攻打齊國的想法。
蒯通原名蒯徹,因避諱漢武帝名諱改成蒯徹,他告訴韓信,萬萬不可放棄攻打齊國的想法,郦食其用了幾天時間,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拿下各國七十餘座城池,而将軍用一年多的時間才攻破趙國五十幾座城池,相比之下,将軍不但沒有郦生功勞大,還簡直就是對将軍打仗莫大的諷刺!将軍若要不受此辱,就應裝作對什麼都不知道,一不做二不休的對齊國發動進攻,用消滅齊國來與郦生争個高下,韓信認為蒯徹講的有理,絕不能給郦食其和自己争奪功勞的機會,于是他以漢王沒有通知他,他自己不知道為理由,突然對齊國發起進攻,可憐齊國軍隊根本就沒有防禦準備,被韓信軍打得一敗塗地,直到大軍兵臨城下,齊王以為上了郦食其的當,不分青紅皂白便烹殺了郦食其。
?韓信強攻齊國,完全是因為在和郦食其争功勞大小,是以他才不顧一切的攻打齊國,讓齊王吃了啞
巴虧,也把郦食其送上了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