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一點點擴大規模的,戰争初期王龁是夠主将資格的
王龁相對于白起來說名聲并不大,在長平之戰前,史料上可能都沒有記載王龁的事迹,然而就長平之戰初期來說,規模并不是很大,從這一方面來說沒有啟用白起也說得過去。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決定放棄攻打齊國,而攻打身邊的南韓,白起率兵攻占了野王,将上黨與南韓國都的聯系切斷,為此南韓答應秦國将上黨割讓給秦國。

但是在這個時候,上黨的郡守馮亭謀劃拉趙國下水,聯合趙國的力量來對付秦國,于是率領百姓投降趙國,趙孝成王答應了馮亭的請求也決定接受上黨。
秦國派出王龁去接收上黨,而趙國亦派出廉頗前去接收上黨,雙方在上黨地區互有軍事沖突,兩方也不斷增加兵力,最終戰事擴大為長平之戰。
我們按照資料對長平之戰的人數估算趙國被坑殺四十五萬,秦軍亦傷亡二三十萬,也就是秦國最少發動了五十萬人。
是以,長平之戰初期,雙方都沒有這麼多人,趙軍四十五萬,秦軍五十萬是參加這次戰争的總人數,即使一個流量的概念,也是一個動态的概念,不是某一時點的概念。
在打仗的關鍵時期,秦昭襄王親自到河内去征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集中到長平戰場,單就這一點來看,王龁為主将的時候,秦軍人馬不會在多說。
白起當時可能駐紮在野王,震懾韓、魏、楚三國
《史記》上關于長平之戰中白起的記載是,攻占野王後就停止了,直到派他為長平戰場擔任主将之前基本沒有記錄,這個時間段,白起在哪裡,在做什麼呢?
縱橫認為白起應該就在野王,震懾韓、魏。
白起打下野王後,估計南韓将領一聽到白起這個名字心裡就發麻,哪裡還敢再去與白起交戰,長平之戰規模逐漸擴大之後,秦國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韓、魏、楚三國幫助趙國。
想一下,秦國國力固然比趙國要強大一點,但是如果這個時候韓、魏、楚如果能夠出兵三十萬,相信都是秦國所無法接受的。
如果不是趙國趁火打劫奪取上黨先失去道義,南韓就是拼了老本也會幫助趙國一把的,對于秦國來說,不能出現任何的如果,白起在野王監督三國動向,震懾三國也算情理之中了。
當時能夠震懾三國的隻有白起,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并沒有和趙國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戰争,主要的對外戰争對象就是對韓、魏、楚,在伊阙之戰中,白起斬殺二十四萬的韓魏聯軍,公元前273年(昭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拔取華陽,使芒卯敗逃,俘獲了趙、魏将領,斬敵十三萬人。
公元前264年(昭王四十三年),白起進攻南韓的陉城,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
除了對韓、魏的作戰外,白起還率兵進攻了楚國,占領了楚國都城郢,燒毀了楚國先王的墓地,一直向東到達竟陵。迫使楚王逃離郢都,向東奔逃遷都到陳。
可以說,以白起的戰績,駐紮野王對于三國來說都是一種軍事上的震懾。
秦昭襄王罷免魏冉,白起應該也受到一定的沖擊
從另一方面來說,縱橫也認為白起應該是反對上黨戰事擴大化的。
我一貫的認為,上黨事件趙國不遵守道義在先,如果秦國能夠通過外交手段給予打擊,必然更加孤立趙國,然而秦昭襄王發動的這場戰争,實際上是将整個秦國的國運壓了上去。
白起的思想應該也是受到魏冉的影響,因為白起就是魏冉提拔起來,并且重用的人,魏冉的對外擴張計劃是逐漸蠶食,跟各國之間的戰争,雖然互有勝敗,但終究是逐漸強大起來。
是以,長平之戰的時候,秦昭襄王壓根就沒有想到啟用白起。
尤其是在當時,秦昭襄王親政後,罷免了宣太後和魏冉後,白起在秦國的政治身份其實很尴尬,前文已經說了,白起壓根就是魏冉的人。
範雎為了取代魏冉,是以不斷挑撥秦昭襄王與魏冉的關系,白起肯定也受到了沖擊。
我們可以看到,盡管白起後來為長平之戰的主将,并且使得秦國取得了成功,但是不久就被秦昭襄王賜死,白起對秦國居功至偉,沒有反叛之心,為何還會被賜死,根本一點就是秦昭襄王不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