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為人處世必然滴水不漏,但太聰明也不好,容易居高自傲,小細節上得罪人可能會不自知,要說曆史上哪個人最精明,我腦海裡第一印象冒出來的,就是唐睿宗李旦。

作為一個傀儡皇帝,能在武則天的眼皮子底下不動聲色,任由武則天把持朝政,這份氣度與隐忍對于帝王來說,無疑是出類拔萃者。

總而言之一句話,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這裡面的事兒很多,十分跌宕起伏,李旦的每一步棋,都堪稱步步驚險,且容我娓娓道來。

李旦,于龍朔二年,即公元662年,生于長安,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自幼性格溫和,謙遜好學,自青年時期便受到唐高宗的重視,一路封王,到嗣聖元年,即684年,登臨帝位,稱唐睿宗。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唐睿宗·李旦

《舊唐書·睿宗本紀》:及長,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诂之書。乾封元年,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徙封冀王。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衛大将軍。儀鳳三年,遷洛牧。

然而時值武則天垂簾聽政,李旦名為皇帝,卻無實際皇權,身為傀儡,大事小事皆聽從武則天的旨意,乃至于皇權分裂。

《資治通鑒·唐紀十九》:己未,立雍州牧豫王旦為皇帝。政事決于太後,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預。

到690年,武則天不再甘居幕後,而是走到台前,廢黜唐睿宗帝位,降為皇嗣,軟禁于皇宮之中,武則天便自立為帝,改國号為周,稱武周,年号天授。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武則天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五月,皇太後加尊号曰聖母神皇。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寶圖”曰“天授聖圖”,封洛水神為顯聖,加位特進,并立廟。

這段曆史,相信很多朋友都清楚,但最能展現李旦隐忍的,卻是天授元年,即武則天稱帝前的那段歲月,從684年李旦登基,一直到690年被廢,整整6年時間,圖謀大權的武則天不惜殺了一幹皇親國戚,卻唯獨放過這個兒子,期間經曆過皇權動蕩,乃至各地頻發叛亂,這時的李旦經曆了第一次生死抉擇:

武則天讓權。

何謂讓權呢?

因為早在嗣聖元年,即684年,英國公徐敬業眼見武則天圖謀李唐皇位,便在揚州起兵反抗,之後随着各路人馬的紛紛響應,大有烈火燎原之勢。

《資治通鑒·唐紀十九》:敬業起一州之兵,複稱嗣聖元年,開三府,一曰匡複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敬業自稱匡複府上将,領揚州大都督。旬日間得勝兵十馀萬,移檄州縣。

而當時的李旦在做什麼呢?

他被軟禁于宮中,名義上還是皇帝,但權力卻一直被武後所掌握,而武則天正因為英國公徐敬業的舉兵焦頭爛額,武則天便找來宰相裴炎,問他該怎麼辦?

宰相·裴炎

結果宰相裴炎趁此機會,上書武後,請求武則天還政于李旦,畢竟唐睿宗李旦才是名副其實的大唐皇帝,而徐敬業等人全都是為了唐皇李旦才起兵反抗,然而裴炎的請求太過“實在”了,監察禦史崔詧(chá)聽說以後,便在武則天面前煽風點火,說“裴炎受到您的重用,又身為朝中宰相,已經擁有了很大的權力,如果沒有異心,為什麼還要讓太後把皇權還給睿宗?”

果不其然,聽完崔詧的話後,武則天勃然大怒,當天便将上奏還政的裴炎打入大獄,扣上的帽子自然也是謀反之罪,未過多久,便将其斬首示衆。

《資治通鑒·唐紀十九》:太後問計于炎,對曰:“皇帝年長,不親政事,故豎子得以為辭。若太後返政,則不讨自平矣。”

監察禦史藍田崔詧聞之,上言:“炎受顧托,大權在己,若無異圖,何故請太後歸政?”太後命左肅政大夫金城骞味道、侍禦史栎陽魚承晔鞫之,收炎下獄。丙申,斬裴炎于都亭。

李旦聽說以後,立馬采取了措施:

首先,他對宰相裴炎的死,并未表态。

可能有人會問,不表态也算措施?

當然,因為像宰相這種朝廷重臣,可不是說殺就能殺的,殺之前也必須得過問皇帝,但武則天直接越權把裴炎給辦了,而李旦得知以後,卻并未有任何言語,因為他知道這時候不論說什麼,都有很大可能會忤逆到武則天,是以保持沉默,便是一種政策。

其次,又過了将近兩年時間,各地叛亂如火如荼,武則天依舊忙的焦頭爛額,但在垂拱二年的正月,武則天突然下诏,說要還政于李旦。

《資治通鑒·唐紀十九》:春,正月,太後下诏複政于皇帝。

這一招打的李旦猝不及防,于是他果斷進行了第二項措施:

拒絕。

可能又有人要問了,之前武則天是緊撰着皇權不給你,想要都要不來,而今她主動說要給你,你為何又不要了呢?

這是因為李旦通過問題表面,看清了事情的本質。

他心知肚明,武則天權欲熏心,根本不可能會如此輕易的将皇權放還給自己,一方面當時的叛亂基本都是打着反抗武則天的旗号而為之,如果接過皇權,那起兵反抗的這些李唐宗親,也就偃旗息鼓,可是武則天卻仍舊毫發無傷,并且她還可以再度退居幕後,等天下打着複興李唐正統的人們都消停了,繼續垂簾聽政,早已被架空,在朝中幾乎沒有親信的李旦,根本沒有反抗的機會。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起兵反抗武則天者之一)英國公·徐敬業

另一方面,李旦心知這是武則天在刻意試探自己,試探自己是否心懷複位,如果他接受了武則天的還政,基本活不到第二天的早上,當天便會被武則天用手段給謀害,但凡是有一絲能威脅到武則天權力的存在,她立馬就會斬草除根,比如在垂拱二年,武則天下令,連殺南安王李穎等十二名宗室成員,幾乎殺幹淨了李唐皇室内部能夠威脅到她權力的皇親國戚,就連剛剛被勒令自缢的太子李賢的兩個兒子,她也沒放過,為的就是防止自己的權力受到一絲一毫的威脅。

說到李賢,在他被武則天治罪後,李賢的二兒子李守禮,便和唐睿宗李旦一起被軟禁在宮中,然而和李旦不同的是,李守禮因為其父有罪,三天兩頭便會挨一頓杖責,試想如下一副場景,李旦每天睜開眼,巧不巧就看見自己的親侄子,被吏官拉出去,說着你父親如何如何,然後三下五除二的打一頓,這心裡怎麼能好受?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李守禮影視劇照

是以見多了武則天的手段以後,李旦更心知肚明,如果不像自己的六哥,也就是太子李賢那般慘遭毒手,隻能在武則天假意提出讓權後,回以拒絕。

《資治通鑒·唐紀十九》:春,正月,太後下诏複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後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後複臨朝稱制。

且李旦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多次上書拒絕,變着法的說還是武後您老人家執政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總之不停的說好話,最後武則天一看李旦果然識相,便沒有再動除掉他的心思。

可見《資治通鑒》裡說的也很明确:“睿宗知太後非誠心”,着實為李旦捏一把汗,為了延續李唐宗室,而費盡心思的思考,怎麼才能在太後的眼皮子底下活下去,堂堂一國之皇,卻忍辱到這種程度,不可謂心不大。

這是李旦第一次明确的讓權,既甘願被軟禁于宮中,緊接着又拒絕了武則天還政給自己,兩次選擇都處在武則天的威脅之下,然而李旦與其他執意要反抗武則天的皇子不同,他的選擇都為自己争取到了生機,可謂明哲保身,聰明至極。

第二次選擇,足以可見李旦的政治智慧,實非常人能比。

公元698年,即聖曆元年,由于狄仁傑等忠臣的勸誡,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武則天,終于決定将皇權歸還于李唐,并将之前被她廢黜的唐中宗李顯召回。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宰相·狄仁傑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狄仁傑)又勸太後召還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後意稍寤。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鹦鹉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後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三月,己巳,托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戊子,廬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請遜位于廬陵王,太後許之。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

當時的李顯人在房州,屬于被半軟禁,半流放的狀态,不到一年,武則天便複立李顯為皇太子,皇權内部的沖突相對緩和,聰明的李旦此刻做出了明智的決定:

對外稱病。

不等武則天過問,他便上書說自己“久病不可過問朝政”,而順水推舟把皇位讓給李顯,即唐中宗。

我估計武則天當時聽到李旦的決定,很大機率會勾起嘴角,緩緩點頭,心裡可能還得念叨一句“算你小子識相啊~”

雖然當時的李旦名義上是皇嗣,而且還是剛剛退下來的皇帝,李顯則比李旦早登皇位,按照這個順序來說,理應由李旦複位,但李旦心知肚明,武則天一直重視李顯,是以他沒有提出任何意見,直接了當的“稱病”,讓位于李顯,再不問朝政。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唐中宗·李顯

這第二次主動讓位,更說明了李旦的智慧,當得起聰明至極四個字。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三月,己巳,托言廬陵王有疾,遣職方員外郎瑕丘徐彥伯召廬陵王及其妃、諸子詣行在療疾。戊子,廬陵王至神都。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皇嗣固請遜位于廬陵王,太後許之。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

原因除了上述一部分外,還有另一部分:

在李顯回朝之前,發生了一檔子大事兒,有多大呢?

大概就是朝廷重臣甘願用刀将自己的五髒剖出,以此表明李旦絕無謀反之意。

很多人都知道,武則天在稱帝後,任用了像索元禮等一大批生性殘忍的酷吏,命他們掌管制獄,并放權給這幫人,要求他們在整個朝中挖出心懷異見者,且當時告密成風,一旦有任何的風吹草動,即使被告密者本身清白,但隻要告密者揭發其私藏禍心,便會被抓入制獄,而索元禮等人就會對被告密者嚴刑拷打,經過他們一番審訊,幾乎就沒有能活着走出制獄的,如此在武則天稱帝早期,朝廷中的告密之風尤甚,而制獄那種地方,也成為了人人談及色變的活地獄,不少皇室宗親便是被“告密者”揭發,就算沒異心的,最後也被屈打成招,而慘遭屠戮。

李旦當時遇到的,便是這種狀況,雖然已經是皇權穩定的階段,但武則天曾經對告密者大加封賞,不少人整天就想着通過告密來升官發财,尤其是李旦這種敏感人物。

果不其然,武則天收到告密說李旦想要謀反以後,當即下令調查李旦,此時李旦命懸一線,是非曲直,全都由制獄那一幫人說了算,如索元禮,如果他一心想讓李旦死,絕對有各種手段能達成目的。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一》:又有告皇嗣潛有異謀者,太後命來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

幸虧李旦的親信,也就是當時的樂工,即負責宮廷祭祀樂舞的樂工——安金藏,當場抽刀破腹,并當衆大喊:“吾願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則天聞之震驚,且大受感動,便立即命人救助安金藏,同時也放過了追查李旦,李旦則是以逃過一劫。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金藏剖腹

是以結合這一點,再結合前文所說,李旦跟李顯有一點不同,是他每天都處在武則天的嚴密監控之下,可以說分分鐘就性命攸關,而李顯雖然也是被軟禁被監視,但好在他身在房州,不在武則天的眼皮子底下,總歸安全一些,而李旦既然能在如此複雜敏感的環境中,連續兩次做出規避之舉,不得不說他的隐忍與機敏,實屬難得。

非我誇張,因為有不少李唐皇子,最初也隻是被囚禁,武則天在殺還是不殺的問題上,也曾陷入糾結,但正因為是前赴後繼的反抗與起兵,導緻她一不做二不休,幹脆來他個斬草除根,為了皇權,即使李旦是她的兒子,也可以不惜一切的鏟除。

畢竟算算武則天殺過的自己的孩子,簡直令人發指,她掐死了自己的女兒安定思公主,又毒死了自己的大兒子李弘,就是後來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又逼自己的二兒子李賢自殺,還是勒令自缢。。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章懷太子李賢·影視劇照

接着又命人活活鞭死了孫子李重潤,連她孫女李仙蕙、外加侄孫武延基也沒放過,到最後整個李唐皇室的正統,隻剩下李旦和李顯兩個子嗣。

甚至可以說一句,為了當這個女皇帝,她不惜大義滅親,但凡有一絲能威脅權力的角色,一概不留。

是以李旦能在這種恐怖的環境中,存活到最後,和他個人的智慧以及政策是分不開的,外加一絲運氣,比如遇到了金安藏這種“切腹明證”的死忠臣子,再比如有狄仁傑這些老臣為了李唐的國運而不斷谏言,否則李旦但凡露出一丁點異心,也早在天授元年就被秘密處決了,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zz這一套,講究的其實就是看誰活的久,是以李旦在神龍元年,在隐忍了将近整整二十年以後,才有東山再起的實力,最終聯合太子李顯,一起發動神龍政變,成功逼迫武則天退位,至此武周垮台,唐朝複辟。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舊唐書·桓彥範傳》:“太子(李顯,之前被武則天複立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入,時則天在迎仙宮之集仙殿,斬易之、昌宗于廊下。”

後來又通過一系列事件,先後經曆了韋後之亂,即韋皇後把持朝政,想要複辟武則天那一套成為第二個女帝,在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殺死韋皇後之後,由李隆基提議李旦即位,李旦最終接過大統,再次登臨帝位,距離他首次繼位,已經過了整整21年。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韋皇後

這21年,李旦始終寄人籬下,作為一個傀儡,他每日所做的,就是不斷念及兄弟姐妹們的慘死,還有他那些忘不掉的酬志,可以說,如果不是能忍,或許他會早李顯一步發動神龍兵變,進而奪權。

皇帝隐忍整整二十年,期間忍辱負重,兩次登基,終成一代太上皇!

唐睿宗李旦影視劇照

但當時的大權皆在武則天一人手中,就算李旦起兵反抗,也跟琅琊王李沖一樣,戰到第七天就兵敗身死,甚至以李旦當時并無實權的勢力來看,他根本就沒有起兵造反的機會,尤其是整日被軟禁在宮中,能不能活着看到第二天的太陽都是問題。

是以如果說曆史上哪一個人最聰明,能說他一句人精,我覺得數次抉擇正确,數次明哲保身,最終還能再次稱帝,并且在退位後仍舊能作為太上皇垂簾聽政的李旦,絕對算一份。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最難揣度的,仍舊是帝王心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