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國潮出海樣本之長城汽車
(本文首發于虎視财經,授權紫金财經釋出,轉載請注明來源)
曾幾何時, 穿戴一身外國名牌是一種彰顯身份的象征,你要是出門不戴幾件洋貨在身上,都不好意思出入高檔場所。即便是到了物質富足的如今,穿戴洋貨依然是不少人的固有認知。
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進步,國貨的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中國品牌花錢了,這不僅說明中國制造越來越有品質,更說明中國的消費者開始認同中國制造的價值了。
這種觀念的轉變,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線索。
猶然記得若幹年前,在日本旅遊時,導遊一再強調日本的馬桶蓋并不比國内的品質好,但仍然擋不住遊客的消費熱情。而如今,國貨的浪潮卻一波又一波的洗禮着曾經的理念。
無論是在海外一瓶難求的老幹媽,還是瘋狂收割海外手機市場的華為和小米,又或是出海全球的長城汽車,中國制造正悄然從廉價加工者轉變成為時代的引領者,這不僅是整個時代的必然結果,也是這個時代的幸運。
1 國貨往事
在1904年的美國,刮胡子要5分錢,澡堂洗澡15分,一杯烈酒5分。世博會的門票一次50分,雖然有人嫌貴,但也實在抵擋不住誘惑。平均每天去聖路易斯遊覽的參觀者約10萬人,或乘船、或坐馬車、或搭貨車,絡繹不絕地到聖路易斯一睹盛況。
因為在這裡,可以看到來自整個世界的奇珍異品,當時的清政府派出了愛新覺羅·溥倫帶隊參會,并在會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及茶葉等商品,這也是中國商品首次與全球的貨品見面。
但是,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西方所帶來的商品都是以織布機、汽車、火車、電報等先進制造業裝置,與之相比,中國的商品雖然典雅華麗,卻又是那麼的格格不入。
改革開放以後,不少中國品牌為了彰顯自己的高大上,紛紛給自己起了洋名,猶如達芬奇、慕斯、歐萊雅、奧克斯,一時間“挂着羊頭賣狗肉”的牌子充斥着整個市場,也成為了日後的一大笑柄。
但從那時起,“made inchina”的标簽也開始從國内走到了整個世界。
當代的中國,正經曆着前所未有的國貨浪潮,毫無疑問的是,這一次“made in china”也将成為世界的焦點。
每當浪潮來臨的時候,總有人會傷心,也總有人會開心。不同于孕育了千萬中産階級的美國,以及追求精緻生活的日本,中國的國貨品牌新浪潮,是乘着電商平台的東風以及年輕一代的審美與旨趣而來。暗藏其中的,則是消費者本土文化意識的集體蘇醒。
顯然,這場轟轟烈烈的新國貨運動,已經悄悄蔓延至社會的各個角落,并将随着潮起潮落,繼續舞動風雲。
2 時代的脈搏
處于國貨浪潮的當中的中國汽車市場也迎來了自己的生機。
90年代,在中國廣闊的土地上,生産和生活的需求,促使着汽車消費的潛能無限的發展。在七五規劃中,更是明确表明了“汽車作為中國工業的代表,要全力發展”的指引。而長城汽車的發家史,正好緊扣在這條時間線上。
1990年春,魏建軍開着一輛二手拉達正式赴任長城汽車總經理。與此同時,改革開放正不斷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個體戶和私營企業迫切的需要皮卡這種車型作為必備的工具。
此時的長城汽車押對了寶,長城汽車生産的迪爾皮卡憑借價格優勢迅速走俏,大受江浙、兩廣地區的私營企業主們青睐。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長城皮卡便成為了國内皮卡界的扛把子,銷量也突破一萬台。它也徹底改變了國産汽車技術落後,品質差,價格高的困擾。
2001年,中國加入WTO,私人汽車消費開始崛起,加上大城市對皮卡的限行政策,單單在商用車市場稱王稱霸,已經不能滿足長城汽車向上發展的需求。
SUV成為了長城汽車的下一個目标,後來發生的一切也證明,長城汽車再次做了一個正确的選擇。
2011年,定位于“都市智能SUV”的哈弗H6上市,大氣的外觀、精緻的内飾、充裕的車内空間都讓中國消費者贊不絕口。當然,還有9.58萬元的起售價。
一炮而紅的哈弗H6就這樣打遍了天下強手,連續十年位居國内SUV銷量冠軍,全球使用者超過300萬,成了街頭巷尾随處可見的“國民車”。
過去十年裡,哈弗品牌也暢銷全球60多個國家,創下了近600萬輛的銷量成績,甚至還在好萊塢大片《敢死隊3》中露了把臉。
雖然“一條腿走路”的評論始終不絕于耳,但誰也不能否認,魏建軍用一份專注,赢得了普世意義上的商業成功。
但魏建軍想做的遠不止這些。2016年廣州車展,長城汽車全新品牌WEY驚豔亮相。
用魏建軍自己的話說,WEY的目标是挑戰外資品牌,終結外資品牌的暴利時代,重新定義“豪華價值”,為顧客提供可以承擔得起的豪華産品。
“我們将從中國豪華SUV開創者轉變為中國豪華SUV上司者。”
2015年,吳曉波在飛機上寫下題為《去日本買隻馬桶蓋》的兩千字行業觀察稿,一天閱讀量超過60萬。許多網友認為,這篇文章赤裸裸戳中了國人心中關于國貨的“痛點”。
他們或許沒有在意文末的那句話:“中國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産品,讓我們的中産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
就像吳曉波說的,馬桶蓋好不好,本質上是商品由量的擴充到質的突圍,也是中國制造的最後一公裡。
始終緊扣中國社會最廣泛消費需求的長城汽車,每一步都似在追尋這最後一公裡。它讓中國人不必再去購買昂貴的進口皮卡、SUV甚至是豪華品牌汽車。
而與這最後一公裡平行的,是一個萦繞在幾代中國實業家心頭的疑問:中國品牌,究竟要在世界工業革命史上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3 出海記
曾經在直播間中,羅永浩面對長城汽車副總經理、哈弗F系操盤手文飛,不禁自嘲了一番:“(哈弗)真了不起,很多手機廠商也賣不了300萬部。”
在随後帶貨哈弗F7的過程中,羅永浩和文飛還一同展示了哈弗品牌進軍海外市場的諸多成果。毫無疑問,長城汽車在海外市場所取得的成就是令羅永浩羨慕并且佩服的。
從2005年開始,長城汽車便深化“加法”戰略,着手了拓展産品線、擴大出口市場範圍、增加出口客戶的一系列舉措。
2019年6月,長城汽車位于俄羅斯的圖拉工廠正式竣工投産,成為中俄建交70周年的最好見證。
俄羅斯人不禁感歎道:
“以前都是我們在援助你們,沒想到你們今天把工廠都建到這兒來了。”
與此同時,長城汽車還始終堅持自研動力總成。放眼中國乃至全球,這種“入山修煉内功”的品質都是相當可貴的。
2020年6月30日,長城汽車旗下蜂巢動力系統有限公司首台EB發動機正式下線,這款發動機的多項技術名額均位居國際先進水準,未來将主要搭載在哈弗、WEY品牌車型上。
此外,長城汽車蜂巢易創自主研發的世界首款9速濕式雙離合變速器也實作量産,這些技術成果,恰恰是汽車制造業中最困難、最根本、最需要下功夫的那部分。
在新能源的大時代面前,長城汽車除了在純電動、混動領域大力投入,更在氫能領域搶先布局,釋出氫能戰略,目标直指全球氫能源車企第一品牌,無論是基于國家碳中和和碳達峰戰略,還是基于一個企業的長遠發展,對于氫能的産業布局和落地應用,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産品是出海的關鍵,正是依靠這些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突破,長城汽車逐漸在海外市場打開了局面,也站住了腳,而海外市場同樣用銷量證明了長城汽車的投入和努力。
在前不久,長城汽車剛剛公布了全年的銷售量,其中2021年的海外銷量達到了142,793輛,同比增長103.7%,銷售占比達11.1%。
除了俄羅斯、泰國多個工廠布局外,長城汽車終“堅持精準投入 追求行業領先”,先後在德國、日本、美國、印度、奧地利、南韓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建構起以保定總部為核心,涵蓋歐洲、亞洲、北美的研釋出局。2021年,長城汽車不斷精進新能源、智能化研發,進一步夯實“科技長城”形象。
此外,長城汽車不斷加速海外市場開拓,在俄羅斯、澳洲、南非、沙特、智利等市場持續鞏固領先優勢,并積極開拓埃及、尼泊爾、文萊、巴基斯坦、寮國等新市場。與此同時,長城汽車采取收購戴姆勒巴西工廠、慕尼黑開設德國子公司、設立歐洲總部等動作,形成以重點市場為支點撬動周邊的市場輻射,建構起全球化的銷售網絡。
伴随着時代的潮流與國貨的崛起,長城汽車再一次創造了國貨出海的奇迹。從中俄兩國元首一同站在俄羅斯圖拉工廠生産的哈弗F7面前,再回想到自己曾駕駛的拉達,魏建軍的心裡一定是百感交集的。
2018年,在央視财經頻道發起的“改革開放40年·緻敬中國汽車人物”盛典中,是這樣介紹魏建軍的:
“20年前,他以皮卡殺入汽車市場,15年前,他又用企業家的雄心和會計師的精心,在市場漲潮時,趕上了中國SUV發展的節奏。他在夾縫中生存,在汽車産業一片紅海中精準鎖定藍海,并一手締造了中國SUV傳奇。蟄伏數載,一鳴驚人,今天,他正用信心書寫着中國制造的決心。”
而他的總結卻表明了他的決心與渴望:“幹了這麼多年汽車,如果還沒把車賣到全球,怎麼證明你的品牌價值?”
在長城汽車過往發展的三十餘年中,經曆了改革開放的大變革,也同樣見證了中國汽車制造業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的過程。
如今,全球汽車産業環境正面臨着全球經濟下行,5G、AI等新興科技崛起等複雜的新環境、新挑戰,長城汽車将面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是以,魏建軍覺得:
“變革是我們沒有選擇的選擇!”
魏建軍認為:“一個真正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全球化的,一個真正成功的品牌必然是享譽全球的,長城汽車要想成功,别無他選。而未來十年,将決定我們的生死存亡,這必将是一場苦戰。”
長城汽車的出海成功也為整個國内汽車制造業打了個樣。若想走的更長遠,堅持研發和産品創新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