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秋,八路軍魯中軍區部隊進入其組建以來最危急的時刻——日寇調集了數萬兵力,采取所謂的“鐵壁合圍”行動,妄圖剿滅這支抗日力量。
面對這一危急形勢,魯中軍區部隊在司令員劉海濤率領下,決定避敵鋒芒,用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人周旋。
10月21日中午,部隊轉移至沂南縣境内的青駝寺,正準備停下來做完午飯吃了再走,忽然有偵察員前來報告:大批日僞軍在飛機的掩護下,正朝青駝寺方向湧來!
至于敵人到底有多少兵力,一時還無法摸清。來者不善,目前的情況極為兇險。
劉海濤雖然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傳奇司令,但當他登上高地用望遠鏡觀察後,也不免暗暗吃驚——遠遠望去,日僞軍正從各條大路小路撲來,就連田野和山谷裡也滿是他們的身影。

毫無疑問,這是日軍發動“鐵壁合圍”以來出動兵力最多、勢頭最為兇猛的一次。
在兵力和武器均處于劣勢的情況下,與敵人硬拼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隻能尋路突圍。
然而,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哪個方向才是突圍的正确方向呢?
劉海濤拿出地圖,在地上鋪開,仔細看了一陣後,忽然擡起頭來,對圍攏在他身旁的團營幹部們說道:“指令部隊守住各山頭隘口,天黑以後突圍!”
“朝哪個方向突圍?”衆人紛紛詢問。
劉海濤用手一指青駝寺南面,胸有成竹地說道:“向南突圍!朝‘最危險’的方向前進!”
“啊?南邊不是敵占區的腹地嗎?日軍的大學營就在那裡,一定有重兵守衛,咱們為啥要自投羅網呢?”幹部們都大惑不解,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一下子炸開了鍋。
就連向來以穩重沉毅著稱的政委霍士廉也有些納悶:“司令員,向南突圍果真是最好的選擇嗎?”
“沒錯,向南突圍,不但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仔細看一看我們所處的位置和周邊環境就能明白了。”劉海濤指着地圖給衆人分析,“我們的東邊是台淮(台兒莊至濰坊)公路、沭河、沂河,那裡的地形很适合設定一個‘口袋陣’。敵人早已将其嚴密封鎖,隻要我們往那裡鑽,就将全軍覆沒。”
這麼一說,衆人明白過來,連連點頭表示認同。
“再看我們的西面,那裡有津浦鐵路,非常适于敵人快速運兵,而且有大量的據點和碉堡,對于我們來說無疑于一條死路。”
“那麼北面就沒有機會了嗎?”一名幹部問道。
劉海濤往北面走了十幾步,指着山下說道:“北面嘛,大家都看得到,這是敵人合圍兵力最密集的一面,可能我們還沒突出去,部隊就快打光了。”
那名幹部還是有點想不通:“南面不是也有敵人嗎?為什麼其他三面都不能走,南面就有機會突出去呢?”
劉海濤點了點頭說:“這個問題問得好!支援我們向南突圍的有利條件有三個。”
“一是南邊來的敵人隊形最松散,二是我們往南走,可以利用那邊多山地、易于隐蔽的特點;三是南邊有敵人設在臨沂的大學營……”
又有人問道:“日軍的大學營一定有重兵守衛,那不是最危險的一面嗎?”
劉海濤的臉上露出了微笑:“大家想想看,日軍在短時間内調集了這麼多兵力來圍攻我們,後方能不空虛嗎?正所謂‘攻其所不守,其疾如風’,他們斷定我們不敢往南走,我們就偏偏要往那邊走!隻有這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粉碎日僞軍的合圍陰謀!”
聽到這裡,衆人都恍然大悟:“對啊,南面看似是最危險的一面,實際上唯一的出路,司令員這一招‘自投羅網’真妙啊!”
接下來,劉海濤指揮魯中軍區部隊在山上擺出一副與日軍決戰的架勢,守住各山頭隘口,用盡量不浪費彈藥的辦法與敵人周旋。
趁敵人剛到山下亂哄哄的工夫,劉海濤已經派出一支熟悉地形、靈活精幹的偵察小分隊,找出了一條從山下往南突圍的隐蔽小路。
終于拖到天黑了,劉海濤率領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悄無聲息地沿着小路,從大約500來米寬的敵軍空隙中向南迂回穿插。
妙就妙在這“迂回”二字,如果部隊一根筋似地直線前進,必然遭到敵人攔截,但他們兜着圈子走,就從夾縫中找出了一條生路。
雖然一路上有日軍設定的不少流動哨,但由于有偵察小分隊在前面開路,将他們一一解決,部隊得以神不知鬼不覺地繼續前進。
22日拂曉,部隊經曆千難萬險,終于順利到達王溝附近,沖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正當敵人為八路軍部隊從青駝寺山上“人間蒸發”而氣急敗壞時,劉海濤又率領部隊突然向敵人的大學營——臨沂城内殺去,趁其兵力空虛,燒毀其糧倉、油庫,攔截其物資、牲口,還在石岚一帶打了一場伏擊戰,消滅了向臨沂回援的一批日僞軍,共殲敵300多名。
至此,魯中軍區部隊不但成功粉碎了敵人的“鐵壁合圍”陰謀,還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創造了軍史上化被動為主動的經典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