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垂軍史的營口追擊戰中,部隊為啥要給每個班發一根繩子?

1948年10月,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後,第九縱隊在司令員詹才芳(湖北黃安人,開國中将)、政委李中權(四川達縣人,開國少将)率領下,經過六晝夜的強行軍,奉命推進至大虎山附近。

這時他們突然接到“東總”發來的急電,說是敵人有打通營口從海上逃跑的趨勢,要求九縱火速趕到營,斷敵逃路。

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緊急任務。九縱參加攻錦作戰之後,就按照上級訓示揮師北上,而且先頭部隊26師已經投入協同兄弟縱隊圍殲廖耀湘兵團的戰鬥。

詹才芳、李中權都明白,這個情況是異常緊迫的。

當時我軍并未在營口附近部署任何一個野戰縱隊,這就意味着,沈陽守敵進占營口,進而從海上逃跑,我軍暫時還無法阻止。

名垂軍史的營口追擊戰中,部隊為啥要給每個班發一根繩子?

如果九縱要搶占營口,也将面臨着重重困難。

這是因為敵人從沈陽到營口,不僅距離比九縱近,還可以坐汽車走。

而九縱南下營口,必經繞陽河、遼河、渾河、太子河這段密密麻的水網地帶,這将讓大部隊行軍的難度為之倍增。

總而言之,敵人完全有可能先于我軍搶占營口,本應成為甕中之鼈的東北蔣軍殘敵有不少會成為漏網之魚,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遼沈戰役的戰局。

面對這一刻不容緩的形勢,詹才芳和李中權當即指令:25師率先從台安東渡遼河,直奔營口,起到從正面鉗制敵人的作用;26師在圍殲廖兵團結束後才開赴營口;27師先奪取海城,切斷敵人的南逃路線。

名垂軍史的營口追擊戰中,部隊為啥要給每個班發一根繩子?

名垂軍史的營口追擊戰拉開序幕,一場跟敵人搶速度、争時間的急行軍就這樣開始了。

九縱行經之處,盡是一片被敵軍洗劫後的慘象,看不到牛羊、聽不見雞鳴,隻看見向前飛奔的部隊和騰起的塵埃,隻聽見将士們急促的腳步聲……

由于連日來連續行軍作戰,部隊還未來得及換裝,将士們仍穿着薄薄的單衣,必須與越來越嚴酷的寒冷對抗。

一路上要經過大量的小溪河流,但敵軍撤退時,幾乎破壞了所有的橋梁和船隻,九縱來不及架橋,隻能涉水行軍,實在是水深流急之處才駕小舟渡河。

名垂軍史的營口追擊戰中,部隊為啥要給每個班發一根繩子?

為了盡可能争取時間,将士們夜間也極少休息,可以說是帶着極度的疲憊在拼命推進。

然而還是晚了一步,敵第51軍及其下轄的第2師、25師已搶先占領營,正在構築工事,妄圖掩護沈陽守敵從海上逃跑。

從錦州之役算起,九縱已經以平均每日140裡的速度連續行軍了七八天,大部分将士的腳上滿是血泡,他們中有些人甚至因疲勞過度而暈倒。

然而,當将士們得知敵軍已搶占營口企圖逃跑,馬上把病痛、疲勞統統抛到了九霄雲外。他們把對勝利的渴望都化成力量灌注在自己的雙腿上。

名垂軍史的營口追擊戰中,部隊為啥要給每個班發一根繩子?

這時候的全縱上下隻有一個信念:盡快趕到營口,殲滅敵人,為東北全境的解放再做貢獻!

很多優秀的幹部戰士不顧自己的疲勞,搶着為别人攙病号、背東西,醫務人員邊行軍邊治療。

有的部隊派出僅有的幾部汽車,把炊事班拉到前面做好飯,大部隊一到,一人一碗,邊吃邊走。

戰士們疲勞極了,有不少人走着走着就睡着了,這樣不但影響行軍速度,還很容易導緻受傷。

針對這種普遍存在的情況,部隊想出了一個高招:給每個班發一根繩子,由班長在前面牽着一頭,副班長拽着另一頭,戰士們在中間可以一邊走一邊打瞌睡,防止掉隊或摔倒。

名垂軍史的營口追擊戰中,部隊為啥要給每個班發一根繩子?

這奇特的一幕也讓九縱将士多年以後仍回味無窮,稱營口追擊戰是一場“用繩子牽着跑”的戰鬥。

經過連續多日的急行軍,九縱各種部隊陸續逼近營口。

其中有的部隊在接近營口的最後4個小時裡,竟飛奔了70多裡路,簡直是一路跑到營口的。

敵人并沒有笨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他們以逸待勞,趁疲憊不堪的九縱将士立足未穩之際,突然發起猛烈的沖擊。

然而士氣高漲的25師、27師面對敵人的沖擊,卻打得從容不迫、英勇頑強,瓦解了敵人的進攻。

名垂軍史的營口追擊戰中,部隊為啥要給每個班發一根繩子?

25師、27師的首次交戰将九縱全體将士充分認識到:營口守敵雖然有堅固的工事、充沛的體力,但他們大勢已去,早就軍心渙散,所謂的沖擊不過是回光返照。

而我軍雖是疲勞之師,卻擁有高昂的士氣和在錦州之戰中積累的攻堅作戰經驗,一定能單獨攻克營口。

11月1日,詹才芳、李中權向東總請求單獨拿下營口,得到上級準許,他們當即開始部署作戰。

“用繩子牽着跑”的營口追擊戰到11月2日上午10時全部結束,絕大部分敵人被殲滅,僅有少量敵人僥幸逃脫。

九縱共計殲敵14800餘人,繳獲各種大炮88門、輕重機槍301挺、長短槍2574支、汽車66輛,擊沉敵運兵船1艘、帆船22隻。

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營口也正式宣告解放。一些九縱将士打趣說,部隊給每個班發了一根繩子,卻為遼沈戰役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