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17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旅旅長王建安(1955年上将),指令該旅第一團團長李福澤(1955年少将)率部圍攻沂南縣青駝寺的日軍據點。
為了確定全殲青駝寺之敵,李福澤指令該團一營在青駝寺外圍的大柏山設伏,阻止敵人北上增援。
18日拂曉,500多名日僞軍果然殺氣騰騰地向青駝寺方向撲過來。當他們進入伏擊圈時,八路軍一營指戰員一頓頭痛擊,打得敵人慌忙潰退。
日軍不甘心就此落敗,經過休整後,憑借精良的武器裝備向八路軍發起反撲。雙方激戰至19日拂曉,一營得知主力部隊已攻克青駝寺據點,當即撤出大柏山陣地,取得殲敵300餘名的戰果。

我軍也有部分傷亡,其中一營三連年僅18歲的戰士馮忠智在大柏山陣地被日軍的一發炮彈擊中頭部、鎖骨和手部,傷勢非常嚴重。
大柏山戰鬥這是一場非常成功的伏擊戰,但戰鬥結束後,日軍馬上調集重兵,向臨沂地區的八路軍發起報複性“掃蕩”。
鑒于這一形勢,王建安率部撤離沂南地區,轉移出去另尋戰機。由于重傷員不便轉移,馮忠智被安排在沂蒙山下一位名叫劉中起的農民家中養傷。
由于部隊條件有限,特别是缺少藥品,馮忠智的傷口已經化了膿長了蛆。
劉中起一家都很着急,就把僅剩的一點鹽拿出來化水,用來清理馮忠智的傷口,他們一家人卻心甘情願吃沒鹽的菜。
看到馮忠智的傷恢複得較慢,劉中起老人就四處打聽有沒有什麼治傷的土方。當他聽說把山楂燒焦之後敷在傷口可以消炎時,竟冒着生命危險前往敵占區,來回奔波數百裡,終于弄回來一些山楂。
劉中起一家像當時大多數貧苦農民家庭一樣缺吃少穿,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但他們對待馮忠智這個陌生的八路軍戰士卻比親人還親人。
特别是劉中起夫婦,完全是把馮忠智當作親兒子一樣悉心照顧,隻要能弄到一點吃的穿的,首先考慮的就是馮忠智,卻甯願讓自己的幾個孩子挨餓受凍。
經過劉中家一起的精心照料,原本對活下去不抱什麼信心的馮忠智竟然奇迹般地康複了,還重新回到他所在的部隊。
傷愈歸來的馮忠智先後在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戰争中均屢立戰功,從一名普通戰士逐漸升任班長、副排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黑龍江克東縣兵役局局長等職。
1955年,馮忠智被授予大尉軍銜。1958年從軍隊轉業到地方工作,曾擔任遼甯省朝陽市城建局副局長,1981年離休後享受師級幹部待遇。
轉業之前,馮忠智一直随所在部隊南征北戰,但他始終沒有忘記沂蒙山下救了自己一命的劉中起一家人,希望找到他們并報答救命之恩,可畢竟人在軍中身不由己,始終難以如願。
轉業之後,馮忠智曾屢屢通過書信、托人查訪等方式尋找劉中起一家,也曾借着回山東臨朐老家的機會去重遊當年戰鬥過的地方尋訪,卻總是難償夙願。
這成為軍人馮忠智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他經常在兒女們面前講述農民劉中起一家救自己一命的往事,以此教育兒女們不能忘本。
左為劉中起畫像,右為馮忠智照片
1995年2月,73歲的馮忠智老人在病逝前一天,把子女們叫到病床前說道:“孩子們啊,我這輩子全心全意為國盡忠、為黨盡職、為人民盡力,至死也問心無愧。但有一件事讓我到死也無法釋懷,因為我欠下一個大人情,那就是沒有報答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的劉中起大叔一家人,他們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比親人還親的人!”
說到這裡,馮忠智老淚縱橫:“整整過去55年了,可這麼多年來我實在找不到他們了,這讓我就死也沒法安心。你們一定要多想想辦法,幫我找到你們的劉爺爺或者他的後人,好好報答當年他們對我的救命之恩,否則我死不瞑目!”
在馮忠智老人膝下,有個名叫馮建軍的養子。他剛出生沒幾天,就被馮忠智抱養過來,并把他當親兒子一樣撫養成人。
對于恩重如山的養父這個臨終遺願,馮建軍特别重視,決定接力尋親。養父去世後隻留下一個位址——“沂水縣李林村”,馮建軍便根據這個位址,想盡了千方百計去尋訪劉中起及其後人。
考慮到劉中起一家有可能遷徙他方,馮建軍先後向山東臨沂及其周邊的各縣市發出了多達上百封信函,但都杳無音信。
馮建軍苦苦為養父尋找救命恩人的經過,讓自己的子女也深受感動。到了2010年,馮建軍在女兒的幫助下,聯系到沂水縣民政局史志辦,掌握到新舊區劃的相關資訊,終于在沂南縣辛集鎮李家林村聯系到了劉中起的七個孫子之一劉瑞堂。
遺憾的是,劉中起已去世多年,他的幾個兒子先後離開了人世,七個孫子當中,最小的也已年過半百。
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曆時整整70年,由開國大尉馮忠智和養子馮建軍兩代人接力尋找恩人的故事,終于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馮建軍得到消息後異常激動,當即從遼甯朝陽出發直奔山東沂南去“認親”,經過2400多裡的長途跋涉,他終于親眼見到了劉中起之孫劉瑞存等人。
雖然雙方素不相識,他們之間的聯系也分别發生在祖輩和父輩身上,但馮建軍和劉瑞存這兩個“陌生人”見面時,立即像失散多年又重新聚首的親人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兩人都熱淚縱橫。在場的人看到這一幕,也感動得紛紛落淚。
此後,馮劉兩家就保持着非常緊密的聯系,時常像親戚一樣互相走動。馮建軍還特意出資,為劉中起老人立了一塊報恩碑,以此表達到老人的恩情永遠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