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戰即将打響,兩位将領突然向上級進言:這一仗不能這麼打

解放戰争期間,曾出現這樣一個比較少見的情況:在一場大戰即将打響之際,兩位解放軍将領突然向上級首長進言:這一仗不能這麼打!對于A、B兩個攻擊目标,必須推翻原定的先打A後打B的作戰計劃,對戰役進行重新部署,改為先打B後打A。

按理說,軍人以服從指令為天職,上級指令你去作戰,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勇往直前,怎麼可能違背上級意圖,推翻既定的作戰計劃呢?

事實上,這個臨時改變作戰計劃的建議不僅得到上級的充分重視,而且最終被采納,并被認為是“完全正确的”。

這兩位鬥膽直言的解放軍将領就是當時擔任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正、副司令員的鄧華(1955年上将)、曾克林(1955年空軍少将)。

大戰即将打響,兩位将領突然向上級進言:這一仗不能這麼打

那是在1948年12月,蔣軍被我軍包圍在北平、天津、塘沽、張家口、新保安五個孤立點後,遵照中(央)軍委的訓示,我軍集中力量,各個殲滅敵人。

為了切斷敵人從海上南逃的退路,最後完成孤立北平,中(央)軍委原來拟定的計劃是首先攻占塘沽,再打天津。

早在十多天前,也就是12月中旬,中(央)軍委就向東北野戰軍發去電報,要求東北野戰軍以三個縱隊迅速插入天津、塘沽間,殲滅天津、塘沽線上的敵人,控制該線,割斷津、塘的聯系,然後相繼殲滅天津、塘沽之敵,控制出海口。

22日至24日,新保安、張家口解放後,我軍的下一輪目标是解放塘沽和天津。

大戰即将打響,兩位将領突然向上級進言:這一仗不能這麼打

平綏線上的勝利,使傅宜生的主力喪失殆盡,平津敵人西逃的企圖成為泡影。

這時,東北野戰軍二縱和七縱、九縱按照上級訓示,已集結在塘沽。各縱隊指戰員,士氣旺盛。

根據軍委訓示,七縱司令員鄧華、副司令員曾克林研究後,派出偵察部隊,對敵軍情況和塘沽的地形、地理位置進行摸底了解,同時派少量部隊進行試探性攻擊。

不過,部隊在試攻中傷亡較大,如二十師一個團攻擊海灘車站,殲敵七百多,而自己傷亡六百餘人。

大戰即将打響,兩位将領突然向上級進言:這一仗不能這麼打

與此同時,鄧華和曾克林發現,塘沽附近均是積水的鹽灘,溝渠縱橫,冬天不結冰,不能挖工事,很難接近敵人。

而敵軍司令部和主力部隊駐在碼頭和軍艦上,可以随時乘船逃走,是以很難完成包圍殲滅塘沽之敵的任務。

為此,鄧華和曾克林經過反複商量,并同二縱、九縱指揮員一起,據實際情況向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作了報告,并提出建議,這一仗不能這麼打,先打塘沽并非上策。

“東總”對這個情況十分重視,第二天就派參謀長劉亞樓(1955年上将)、第一兵團政委肖華(1955年上将)帶着作戰處長、參謀人員乘車來到七縱指揮部——北塘。

大戰即将打響,兩位将領突然向上級進言:這一仗不能這麼打

開國上将鄧華、開國少将曾克林

劉、肖到達北塘後,認真聽取了鄧華、曾克林及吳善富對塘沽敵情、地形和打塘沽得失利弊的分析。

會議結束後,劉亞樓、肖華等人察看了地形,最後達成一緻意見,認為先打塘沽的确得不償失,如果改為先打天津,顯然對戰役全局更有利。

12月29日,林、羅二首長電告中(央)軍委,說明“據我在塘沽附近各部隊對地形偵察的報告,均說明該地形不利作戰……”

根據這一情況,他們建議我軍應改變首先攻取塘沽的決定,對塘沽圍而不打,首先攻取天津。

中(央)軍委和最高首長當即準許了這一建議,并決定由五個縱隊先奪取天津。

大戰即将打響,兩位将領突然向上級進言:這一仗不能這麼打

當鄧華、曾克林看到電文中“放棄攻擊塘沽計劃,集中五個縱隊準備奪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這句話時,終于如釋重負。

平津“前總”立即指令,以十二縱兩個師監視塘沽之敵,一、二、七、八、九縱于12月30日開始西移,向天津逼近。

1949年1月上旬,我軍開始了外圍作戰。

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向天津發起了總攻。

15日下午3時,攻城戰鬥勝利結束。我軍隻經過29個小時的戰鬥,便全殲守敵2個軍、10個師,共13萬人。至此,天津正式宣告解放。

大戰即将打響,兩位将領突然向上級進言:這一仗不能這麼打

第二天,東北野戰軍正式劍指塘沽,四十軍一四七師各團和四十六軍一三六師、一五九師這兩路大軍,分别在海河南、北兩面向塘沽、大沽之敵發起進攻。

塘沽、大沽共5萬多名守敵面對解放軍兩路大軍的追擊,在混亂中狼狽乘船逃跑。1949年1月17日晨,塘沽宣告解放。

不可否認的是,解放天津、塘沽的戰役進行得如此順利,與鄧華、曾克林提出的先打天津、後打塘沽的建議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