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底,八路軍太行軍區第二分區決定拔除日軍設在山西壽陽、和順、昔陽三縣交界處的馬坊據點。
由于馬坊連通三縣、輻射六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以日軍将其作為對付八路軍的中心據點,修築了城堡式的工事,對抗日軍民構成了嚴重威脅。
二分區三十團團長李德生(1955年授少将銜,1988年授上将銜)向上級主動請纓,決定帶領部隊鏟除這顆毒瘤。
在此之前,我軍已經兩次對馬坊據點發起攻擊,可惜都沒能奏效。
李德生分析前兩次戰鬥失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軍缺乏攻堅的重武器。可是這第三次行動仍然無法解決重武器的問題,那怎麼辦呢?

他總結出了一個基本思路: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放棄強攻,改為智取。
為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戰鬥方案,李德生做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親自到馬坊據點進行實地偵察。
李德生身為團長,竟幹起了偵察兵的活兒,這無疑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更何況當時有少僞軍和漢奸都認識李德生,一旦身入虎穴被敵人發現,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雖然幾乎所有的部下都加以勸阻,但李德生仍然堅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想法,決定不管冒多大的風險也要親自去走一趟,否則無法擷取翔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說來也巧,就在李德生為如何摸進敵據點“心髒”地帶而大傷腦筋時,地下黨員送來一個重要情報:近日馬坊日軍多次催促各地維持會送菜。
李德生大喜,當即決定喬裝打扮成送菜的農民,深入據點偵察敵情。
好在李德生打仗之餘經常下地幹活,雙手長滿了老繭,隻要換上一套當地老鄉的行頭,看上去就是一個地道地道的農民。
經過一番精心準備之後,李德生帶着兩名幹部,都打扮成農民,各背上一筐青菜,輕輕松松混進了馬坊據點,将據點内的地形和敵人的兵力、火力配置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
回到部隊駐地後,李德生與幹部們經過反複讨論,确定了攻打馬坊據點的戰鬥計劃。
具體部署是:派出一支突擊隊,提前一晚悄悄摸到東門外操場下的一個窯洞裡潛伏下來;第二天一早,由安插在維持(會)的我方人員悄悄打開據點東門,接應部隊進去,先奪取東門,再殲滅據點内的敵人。
為了打好這一仗,李德生對每個細節都進行了反複斟酌,力求把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到位。
比如:要求突擊隊員都穿上軟底鞋和棉底布襪,盡量避免行動時發起聲響;要求突擊隊奪取東門時盡量隻用冷兵器戰鬥,以免打草驚蛇;抓緊時間讓戰士們演練越牆爬梯,萬一無法偷襲則迅速改為強攻。
不過,這次作戰有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那就是突擊隊在進窯洞潛伏之前,必須先從一條十多米長的開闊大路上橫越而過,會完全暴露在敵哨兵的視線之下。就算是在夜間通過,也極有可能被敵人發現。
正所謂“一着不慎,滿盤皆輸”,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整個作戰計劃就有可能推倒重來。李德生和幹部們苦思良久都找不到解決辦法,個個愁眉緊鎖。
李德生見現場的氣氛有些沉悶,便宣布休會十分鐘,讓大家都休息一下、透透氣。
他見衆人仍坐着沒動,便第一個走出屋子,想到院子裡吹吹風。
此時夜已深,月光正皎潔,院牆下忽然傳來一陣響亮的“啾啾”聲。李德生從小在鄉間長大,一聽就知道這是蛐蛐的叫聲。
他循聲低頭一看,隻見牆根下有一片枯黃的樹葉,叫聲是從樹葉下面發出來的,看來蛐蛐就藏在葉下。
李德生一時興起,輕輕走過去撿起樹葉,果然見到一隻油黑發亮的蛐蛐從葉下一躍而起,随即消失在黑暗中。
李德生不禁有些怅然若失,可當他看到手中那片巴掌大的樹葉時,忽然眼前一亮,從一個細節中悟出破敵之計:“蛐蛐藏在葉下,是以隻聞其聲不見其形,突擊隊進入窯洞潛伏之前,能不能借鑒蛐蛐這個辦法通過那條開闊大路呢?”
想到這裡,他立即回到會場,把自己因偶遇蛐蛐而受到的啟發分享給衆人。
幹部們聽了都覺得這個思路可行,經過一番熱烈的讨論,很快确定了具體方案:用白土布制作一條十多米長的布幕,用槐樹葉的汁液将布幕染成與地面顔色接近的土黃色,突擊隊在橫越大路時從布幕下悄然穿行而過。即便當晚月色明亮,敵哨兵也很難發現。
李德生聽罷大喜:“太好了!就這麼辦!”
3月4日,李德生率領部隊正式向馬坊據點發起攻擊。
當晚10點左右,突擊隊正是利用布幕的掩護,從敵哨兵眼皮底下穿過那條十多米長的開闊大路,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操場下的窯洞潛伏下來,為整個戰鬥的勝利發揮了關鍵作用。
次日拂曉,突擊隊與東門外的主力部隊裡應外合,經過8個小時的激戰,一舉攻克了馬坊據點,除殲滅不少僞軍外,還擊斃日軍30多名,生俘日軍8名,并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和大米、白面、罐頭、被服等戰利品。
雖然此戰規模不算大,卻創造了太行八路軍拔除日軍城堡式據點的首個戰例,搗毀了馬坊這個敵人苦心經營多年的巢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李德生後來也成為我軍曆史上一位屢立戰功的将軍。
參考史料:《李德生回憶錄》、《太行軍區史》、《解放軍将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