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下旬,遼東軍區第四縱隊在司令員胡奇才率領下,奉命阻擊進犯南滿的敵第二十五師。不過當時四縱隻有十一師和十二師參戰,十師由四縱副司令員韓先楚帶領,正随三縱作戰。
敵二十五師素有“千裡駒”之稱,曾參加遠征軍,全部配置美式裝備,是蔣軍中一支頗有戰鬥力的“王牌部隊”。
10月26日,兩軍在賽馬集展開了激戰。
四縱兩個師的五個主力團在胡奇才親自指揮下,向敵人發起了猛攻,當夜12時一舉攻克了敵七十四團駐守的賽馬集,殲敵200餘人。
随後,胡奇才指令部隊撤出賽馬集,在30裡外的雙嶺子設下伏擊圈。

27日夜間,二十五師果然推進到雙嶺子地區,四縱果斷出擊。
不但這一仗打得出乎胡奇才的意料,他本以為用5個團、10000多兵力出擊,應當能将此時僅有5000多人的二十五師打垮。
沒想到打了一天一夜,都沒能擊潰二十五師,胡奇才指令部隊暫時撤離雙嶺子。
後來抓了名俘虜,一問才知道,敵七十五團已歸還建制,二十五師總兵力将9000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胡奇才急調由名将韓先楚率領、正随三縱作戰的第十師歸還建制,力求全殲敵二十五師。
29日晨,李正誼指令二十五師兵分兩路平行推進,師主力和七十五團分别作為左、右縱隊,規定在下午三點前會合。
敵七十五團團長趙振戈率部進入新開嶺谷地時,才發現中了我軍的誘敵深入之計,可是這支機械化部隊不便于機動,落入胡奇才精心設定的“口袋陣”中無法脫身。
趙振戈大驚,急忙向李正誼請求增援,可這時李正誼也發現二十五師全部都落進了我軍的包圍圈中。
四縱将士将敵軍壓制在長達30華裡的新開嶺谷地之中,憑借地形優勢予以猛攻,打得敵二十五師完全亂了陣腳。
直到這天晚上,李正誼才如夢方醒,明白光憑二十五師自己的力量,是沒辦法突圍出去的。
他不得不向杜聿明和五十二軍軍長趙公武請求派部隊派飛機前來增援。
在四縱将士的英勇反擊之下,敵二十五師越打越慌,退縮到老爺嶺、黃家堡子一帶。
或許是因為杜聿明和趙公武發出的“堅守待援”指令讓李正誼看到了希望,他組織了3000多人向我軍發起瘋狂的反擊。
畢竟他們訓練有素,再加上擁有精良的美械裝備,是以使得兩軍的戰鬥陷入膠着狀态,而敵人的援軍正在迅速逼近。
已經送到嘴邊的肉卻遲遲啃不下,這種情況讓一心想全殲敵人的胡奇才很惱火,他當即召集縱隊指揮員舉行緊急會議。
會上有人提出,這一仗很難再再打下去,目前最好的做法就是撤退。
撤退的理由看上去也很充分:原來計劃的殲滅戰打成了消耗戰,我軍付出了很大傷亡代價,此時敵人正大舉增援,若不能盡快結束戰鬥,整個四縱将落入被敵軍内外夾擊的絕境,後果不堪設想!
擅長打硬仗的名将韓先楚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反對:“這個時候堅決不能撤退,撤就意味着前功盡棄!”
他認為:“敵軍傷亡比我軍更大,彈藥則不見得比我們充足。隻要我軍在這個關鍵時刻不松勁、不懈氣,集中兵力和火力奮起一擊,完全有可能拿下老爺嶺,重新掌握主動權。”
“如果在這個時候撤下來,不但會亂了軍心,被敵人追着打,甚至把整個縱隊都打散!”
韓先楚的據理力争,讓胡奇才不再考慮撤退的建議,他點了點頭說:“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一鼓作氣拿下老爺嶺!”
政委彭嘉慶、參謀長李福澤也表示贊同,最終衆人決定次日拂曉按照韓先楚所說的辦法,對老爺嶺之敵發起猛攻。
11月2日拂曉,經過充分準備和動員的四縱将士同仇敵忾,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對老爺嶺發起了最後一擊。
第十師作戰科副科長段然率領二十八團發起猛攻,率先沖上了老爺嶺,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
随後二十九團、三十團也分别沖上了老爺嶺,大部分敵人無心再戰,紛紛繳槍投降。潰退下來的敵人龜縮到王家寨。
仍幻想着援軍能趕來的李正誼決定負隅頑抗。他竟異想天開,下令集中所有的辎重,淋上汽油再點燃,打算以此作為最後一道防線。
四縱将士殺氣震天,從四面八方趕來,把李正誼的殘部圍了個嚴嚴實實。炮兵發射了幾發炮彈,就把李正誼精心布設的“火牆轟上了天。敵軍被這迎頭猛擊吓得失魂落魄,紛紛繳械投降。
戰鬥在上午十點左右勝利結束,四縱一舉幹掉了号稱“千裡駒”的敵二十五師,共殲敵8900人,開創了東北我軍一次戰役殲滅敵人一個整師的範例,成為一場名垂軍史的大勝。